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7-18 17:19
这届年轻人心态为何如此矛盾?

网络社会与真实社会并存是Z世代大学生面临的基本环境,这使得Z世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多重矛盾性的特征,即在个人自我关系方面,呈现出佛系、躺平与内卷并存;在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呈现出社交恐惧和网络晒并存;在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呈现出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并存的现象。


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的心态主要来源于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生存困境;中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变化和高校教育带来的社会化困境;微观层面的个人经历带来的成长困境。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的社会心态对其自身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未来需要在增加对Z世代理解包容的同时,对Z世代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 (ID:china-youth-study),作者:黎娟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黎文华(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原文标题:《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解析》,头图来自:《二十不惑》剧照


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又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1]


当今在校的本科大学生多是1999年以后出生的学生,硕士研究生多为1996年以后出生的学生,符合Z世代学生的标准。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心态值得关注和研究。既有研究对Z世代大学生的心态虽然有所涉及,但是多聚焦于某一个方面,或者是某一种心态。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心态进行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将在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分析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心态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的特征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指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正如时代本身具有矛盾性一样,Z世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也具有多重矛盾性。身处人生最好年华的青年大学生,拥有的是最富智慧的头脑和未来无限的可能,但同时也拥有诸多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未知,因此,大学生往往充满了多变、多样、迷茫和矛盾。这种矛盾构成了大学生心态的基本样态。


人的一生大体要处理三对关系,即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Z世代大学生的矛盾心态也体现在这三对关系上,即在个人自我关系方面,呈现出佛系、躺平与内卷并存;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呈现出社交恐惧与网络晒并存;在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呈现出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并存。


1. 佛系、躺平与内卷并存


佛系、躺平、内卷是近年被广泛讨论的大学生心态现象。佛系青年主要是指一种不焦虑、不执着的平和心态和行为,具体表现为诸如都行、可以、没有关系、无所谓式的口头禅[2]。对应到大学生群体,主要指高校学生中存在着一个参与热情缺乏和创新活力缺失的群体,学习讨论时一言不发,不愿意参与班团活动,社交媒体在线状态设置隐身或忙碌,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熟视无睹,对老师、家长的苦口婆心无动于衷,对成绩好坏满不在乎,对评奖推优漠不关心[3]


躺平多指大学生中存在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颓废放弃、瘫软不动的心态[4]。有学者指出躺平实际上存在着三种不同形态,即虚假的躺平主义者(躺赢者)、积极的躺平主义者(退出竞争激烈的名利场,在精神世界寻找确定的自我)和消极的躺平主义者(低欲望群体),消极的躺平主义者实际上是身躺心不平,身躺只是假象,他们的内心其实存在着不满与愤懑不平[5]


“内卷”一词源于2020年某知名高校学生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图片意外走红,大学生的内卷多是指大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绩点不断增加课程论文的字数,为了以后的前程不断通过辅修课程,开展实习,考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等各种证书给自己加码,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Z世代大学生存在着佛系、躺平、内卷共存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大学生中的佛系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部分学生开始躺平,对学业成绩好坏无所谓,对荣誉淡然,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也比较低。徐美华等通过对16所高校717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低目标承诺、低自我超越、低人际交往和高依从性的三低一高的佛系特征,有近一半学生认为自己是佛系青年[6]。当面临就业时,部分学生选择逃避就业,而面对生活,则多选择不恋爱不结婚。


据智联招聘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突破900万人。截至2021年4月,参与调研的2021应届毕业生中,56.9%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同比降低18.9%;15.8%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8.1%;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严峻的就业形势使2021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略显“佛系”,就业人数下降,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升学的比例有所提升[7]


事实上,真正佛系、躺平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是身躺而心不平。据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显示,有64.33%的学生期望进入就业竞争激烈、“996”超长工作时间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就业;70.34%的学生表示嘴上说躺平,其实很努力;11.3%的学生表示不想躺平,但要打嘴仗;14.76%的学生表示,不想躺平,就是追个流行词[8]


另一方面,大学生仍然充满着奋斗精神,对自我有着严格的要求,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甚至存在一定的“内卷”。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B站社区为例,B站已经从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场所演变成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据《2021年B站创作者生态报告》显示,2021年,有1.83亿人在B站学习,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近4.5倍[9],B站的泛知识视频播放量已占全站视频的45%[10]


