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5-27 12:20

救救孩子:人教社插图丑上热搜,影响到底有多恶劣?

我是三川,作为一名曾经的教材出版工作者,我可以笃定地告诉你人教社教材插画丑不是孤例,儿童教材丑乃至儿童用品丑,是当今中国的普遍现象。但审美丑,其实是矮化儿童的其中一项。还有大量的矮化儿童、丑化儿童的行为,比这隐蔽得多,对儿童影响恶劣得多,我可以说,这些影响,比丑陋的教材审美更可怕,更值得警醒。


这篇写于六年前的文章,现在看其中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一个孩子往前走,他看见什么样的世界,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请救救我们的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ID:tongshuchubanmama),作者:三川玲,文章首发时间:2016年6月29日,原文标题:《人教社数学教材插图丑上热搜,这其实是最表象的矮化儿童大法,更恶劣的方式你也要知道》,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以2016年的高考作文来开头: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在评论此题目时,说其“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与一个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力极不般配。”,他甚至痛心地说“数百万的青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的不过是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这种毫无思想光彩的话题”。


有人找出了近年来的法国高考作文题目来与谢教授的观点呼应,我在这里随便引用几例: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


当我引用这些题目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中法两国国情不同,我们不能把法国人的标准来跟中国比较。


于是我又找了相当于高考作文题目的古代科举题目,最出名的莫过于苏轼20岁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在短短八百字当中,谈了宽容与界限的关系,提出“仁可过,义不可过”的观点,堪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媲美。


请注意,我在这里想要比较的是考试的题目,而不是比较今天的孩子与当年的苏轼。让人悲哀的是,恐怕连苏轼和孟德斯鸠,在做2016年的高考作文题时,也无法从中崭露头角,展示其敏捷的思辨和辽阔的雄心。


从考试题目可以看出来我们对青年人的期待和要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学生既不能跟同时代的欧美学生比试思想深度,连古人的取试标准,我们也遥不可追了。


我不得不说,我们的社会一直在矮化儿童,一直在用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儿童,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矮化儿童的第一步,是把天真等同为低劣


有一段时间,巧虎这样的产品非常流行,中国的模仿者众多,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收到好几个品牌寄来的样品。有一天,我女儿把两个品牌的logo指给我看,说:“妈妈,你看XX和YY是不是很像?”我一看大吃一惊,这两个处于竞争关系的品牌logo简直相像到是同一个人做的,尤其让人沮丧的是,这两个logo还一模一样丑。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上,我发现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插图无论形象、配色、趣味都非常相似,都很低劣,都像一个插图工作室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这可是全中国一亿多儿童读者,每天读得最多的读物啊!



这是不同出版社版本不同科目的小学教材封面,看上去像同一个拙劣的插图工作室画的。在视觉审美上出现这样整齐划一的低品位,在于我们内心有一根看不见的绳子,那就是不相信我们的儿童可以配上高级一些的精神食粮。


教材出版的利润是稳定而且丰厚的,出版者完全请得起顶尖的插图师来为孩子们创作。而且,更通常的情况是,出版社给象征性的稿费就可以了,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能够被教材选用,那可比拿稿费让他们兴奋多了。所以,教材上出现流水线插图的原因显然不在于缺钱,而是其他原因。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出版商、生产者胆敢公然地冒犯以亿计的儿童呢?那是他们根深蒂固、想当然地把天真等同于低劣了。


正因为我们把天真等同于低劣,所以我们以为孩子们要先看喜羊羊灰太狼这类全方位无死角的低劣弱智动画片,才能“进化”到看得懂迪斯尼动画片,进而才看得懂法国动画片以及其他艺术性强的动画片。他们不知道孩子们完全可以在看电影的第一天就看大师作品。


我认识一些真心喜欢凤凰传奇和《小苹果》的人,他们告诉我,这一辈子,他们唯一听古典音乐的时候,是《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的配乐。除此以外,他们一生中从来没有主动去听过这些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旋律——小时候,他们的父母认为他听不懂,他们的老师认为他们听这个坐不住,他长大之后,一直坚信自己听不懂、不爱听这些高雅音乐。


