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四方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小城市的逆袭总是相似的,大城市的蜕变却各有各的路。
我写过不少小城市的崛起,像四川宜宾、福建宁德、江苏宿迁等,一个关键大项目,往往就能推动一座小城市发生质变。
我也写过一些大城市的突围,比如合肥和福州,前者“赌运亨通”,后者政策加持,各有各的王道。
今天想写的是另一座万亿城市,写她过去的荣光、走过的弯路,以及正在进行的重塑。
一
青岛,我们山东的骄傲。
作为山东人,一直想写写青岛,但几次无从下笔。正好借这次来青岛参加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的契机,写写这几年对青岛的观察和思考。
青岛曾经是实体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在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门类中,中国是唯一41个门类齐全的国家,而青岛拥有其中39个工业门类。
全国优秀企业家的数量,青岛一直排在全国第一,到今天也是如此。知名企业更是比比皆是,是中国的“品牌之都”,培育过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也是中国近现代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创造过“上青天”的辉煌。工业一直是青岛的底色和底气,撑起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与跃迁。
但2007年11月,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青岛经济由此开启了“脱实向虚”模式,整个城市也就此踏上了“被赶超”之路。
从2007年开始,青岛第二产业占比连年下跌,从51.6%一路下跌到2020年的35.3%,13年间下跌了1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跌1个百分点以上。而第三产业从43.0%一路攀登到61.3%,13年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
虽然同一时期,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的工业占比都在下降,但青岛下降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2007年到2020年,全国的工业占比下降了11.4个百分点,青岛作为工业立市的城市,工业本来是“看家本领”,是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占比竟然比全国均值多下滑了5个百分点,简直是“自废武功”“自毁长城”!
反观后来居上的宁波,2007年时,宁波的二产占比是55.01%,2020年时,这一数值是45.9%。13年间只下降了9.11个百分点,下降比例低于全国均值,只有青岛的一半。
所以这13年间,青岛的GDP排名多少有些尴尬,被省会城市成都、武汉挤出前十还能理解,但2019年被宁波和无锡一起反超就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二
排名连续下滑,说明先前的发展战略有问题。
痛定思痛,青岛开始寻求破局之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既然“脱实向虚”这条路走不通,那就“脱虚向实”,还是得以工业为本,回归实体经济,回归自己的“比较优势”。
但现在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的产业环境跟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数字经济呼啸而来,不断进化的高科技、新模式又层出不穷,错过好几趟班车的青岛到底该买哪张票、选择哪趟车才能弯道超车,迎头赶上?这是摆在青岛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关键题。
像过去那样一点一点积累做加法显然来不及,只会被越拉越远,得换思维,改做乘法。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要做乘法,得靠资本。因为资本的嗅觉是最敏锐的,是价值的挖掘者,是新兴产业的“选择器”“放大器”和“加速器”。
当今时代,新产业、好项目几乎无一不需要风险偏好较高的创投风投资本助力助推,这意味着在城市竞争中,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掌握了打开科创新产业大门的钥匙。正如本次会上一位嘉宾所讲的,纵观经济活跃的地区,无一不是创投风投活跃之地。比如硅谷、深圳、上海等。
为此,2019年5月,青岛举办了首届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正式向全球资本发出成为青岛“城市合伙人”的邀请,认知资本、借力资本、善用资本开始成为这座工业底色城市的发展新思维。
三年时间,青岛从政策体系、产业生态再到城市氛围的营造上全方位协同发力,“全球创投风投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
截至今年4月末,青岛共有私募基金管理人436家,居全国第10位,同比增速9.82%、居全国第3位;管理基金1895只,居全国第9位,同比增速65.21%、居全国第2位;管理规模1777.45亿元,居全国第14位,同比增速40.62%、居全国第3位。
“资本入青”,不只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技术、人才和一大批优质产业项目。
目前,青岛股权创投类私募基金在投项目共计1360个,在投规模1037亿元,超半数集中在“四新”经济领域。京东方、海尔中德智慧园区、转转科技全国总部项目、深圳极视角……一大批头部产业项目被引入青岛,为青岛的实体经济贡献着新的增量。
为了让资本加速入青,让金融活水更好浇灌实体经济,青岛还大力推动了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2021年3月,《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10月,《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出台,提出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行动方案》共推出46项创新举措,其中13项创新举措全国领先、8项北方领先、7项省内领先。