在自主学习的同时,Z世代大学生又加入到激烈的升学竞争中。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为例(虽然有部分是已就业者参加考试,但是大部分参加考试者仍是大四学生),报考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人,增长率约21%,学术类各个专业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线)普遍比2021年高出10来分。


2. 社交恐惧与网络晒并存


社交恐惧又称社交焦虑障碍,主要指行为主体不敢进行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或者说在人前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时会感觉到有压力、不自在,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态度[11]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0.2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12]


社交恐惧一方面表现为躲避有物理接触的社交场合,如避免各种做报告、小组讨论、面试、与陌生人交谈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宅”族的兴起。黄聚云等通过对上海市9所高校909名学生的调查发现,自我认同属于宅族的大学生有381名,占被调查大学生的41.9%;70.8%的宅族大学生声称自己“很享受在宿舍或家中的自在生活”;69.7%的宅族大学生双休日可以整天待在宿舍;65.3%的宅族大学生除去必要外出时间很少出门;38.7%的宅族大学生课余时间很少参加户外活动;61.4%的宅族大学生经常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53.4%的宅族大学生经常久坐不动;42.1%的宅族大学生经常熬夜;41.5%的宅族大学生很少参加体力活动;15.5%的宅族大学生经常不与人交流沟通[13]


邓兵等通过对重庆市4所大学117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宅族大学生占调查学生的比例高达50.51%,宅族大学生课余时间多用来上网(439人,73.78%)和睡觉(294人,49.41%)。宅族学生更容易发生人际关系敏感和性格偏执[14]


网络晒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情展示在网上,与他人分享的现象。网络晒包括心情展示型、信息共享型、炫耀攀比型、一夜成名型等类型[15]。一般来说,都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晒”,网络好友可以通过点赞、发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增进了解。


与一般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晒的范围往往更大,只要是网络可达的人都可以成为所晒信息的接收者,这其中包括家人、好友、有过一面之缘的人等。从晒的内容来看,美照、美食、美景、谈恋爱、比赛获奖、获得实习机会、受挫经历,甚至是与他人的聊天记录等等都可以成为晒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晒到网上。


2020年,上海戏剧学院5个京剧表演专业的女生持续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日常练功、演唱的视频,不断被刷屏。她们的《探窗》短视频在平台上播放总量超过5000万,点赞量超过250万,她们的京剧相关视频累计点赞量超过2000万[16]


2021年,一个名为“文科班校花酱”的大学生博主发布的一篇“当男朋友是个北大学生”微博,附上一段1分钟左右的视频,冲上微博热搜。视频中是其与男友的甜蜜生活日常。此条微博获得了10103次转发,7290条留言,186756条赞。此外,还有清华学生晒一周作业,大学生晒和父母搞笑聊天记录,大学生晒月花销、省钱挑战之类的。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形态,没有人能够独自生活,可交流性和公开性是社会性的主要方面,大学生的网络晒行为事实上就是一种社会性的表现,其所晒内容多为个人展示,体现了大学生希望被更多人了解、与人互动的心理。可见,大学生对社交是充满渴望的。


3. 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并存


政治冷漠是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是消极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17]。有学者从心理和行为两层面指出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表现主要为:政治活动缺位,政治参与积极性降低;政治信仰缺失,政治认知与行为趋于理性;政治效能低下,政治参与呈现功利化趋势;政治关注失衡,政治参与呈现网络化状态[18]


还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体现在常规政治参与缺位、激情政治参与越位;虚拟政治参与态度激烈、现实政治参与躲避;搭便车型政治参与积极、担当型政治参与消极;专业理论学习兴趣较为浓厚、政治理论学习兴趣较为淡漠[19]。Z世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往往表现在真实的线下生活中,如对于思政课等课程学习的热情下降,对于选举活动、社区事务参与热情不足,入党动机的功利化等[18]


政治热情高涨则主要表现在Z世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活动中,对于诸如中美竞争、女权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等宏大政治事件的关心程度增加,网络参与热情高涨,甚至是不理性的激进爱国热情有所增加。