我们矮化儿童的审美,其直接的作用,是剥夺儿童接触大师、成为大师的机会。


矮化儿童的第二个方法,是投臆想出来的儿童所好


有一段时间,我对“蹲下来跟儿童说话”这个姿势无比反感。当然,我知道,这个姿势的本意是尊重儿童的发展认知规律,不要把成人趣味强加于儿童,要写儿童看得懂的句子,画儿童口味喜欢的画。但实际出现的情况却令人啼笑皆非。


我们听过很多大人跟儿童说一些“孩子气”的叠字——吃饭饭、拉尿尿、去玩玩——这些大人这样说的时候,脸上都充满了亲切的、取悦的表情,“蹲下去”的姿势更是不能再标准了。但是,如果你细心观察过儿童说话,就会发现儿童并不是这样说话的,这是我们臆想的儿童说话的样子,我们以为在投儿童所好。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童书出版上,市面上的儿童读物,没有几本书名字体是老老实实呆着的,都是一个劲儿地歪歪扭扭横七竖八,要是控制好重心,不违反美的规律,就跟和儿童作对似的。



还有就是中国独有的注音读物,看起来很科学地尊重了儿童的发展规律,专门千辛万苦为孩子们缩写文章(因为不缩写加上拼音版面挤不下),一一标上读音,方便儿童识字——其实,真正观察过孩子识字和阅读的人都知道,孩子不是通过拼音来识字的,拼音唯一的作用是标出读音这样一个功能。


......这样投臆想出来的孩子的“认知规律”很多。


为什么我说这些是臆想出来的儿童喜欢的审美呢?因为我们的童书在孩子十岁之前,基本上是卖给大人的——谁掏钱谁就有话语权。等孩子稍微有自主权之后,他们用脚投票给下面这样的作品: 




上面六张图是郭敬明旗下的几本杂志《文艺风象》《最小说》《最漫画》的封面。我并没有读过郭敬明的作品,但是,我在书店翻到这几本杂志的时候,对于杂志的设计、手感非常震撼。要知道,这些杂志的读者,小的十岁,大的二十几岁,为什么郭敬明又是抄袭又是肤浅还有那么多孩子少年喜欢?


这个直观的答案是:


真。正。做。出。了。尊。重。的。姿。态。


我想,没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看见这样气质的杂志不觉得内心深深被理解。后来我问了几个十二岁的孩子,他们说:终于有人把我们当人看了。一个尊重的姿态就可以俘获他们的芳心。


矮化儿童的第三个方法,是家长老师充当孩子的“最高监管”


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指导思想之下,向儿童提供所谓的百分百安全的内容,剥夺儿童形成判断力的机会,剥夺儿童拥有高级情感的机会。


我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是相当“负责任”的,孩子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上什么网站,交什么朋友,家长都要审查。这些大家长式的“关怀”,常常发现格林童话充满黑暗暴力,曹文轩的作品居然是单一的美纯女性形象,不够独立果敢,白雪公主居然在恋爱结婚……这些性、暴力、公主病的作品,能够孩子看吗?


还有些家长看不得孩子感动,“这个书不能给孩子看了,看了伤心流眼泪”,也有家长看不得孩子着迷,“福尔摩斯探案集好是好,但孩子看了天天谈福尔摩斯,没有一点自控能力。” “书看多了不好好吃饭睡觉,还近视!”


