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1-09 22:15

多看科技副总裁:我对Kindle入华的矛盾感受

昨天(11月8日)我们报道了Kindle入华的传闻。今天,多看科技副总裁胡晓东写了一篇文章,来分析Kindle入华的时机选择,以及他作为电子书当局者的复杂感受。值得一读。

以下为全文:

北京时间11月9日早间新浪科技消息:据美国科技博客TheNextWeb报道,种种证据显示,亚马逊即将在中国大陆推出Kindle系列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最早本月上市。

几乎每月都有kindle入华的时间表猜测。这一次,新闻稿覆盖范围之广、声势之大,而且所谓的“种种证据”,条条精准,显然是亚马逊公关部门的杰作。看来这一次,Kindle真的要来了。它来了,又能怎么样呢?

时机

亚马逊的电子书奇迹曾经是中国数字出版人的奋斗动力,“中国亚马逊”的口号也曾经创造过不止一个昙花一现的财富神话。但是,一直到正主儿来了,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还是一盘散沙,问题是,正主儿也收拾得好吗?

所谓的业界分析一般都是事前司马懿,事后诸葛亮,到现在大家分析汉王或盛大时,谁都会说:阅读器是产业链当中的一环,需要依赖全产业链的成熟才能有机会,可面对kindle,很多人却似乎看到了春天,真是如此吗?先看看中国移动互联商务的整体环境吧,纵然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已经远远超过了PC,但目前移动互联网消费总额仅占整体互联网消费总额的2.91%,用户的支付习惯属于早期培养阶段。一个游戏、娱乐、教育等需求都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商务环境,指望阅读需求能带动起来?

再看看目前“类亚马逊”的这批电商电子书平台,他们的书库存量也是以十万计,而且用种种方法获取了大量的新书畅销书资源以低廉的价格在销售着,在资源数量上丝毫不弱于亚马逊,但依然乏人问津。有人说,他们做的书体验不好,亚马逊的中文书体验就一定好吗?他的加工基地在菲律宾,制作人员连中文都看不懂,你能对他有多高的期望值?

那Kindle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时机入华呢?这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考量,从正面角度来猜测,正面角度来说,贝索斯从来就是一个立足长远的商业大师,我们往往只看到Kindle当前的辉煌,而忽略了前两代Kindle的惨淡经营,他选择的入市时机基本都是行业低潮期,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初期尝试和必要的犯错,从而在高潮期一举吞噬;反面角度来看,花旗分析在2012年,kindle全球销量将达到1750万台,2013年将到达2600万台,真能到达这个数据吗?事实上,由于E-ink屏幕的局限,kindle不会像ipad那样以升级维持销量,目前它在美国的市场容量趋近饱和,而除了英国之外,欧洲市场拓展举步维艰,日本又因Kobo联合出版机构的阻击难以有所建树,只有中国才能有足够的市场想象空间。

挑战

Kindle入华并不能在用户端创造奇迹,但毋庸置疑,以它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与系统化运作经验,它一进来就会是数字出版的领袖。那么,中国的数字出版人将何去何从?多看对电子书的定义是内容*体验*通路,还是让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去看一看吧。

对于掌握内容的出版商来讲,大可不必因为Kindle打乱自己的整体节奏,至少在两三年内,运营商还将是收益的主体。一方面,可以从亚马逊身上学习国际先进的内容组织经验,甚至以他们做为内容引入的媒介;另一方面,必须认真研究数字阅读的内容规律,从自身特点出发,强化自有内容的建设,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争夺更多的话语权。

对于“电子书体验”的开发者来讲,Kindle的进入不能算是坏消息。因为它必然会对中国付费阅读市场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用户基数的增长会带动精品图书的销售,相信总会有人为精致付费。而亚马逊缺乏对中文图书的体验设计能力,事实上,做为立足“大而全”的电子书平台,它也很难做到基于内容的精耕细作。

对于“通路”,如果逐步形成具备自身内容特点的专业化方向和特色化人群,同样是机会大于挑战;但如果与亚马逊形成同质化竞争,则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商熟稔的价格战在电子书的“微支付”环境下没有太大的用处。

期待

长期以来,中国一代代亚马逊的追随者对它的学习往往“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亚马逊浮在水面的模式基于欧美精装书与平装书发行机制,在中国其实是水土不服的。而它神则在于强大完善的数据收集、分析与管理机制,它的基于用户个性化管理的服务模式,它的严谨、诚信的合作管理体系。尚属丛林阶段的中国数字出版,是否能因为kindle的进入带来清新的空气,从而促进产业的整体成长,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全球IT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中,苹果、谷歌入华尚遥遥无期,而亚马逊即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Kindle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硬件产品,而是中国人没有玩过的生态系统运营模式。它是否能够教会或者倒逼中国的IT巨头从中国起步建立辐射全球的第四大生态系统呢?

第三,据称,亚马逊当前在库电子书存量已接近一千万本,这一巨大的知识宝库能否通过它的全球运营体系,在满足一定的政策要求下引入国内,从而使中国的读书人能够与世界的知识对接,同时推动中国出版产业的整体进步?

在Kindle入华的前夜,多看即是旁观者也是局中人,虽然我们从来不会根据对手的出牌打乱自身的节奏,但它毕竟是亚马逊啊。前天,应景奥巴马当选,多看做了一个专题,一边是彩色的“光荣与梦想”,一边是黑白的“不要相信美国”,也许多少代表了我对Kindle入华的矛盾感受。

---------------------------------------

上文发表后,资深互联网编辑出版人张金针对此文做了一些点评与回应,在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向亚马逊学习什么”:

我们要学习亚马逊,但不是做硬件。而是:
 
1.从服务上说,对读者行为与偏好的分析与个性定制,为读者购买提供最大便利。
 
2.从产品上说,内容整合的能力。kindle电子阅读器时代,数字内容生态的模式就初具雏形了——Kindle平台的个人图书馆、维基百科链接、网页新闻内容的推送以及X-ray(图书内容智能扫描系统)。随着Kindle Fire平板的推出,亚马逊强力整合数字内容资源,从此,电子书与数字报刊、数字音乐、电影电视、游戏等等数字内容共存于一个生态体系中,成为维系Kindle用户使用与消费的一种资源。从用户角度来讲,“书”的概念将逐渐淡化。
 
3.亚马逊的自助出版模式。亚马逊能提供服务,为用户创造内容提供专业指导、专业包装与推广,并对这些服务明码标。这个自助出版,由于政策问题,国内也做不到。
 
反观国内,汉王、当当、京东、盛大们只会将纸书电子版搬家,不能做到通过知识链接从一本书跳跃到维基百科或者其他图书;通过智能内容扫描选择性阅读,打破图书的线性叙事结构;可以在欣赏音乐电影之余浏览图书,也可能从电影观影、新闻浏览中切换到图书章节的阅读,等等……没有链接,没有多媒体,没有互动,这样的纸书搬家低附加值的“电子书”,出版社挣不到钱,硬件也卖不出去多少,能有多大的希望?
 
多看为Kindle做中文环境图书,对用户体验还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亚马逊会从小米那里购买这个团队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