据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的调研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会主动浏览或参与讨论(美国)大选相关信息,经常性关注(平均每天2次以上)达到22.71%,只有2.7%的大学生表示从不关注[20]。有学者对Z世代大学生集聚地的B站弹幕话语进行分析,指出青年群体运用网络语言,倾向于采纳宏大叙事,密切关注国家主体,包蕴宽厚的爱国情怀。B站中的青年通过观看视频、制作并上传视频、发表弹幕、评论区互动等多种方式,通过自我革新的亚文化模式关注并参与现实政治[21]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Z世代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会存在被非理性情绪支配,仅凭一家之言就进行价值判断,然后抱团、站队,甚至出现激进爱国主义行为[22]


二、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的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表征和展示,映射了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资源共生共享的互相构建关系[23]。因此,社会心态的成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在既有的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中,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社会组织结构因素、文化道德因素、核心价值观因素、社会主体自身因素(包括生理、知识经验、思维与行为方式)等,都作为影响因素被提及[24]。基于此,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影响Z世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原因。


1. 宏观层面: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带来生存困境


社会结构变迁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已经被学者广泛认同。社会结构既影响着Z世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规划和定位,也影响着大学生对于个体与国家关系的认知。


(1)社会转型加速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社会转型加速对Z世代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Z世代大学生对于未来的预期和对于自身的规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类服务业欣欣向荣,电子商务、网络主播等新兴行业快速兴起,而传统制造业、教育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由于受到疫情和政策影响,部分呈现出衰退迹象。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加重了大学生的焦虑感。


(2)价值观念变迁带来的价值观念分裂。一方面,对于不同个性的尊重,对于多元化观念的包容,使得Z世代大学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重视自己的内在感受。另一方面,对于成功标准的认同越来越一元化,有车有房有钱有体面的工作成为社会成功的“公认标准”[25]。这种一元化的成功标准会提升Z世代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积极面世、积极奋斗、对未来充满幻想和信心,但当面临现实的失败和挫折时,可能会加大心理落差,加大焦虑,出现负面的心态。


(3)社会分化加剧带来的阶层差距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职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超大城市、大城市与小城市人口的社会地位出现分化,中国的贫富差距确实一直处于高位,相对贫困治理任务还很艰巨[26]。贫富差距问题的出现,一度使得“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等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虽然有学者认为实证数据并不支持中国存在事实上的阶层固化[27],但舆论环境中的阶层固化会进一步加剧Z世代大学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进而形成矛盾的心态。


(4)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生存困境。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产业的变革,进而加剧未来的不确定性。相比祖辈和父辈们的一份职业干一辈子,Z世代大学生面临的是知识和技术的快速迭代,这必然要求大学生们通过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来获得未来的生存能力;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容易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使Z世代大学生面临理性危机。


数字化生存空间中,个体面临着在媒介作用下的非理性思维的延伸与理性思维的截除[28]。技术虽然在进行快速自我迭代,但实质上缺乏革命性技术的突破。以手机行业为例,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智能手机市场面临饱和,行业发展相对受限,能够为社会带来的收益和就业机会也在不断减少。换言之,由于缺乏颠覆性技术创新,经济增长面临瓶颈,社会整体机会有限,这必然导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进而加剧Z世代大学生的生存困境。


2. 中观层面:家庭结构和高校教育带来的社会化困境


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域,是个体学习处理社会关系的第一课堂。家庭结构对Z世代大学生的心态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高校作为Z世代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前站,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其对Z世代大学生心态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影响大学生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进而影响其与国家的关系。


(1)家庭规模的变化使大学生日益自我化。自1979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随后中国独生子女数量逐年上升,家庭规模不断缩小。有学者通过测算估计,1986—1990年出生的城镇孩子的独生子女比例达到70%左右,农村孩子的独生子女比例达到30%左右[29]。由于Z世代大学生多为95后,因此可以推算,其独生子女比例总体(包括城乡)远高于30%。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户均规模为3.58人,到2010年降为3.10人,2020年继续降为2.62人。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对孩子的珍视程度不断提升,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日益处于中心地位。家庭结构的简化、家长角色的变化、教育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化环境的变化,使得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偏重依赖性而忽视独立性,给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带来一定的影响[30]。Z世代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独生子女,甚至部分是“独二代”(其父亲或母亲一方或者双方是独生子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出现严重依赖父母长辈、缺乏合作精神等问题[31]


