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6-23 11:16
“双标”的年轻人:一边吃糖,一边戒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原标题《戒糖的年轻人,心甘情愿吃下这颗“糖”》,作者:晓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922年,小熊造型的软糖在德国问世。最初的广告语是“使儿童快乐”,后来补上了“成人也一样”。


2022年,一位坐在马桶上窜稀的网友发出感叹:“一个治便秘的东西,为啥要整得跟小熊软糖一样,还是草莓味的?”


功能性软糖,似糖非糖,正试图让成年人的不快乐变成快乐。缺钙、脱发、失眠、便秘……这些让年轻人苦恼的健康问题,仿佛都有 “一颗糖”的解决方案。


那些高呼“戒糖”的年轻人,为什么会主动投奔功能性软糖的怀抱?声称能助眠美白的软糖,是智商税吗?


吃“糖”养生,“好吃”是基操


一时间,仿佛没什么是一颗糖解决不了的,不行就两颗。


整天看屏幕眼睛干涩疲劳,早晚吃一颗叶黄素酯软糖。深夜emo睡不着,来两颗含有褪黑素和茶氨酚成分的睡眠软糖。


年纪轻轻头发却掉了不少,一天两粒护发软糖,接收蓬蓬能量。肠胃不好受便秘困扰,嗑一颗益生菌软糖。


营养成分是功能性软糖的主要卖点。


保湿的胶原蛋白、美白的烟酰胺、养护头发的生物素,现在都可以在软糖里找到,有的还会加入菊花、红枣、枸杞等中药成分。


至于日常补钙镁铁锌、补维生素BCDE,早就有不卡喉咙的软糖选择。


这些功能性软糖吃起来像小时候的QQ糖。大多还添加了水蜜桃、覆盆子、柠檬等口味,酸酸甜甜的。


在传统软糖中,配料表首位往往是白砂糖。而在主打健康的软糖里,甜度就交由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成分来发挥,热量相对较低。据一些品牌的换算,一颗软糖的热量,相当于一口苹果或者一片橙子。


功能性软糖的宣传文案


如果食用前没特别提醒,消费者不一定能从质感和外观上将功能性软糖和普通软糖区分开来。


许多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买这些软糖,想着没效果也可以当糖吃。一位没有排便问题的网友刷剧时连吃四颗益生菌软糖,结果,整个晚上都受到“厕神”的召唤。


那些迫切想要挽救发际线的网友,坚持吃了一整瓶养护发软糖,还是没减缓头发脱落的速度。


某款软糖添加了GABA(γ-氨基丁酸)成分,据说可以帮助睡眠。在产品的追评中,有慢性失眠的人表示,第一次吃两颗晚安糖后有睡意但没睡着。有人搭配褪黑素连吃了几天,睡着了但醒来时会发蒙。


评论区里经常出现“打架”的情况


由于个体差异,有买家甚至吃出了提神效果。因学习压力大睡不着的网友,睡前吃完GABA软糖,结果熬一晚都不带困,“感觉红牛都是小弟”。


很多年前,市场上已出现过功能性糖果,例如金嗓子喉片。只不过现在将更多的“功能性”赋予到了软糖身上。


如果患有咽喉炎,单纯吃金嗓子喉片是很难彻底治愈的。同样地,功能性软糖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


软糖的功效被品牌和KOL吹嘘得神乎其神,实际的效果却众说纷纭。对这类产品的少数一致评价是:口感不错,忍不住吃完一颗还想吃一颗。


软糖剂型早期定位人群是儿童,借助酸甜Q弹的口感来方便儿童服药。传统的胶囊和片剂保健食品容易带有原料本身的药味。一颗粗糙的粉状药片从喉咙里滑下来的感觉,容易令人不快。


跟其他剂型相比,年轻人对软糖存在明显的好感。初创品牌BuffX经过几百人的对比测试,发现软糖是15种剂型中效果最佳的。


很多功能性食品都经过精心设计,把“好吃”作为自己的“基操”。为了定义出软糖最佳口感的标准,号称解决亚健康的CARRYALL团队进行多达600多次的竞品测试和人群测试来建模。


功能性软糖,是智商税吗?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增加,普通软糖工厂被逼得要么转向其他品类,要么进阶到健康软糖的行列。与此同时,功能性软糖的销量却在逆风飞扬。


NBJ数据显示,功能性软糖在2014年至2018年实现了全球销量翻倍。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的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


国内软糖代工厂的宣传海报


自从功能性软糖火了后,关于“软糖是不是智商税”的争议就没断过。


2022年5月底,#景甜违法广告代言被处罚#的新闻上了热搜,演员景甜代言的某品牌减肥产品涉嫌虚假宣传,罚款合计722.12万元。


这款产品主要成分是抗性糊精、白芸豆粉和复合果蔬粉等,下架前在详情页里宣称“饭后来2粒,拒绝肥胖”。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曾发文科普,白芸豆碳水阻断剂里的核心成分是α-淀粉酶抑制剂(α-AI),它能阻止淀粉被吸收,但不能阻止葡萄糖、果糖和脂肪被吸收。


