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飞刀断雨,编辑:李小葵,原文标题:《坐热石头治痛经,还是让人“尿黑血”?网友吵翻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两天,有个痛经姑娘在网上分享自己被热石墩墩治愈的故事,让石墩墩几天之内至少上了两波热搜。
痛经姑娘(现在应该不痛了)发布的部分内容丨小红书@阿璇
事情炸开后,一波网友在分析石墩墩治疗痛经的原理,另一波网友则大声疾呼,告诫不要随便坐被晒热的石墩墩,尤其是女性不要随便去坐,否则很容易得病。
听妇产科医生说句公道话:可以坐热石墩子缓解痛经,但是没必要。另外还要提醒男性,少坐在很热的石头上。
石墩墩不治痛经,“热”才治痛经
痛经姑娘偶然被石墩墩缓解痛经的体验,很可能并不是心理安慰。只不过该感谢的不是石墩墩本身,而是“热”。
有研究表明,痛经女性在腹部进行持续热敷,可以获得媲美布洛芬的止痛效果。这个研究还显示,如果热敷和服用布洛芬双管齐下,虽然不能增强止痛效果,却能显著缩短止痛起效的时间[2]。
但这并不是因为热能驱寒,也并不意味着你的子宫“寒凉”。
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话,痛经的本质是前列腺素导致子宫收缩过强,让肌肉相对缺血引发疼痛。我们推测热敷起效的原理是改善了局部的血流,缓解了子宫肌肉缺血缺氧的情况。
晒热的石墩能缓解痛经,大概也是因为相似的原理。所以不仅是热石墩墩,是个热的东西都能申请出战试试。
女性不能坐热石头?
反对派网友提出,女性坐太热的地方容易诱发感染,导致尿道炎、盆腔炎等,有的人还列举了身边的例子,听着非常渗人。
网友的反对意见丨微博截图
我们来逐个说下网友们提到的病。
1. 盆腔炎和“尿淋”
先来说说盆腔炎和“尿淋”。它们的症状非常多,诊断还是要去医院。
盆腔炎的发生和性生活密切相关[3],没有性生活人极少会得盆腔炎。不能仅仅因为坐热石头和盆腔炎有时间上的联系,就认为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啊!
以及“尿淋”,也就是淋球菌感染,也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和坐热石头没啥关系。
再说了,就算热石头上有致病菌,咱也不是光屁股坐上面啊,至少也有内外两层布料隔着呢!
2. 尿路感染
至于尿路感染(网友评论中的“尿黑血”,应该就是尿路感染的症状之一),女性确实比男性有更高的风险[4]。
导致女性下泌尿道感染的元凶主要是粪便菌群中的大肠埃希菌。女性尿道口距离肛门更近,尿道也更短,这意味着尿道和膀胱更容易接触到来自粪便的菌群。夏天天热,人们汗多尿少,局部细菌繁殖也更多更快,导致女性尿道感染的情况在夏天也增加了不少。
标蓝的部位分别是男性尿道和女性尿道丨wikimedia commons/Wumingbai
然而,即使女性患尿道感染风险更高,也并没有高到坐热石头就会感染的程度。
很多因素都与尿路感染相关,比如致病菌的毒力、数量、排尿的习惯、黏膜的抵抗力等等,仅仅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并一定导致感染。
比如大家担心坐热石头上会导致私处闷热,继而引发感染。可是,如果仅仅闷热就能导致感染,那么喜欢泡热水澡、穿连裤袜、穿紧身裤的人应该更容易反复发作尿道炎才对,毕竟坐热石头只是坐一会儿,穿紧身裤可是穿一天啊!
而且,反复发作的尿道感染和穿紧身裤之类的习惯,也并没有显著联系。让尿道感染反复发作的因素主要是性生活频率高、尿失禁、尿潴留、遗传因素等[5]。
还是那句话,尿路感染,怪不得石墩墩啊。
3. 低温烫伤
还有说法是,坐热石头,屁股会长疮。这可能是坐太久带来的低温烫伤。
5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可能会让人觉得略烫,怪舒服的。但是接触时间一长,物体里的热力会慢慢深入皮下甚至更深,造成低温烫伤。物体温度越高,造成低温烫伤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不过相信大家不会在石墩子上坐那么久的,毕竟室外热啊!难道还要大热天坐外面唠嗑一下午吗?
晚上的石墩子就随便你坐着趴着了丨微博@萌宠物星球
此外,女同胞们在安心坐热石墩墩之余,也要记得大声提醒男性亲友别坐,可能影响到精子质量的,知道不!
比坐热石墩墩更靠谱的方法
可以安心坐热石墩墩缓解痛经了,但是石墩墩不是哪里都有,热石墩墩更是春秋冬无处寻。在没有热石头可坐的时候,姑娘们要缓解痛经,还有别的办法啦。
我们明确知道原发性痛经(即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的元凶是过多的前列腺素,所以可以直接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
可以吃的药有两种:一种是包括布洛芬、萘普生在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产生前列腺素的过程中使绊子;另一种是有抑制排卵功能的激素类避孕药具,它也能减少体内的前列腺素。如果吃一种药效果不够好,有时候也可以两种方法一起用。
如果药物不能有效缓解疼痛,往往还需要进行相关检查,看看是不是有其它疾病导致了继发性痛经,有的话先治病。
也有姑娘们不愿意吃药,更愿意采用喝热水、热敷等方式。这些方法要么疗效不确切,要么操作不方便,但如果这些方法对你管用的话,我也支持你抱个热水袋、贴个暖宝宝。至于外面的石墩子就算啦,再怎么好使,也有好多狗狗都爱在那里尿尿的。
参考文献
[1]. Campbell MA, McGrath PJ. Use of medication by adolesc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enstrual discomfort.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1997 Sep;151(9):905-13. doi: 10.1001/archpedi.1997.02170460043007. PMID: 9308868.
[2]. Akin MD, Weingand KW, Hengehold DA, Goodale MB, Hinkle RT, Smith RP. Continuous low-level topical heat in the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Obstet Gynecol. 2001 Mar;97(3):343-9. doi: 10.1016/s0029-7844(00)01163-7. PMID: 11239634.
[3]. Curry A, Williams T, Penny ML.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Am Fam Physician. 2019 Sep 15;100(6):357-364. PMID: 31524362.
[4]. Foxman B.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syndromes: occurrence, recurrence, bacteriology,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 burden.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14 Mar;28(1):1-13. doi: 10.1016/j.idc.2013.09.003. Epub 2013 Dec 8. PMID: 24484571.
[5]. Scholes D, Hooton TM, Roberts PL, Stapleton AE, Gupta K, Stamm W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young women. J Infect Dis. 2000 Oct;182(4):1177-82. doi: 10.1086/315827. Epub 2000 Aug 31. PMID: 1097991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飞刀断雨,编辑:李小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