鞋子合不合脚,穿鞋的人最清楚;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的感受最直接。
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的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2020年度,青岛市营商环境成绩提升8个位次,位列全国第11名;而到了2021年度,青岛再次大进步,在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城市(不含直辖市)中,青岛排名第六,成为北方唯一入选的城市;在新增设的“进步较快城市”中,青岛有11项指标入选,仅次于12项指标入选的长沙市,成为全国营商环境进步较快的城市之一。
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三年努力,青岛迎来了收获季。
2021年,青岛第二产业占比终于止跌回升,从35.3%提升到35.9%,虽然只涨了0.6个百分点,但足以见证、说明青岛这几年来重回实体经济、重塑经济结构的努力。
2021年,青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4.8%,远高于全国13.5%的平均增速水平;今年前两个月,青岛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长势头,同比增速达35.3%,连续大幅跑赢全国大盘。
重回实体经济主战场的这几年,青岛制造刷出了越来越强的存在感——
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中,青岛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7位,这是青岛连续三年实现排名上升;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全国排名第8,超过广州、杭州等城市;
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冠军产品共计23家(个),排名全国第7;
2021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青岛新增歌尔微电子、以萨技术和创新奇智3家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总量达13家,在中国独角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五,在全球独角兽城市中排名第七;
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也是山东仅有的两个,数量比肩深圳,并列全国首位;
获批组建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成为家电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用资本赋能,回归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的这几年,青岛在GDP上也有着清晰的映射。
2019年,青岛GDP为11741.31亿元,排在全国第14位,比无锡低111.01亿元,到了2020年,青岛前进一位,反超无锡30.08亿元,再到2021年,青岛GDP达14136.46亿元,对无锡的领先优势扩大到133.22亿元。
今年一季度,青岛迎难而上,以5.3%的GDP增速力压北京(4.8%)、济南(4.5%)、郑州(3.5%)、西安(2.8%)、天津(0.1%)等一众北方万亿城市,成为北方第一,在全国万亿城市中,与宁波、合肥一道,并列全国第四。
人口增量是体现一座城市活力、吸引力的重要风向标。回归实体经济后的青岛,反而更有人才吸引力。2021年,青岛新增人口15.1万,排全国第四,列北方第一。
战略修订后得到越来越多正反馈的青岛,正不断强化“脱虚向实”、发展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的行动和决心,不断强化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战略实现路径。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青岛将“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成为主要指标;
市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岛把“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摆在十项重点工作的首位;
4月,青岛召开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
5月,以“资本赋能 制造强市”为主题的全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金企对接会上,青岛发布了《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紧扣一个主题——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
正如秦朔老师在这次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所演讲的那样,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总体逻辑正在深刻变化,在新发展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逻辑将从“代工+地产+基建+间接融资”转变为“科创+内需+直接融资”,从“劳动力红利、城镇化、资产负债表扩张”转变为“生产性价值创新”。
正在用创投风投资本全面挖掘科创红利,全面赋能实体经济、重塑经济结构的青岛,最新实践的正是这套逻辑。
会议结束的那个傍晚,我们沿着海边信步走到了青岛奥帆中心,吹着习习海风,感受旖旎风光,浮山湾灯光秀一下子跃入眼帘,让我恍惚置身上海外滩,再看那情人坝上游人如织,五四广场流光溢彩,满满的烟火气,热闹嘈杂但令人欢喜。
会场上感受青岛的资本活力,会场外感受青岛的宜居活力,一幅“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画面正徐徐展开!青岛,未来可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四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