家长们一定相信有安全的、纯洁的,提高智商、帮助考试甚至提高视力的作品,但家长们可能想不到,孩子悲伤、激动、感动、内心波澜起伏,这些是更加高级的情感。孩子看到善的、恶的,诱惑的,节制的,坚定的动摇的……各种各样以真实生活为底色的作品,他们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拥有强大的内心。


不光思想上的矮化、弱化,连看得见的体魄,我们也快没有了。


这几年,有些学校的孩子课间不能去户外玩,只能乖乖呆在教室里。这是因为曾经有孩子在操场撒欢给摔跤磕破了,家长要求校方负责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教育机构的期待,不再是培养面向未来的新人,而是安安全全不要出事。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也是对教育部门的侮辱。


矮化儿童的第四个方法,是永远给他们咀嚼过的好消化的精神食品


我有个习惯,每次见小朋友,都会问问他们最近看什么书,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有一次,一群9岁、10岁的孩子告诉我,他们的阅读书目是《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巨流河》《果壳中的宇宙》……旁边的家长露出很不好意思的神情:“也不知道他们看不看得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童读物的评判标准,从高超的艺术性思想性,退化到“儿童一定要看得懂”了。如果儿童看得似懂非懂,儿童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那么这就是不合格的儿童书。这非常令人悲哀。


我询问越多孩子,越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些家长对孩子阅读比较上心的家庭,孩子往往在看经典的童书,功利一些的,在看儿童版世界名著,儿童版科普百科,从容一些的,在看《老鼠记者》《长袜子皮皮》《夏洛的网》;那些家长管得不太认真,家里图书丰富的孩子,则开始看《牛奶可乐经济学》《我们仨》《巨流河》《万物有灵且美》《狼图腾》这些大人书。


孩子们在谈起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老师时,他们都喜欢幽默的,能够把知识讲得很有魅力的老师;他们最讨厌那种把他们摁在座位上,不厌其烦讲“小小孩就知道的”东西的老师。我女儿8岁,她最近跟我说她很讨厌一份报纸,“因为那份报纸还把我们8岁的孩子叫萌娃!”,她非常生气。


聊了很久,我终于明白,她不喜欢“萌娃”这个词,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有思想有看法,而不仅仅是“萌”这个卖点。她甚至痛恨这个卖点还附着在她身上。当儿童的心智渐渐成熟,认知水平飞速提高,他们对于大人把他们还摁在“萌娃”的座位上不能动弹感到十分愤怒。


矮化儿童的终极方法,是简化、歪曲和消解儿童的梦想。


我很爱养花,在广州生活的时候,为了养花,我甚至倾囊而出买了个院子,然后发现无论种什么都不能种多,因为这些植物疯长得非常厉害;搬到北京后我们没有院子,我租的房子基本都没有阳台,我只能在花盆里面种花,花还经常生病死掉。


同样的我,不同的花儿的结局,让我想到,植物就应该在花园土地里面生长,我应该放她们去土地里面,而不是研究什么花盆养花术。


最近我出席了不少大师级作品见面会。大人都不忘跟在场的小朋友谈谈梦想,很沮丧的是,大人跟儿童谈梦想的套路一般是这样的:大人一般做一脸亲切状询问:“孩子,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们真的想了想,站起来回答“我想当科学家、服装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我要画世界上最好的绘本,我要像罗琳那样写我的《哈利波特》……”


“孩子,每个人的梦想都不是从天而降的,都要付出很多很多辛苦和努力,所以,你要好好读书,认真做作业,考上名校……”


如果你想当霍金那样的科学家,你首先应该学好数理化,应该看《十万个为什么》和儿童科普百科……如果你想当个像罗琳那样伟大的作家,你必须学习怎么写作,但是,学习写作不能直接向罗琳、金圣叹、曹雪芹学习,得先写得像人们心目中的作文,所以得看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大人永远有办法把一切讨论都归结到他们永恒的主题,那个主题就是:回到花盆,让我们在花盆里面努力地生长。


有的实用主义的家长说,我们是穷人的孩子,我们不谈那么高大上的梦想。我只想问一句:如果你的孩子既不是王XX那样的富二代,又不是某某领导人的官二代,也不是知识分子的知二代……你和你的孩子一无所有,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梦想,那他这辈子还有什么指望?!


穷人家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应该拥有梦想的人,因为除了梦想他的人生将没有任何机会。


请不要矮化我们的孩子,请不要矮化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ID:tongshuchubanmama),作者:三川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