早在2021年10月,央广网一篇调查报道就指出,该品牌的果蔬类产品是减肥产品中“最大的智商税”。所谓“阻断碳水吸收”的神奇产品,不过是一款普通糖果,没有“让人怎么吃都不会胖”的奇效


不久前,杭州萧山查处了两起普通食品宣传特定保健功效的案件。被查的公司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氨基丁酸软糖””“蓝莓叶黄素软糖”“维生素C软糖”等食品,产品文案明示或暗示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


例如,氨基丁酸软糖的产品宣传术语中写着“加个蓝Buff,轻轻松松酣然入梦”“好睡眠是喂给生活的一粒糖”。类似的文案违反了《浙江省广告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两家公司各被罚10元。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没有关于功能性食品的精准定义,只存在药品、保健品和普通食品的划分。因此,功能性软糖,往往游离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之间。


首先,功能性软糖绝不是药品。药品是必须经过法定的临床实验和分析研究,包装上必须标注主治病症、副作用、使用方法和用量,一般不适合长期服用。


其次,绝大部分功能性软糖也不是官方认定的保健品。它们的包装上没有保健食品标识的“蓝帽子”和批号,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也不能声称保健功能,连“本品不能代替药物”都没资格写。

中间的“蓝帽子”是正规保健品的标志


不过,从2021年6月起,国家保健品备案要求有所调整,将凝胶糖果(软糖)剂型产品纳入到保健食品备案剂型。


要想申请保健品备案,企业需将产品相关材料,提交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公开和备查。


2022年初颁布的《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保健食品标志管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填补了一些法规空白,同时明确了备案产品也可标注“蓝帽子”。


这意味着以后的功能性食品也能拥有“蓝帽子”,具体的产品效果不能再瞎编。


就算是“糖”,也没必要多吃


《2017-2022中国健康养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至35岁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


某程度上,年轻人正逐渐接替老年人群体,成为保健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当年放在“脑白金”胶囊里的褪黑素和低聚糖,如今埋进Q弹的软糖里,换汤不换药罢了。


功能性软糖流行的背后,是年轻人饮食的一场大型双标。一方面要吃零食,但又要零食够健康。汽水要喝零蔗糖,面包要吃全麦高纤维的,香肠也爱挑低脂鸡胸肉制作的。


另一方面要食补养生,又要养生食品像零食那样有趣好玩。保健食品只好不断“变身”成QQ的软糖、可以吸的果冻和果汁口味的饮品。


消费者对“零食化”保健品的诉求多样。/CBNData


保健品零食化现在已是欧美、日本等地的一种消费常态。据统计,美国的功能性食品渗透率约为55%,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普遍超过70%。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每天都补充维生素,全球也有大约10亿的常规服用者。


根据中商情报统计,我国功能性食品产量从2016年的50.6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68.2万吨,预计2022年将达到77.2万吨。


然而,我们的身体真需要这么多功能性食品吗?


曾经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确实会因缺少某些营养素而生病。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个别维生素的缺乏会导致坏血病、脚气等疾病。一个世纪后,消费功能性食品最多的国家里,人们要解决的却是营养过剩引起的健康问题。


伦敦国王学院遗传性流行病学教授蒂姆·斯佩克特发表了30余篇关于维生素D和钙的研究论文。他的研究显示,补充剂不仅不起作用,而且很可能有害。


以维生素D为例。一些试验中证实了过量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会增加骨质疏松、跌倒和骨折的风险。钙补充剂的服用与心脏病、中风风险增加有关。


蒂姆·斯佩克特的科普著作《饮食真相》


如果坚持服用功能性食品后自我感觉更佳,那么请确保自己知道服用的是什么和服用了多少。


像是褪黑素,食用过量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且增加脑血管风险。一个网红品牌的褪黑素软糖中,每2粒含有3毫克褪黑素,这已与1粒脑白金的褪黑素成分相当。


我们一边熬夜,一边养生,总想要打一下响指就能制造的奇迹。服用功能性食品似乎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每天两三颗糖并不能拯救不合理的饮食、不运动的身体和不愿释怀的心情


蒂姆·斯佩克特在《饮食真相》中指出:“健康人是不需要补充剂的。相反,我们只需要每天吃各种品类的新鲜食物,并晒晒太阳。对于99%的人来说,这将提供你所需的所有健康维生素和矿物质。”


参考资料:

[1] 饮食真相丨蒂姆·斯佩克特

[2] 保健品的新一轮浪潮:回归食品化,“养生”零食受年轻人追捧丨华夏时报

[3] 保健品零食化 主攻年轻消费群体丨北京日报

[4] 改造国民零食、添加小众原料......品牌如何乘上零食化养生东风?丨CBNData

[5]  “软糖”真的火了丨新商业情报NBT

[6] 如果靠饮食可以摄入足够的营养,为什么还会有保健品?丨剑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晓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