(2)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Z世代大学生面临的交际困惑增多。在家庭规模缩小的同时,离异家庭也日益增多。1978—2019年,中国的离婚率从0.18‰升至3.36‰,增长了17倍,2002年以前,离婚率年均增幅为0.03‰,2002年后年均增幅超过0.15‰,增速平均提高了0.11个千分点[32]离婚率加速提升的时段正是Z世代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表明,有一定数量的Z世代大学生经历了家庭离异,或者是家庭离异的见证者。


虽然学术界对家庭离异对子女成长影响的研究经历了“严重影响说”到“有限影响说”阶段[33],但有相当数量的研究都指出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比家庭健全的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产生失落、孤独、恐惧的情况[34],会出现诸如自我控制力差、疑心和妄想倾向严重,冲动性紧张倾向突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倾向严重,焦虑心理明显等问题[35]


(3)家庭抚养模式的变化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场景单一化。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家庭流动性(如父母工作的变动导致抚育地点的变化,父母进城务工带来的留守家庭增多等)增加,打破了旧有的几代人同住大家庭共同抚养、单位大院共同照护式的抚养模式,以核心家庭为主的抚养模式开始流行[36]。抚养模式的变化,使得抚育主体日益单一化,抚育场景更加局限于核心家庭和学校,加之在家庭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孩子接受的“社会化熏陶”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个人情感寄托的窄化,导致了其人际交往场景的单一化。


(4)高校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和就业压力增大。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高等院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84.7万人,2019年,中国高等院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758.5万人,20年间增长了近8倍。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会达到1076万人。与此同时,研究生毕业人数也从2000年的5.9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近64万人。


与高校毕业生增加相伴的是就业市场的门槛也不断提高,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甚至提升到了博士研究生。也正因如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近年来成为多个部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压力的加大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也影响着Z世代大学生们对自我的定位和对未来的规划,在加剧学生内卷的同时,使得慢就业、佛系、躺平成为部分学生的无奈之举。


(5)高校专业设置的文科化带来大学生的浪漫化。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大量文科专业开始设置,文科生的比例大幅增加,这也对大学生的心态产生影响。1999—2019年,20年间,文科类专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外语、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本科毕业人数从94.5万人增长至240.7万人,增长了1.54倍,理工科专业(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本科毕业人数从177.9万人增长至201.4万人,增长0.13倍[37]


研究显示,专业教育对于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存在显著影响,理工科专业教育的影响集中体现为保守主义、建制主义和政治规避,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影响则集中体现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感性驱动[38]文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大量增加,增加了大学生的浪漫化,对于现实的认知出现不足,当面临现实问题时更容易出现各类矛盾心态。


3. 微观层面:个人人生经历带来的成长困境


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于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认知、情绪、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一般作为从微观层面的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39]。与其他代际相比,Z世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对其心态具有重要影响。


(1)享受改革红利的一代对未来有更高的预期。Z世代成长过程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在Z世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拥有长期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不断提升,家庭收入和财富不断增长。


作为享受改革红利的一代,Z世代大学生从一出生就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重大变迁,其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性“受挫经历”,在“明天会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和社会期待之下,Z世代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有着更高的预期,同时又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而当下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社会全面性机会又面临收缩,这必然会加剧Z世代大学生的心理动荡,使其出现矛盾的心态。


(2)伴随着网络社会成长起来的一代可能自带双重人格。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20余年,也正是Z世代大学生从出生到成长的20余年。作为网络一代,Z世代大学生面临的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孤独感成为Z世代大学生普遍的特征,来自真实世界的情感需求很多时候无法得到满足,只能从网络上得到,这使得Z世代的大学生在真实社会中的社交能力进一步退化。有学者在研究Z世代大学生中的弹幕文化时指出,弹幕深刻地折射出青年人在数字媒介时代所处的群体性孤独境况[40]


与此同时,自媒体的发展壮大,使得网络舆论中的不同声音都成为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Z世代大学生的可能要素,网络上的各种矛盾情绪都会影响Z世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则可能放大个体得不到满足的情感需求,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偏激情绪。Z世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了现实和网络两个世界,在双重人格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多重矛盾心态。


三、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建议


1. 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的消极影响


对Z世代大学生本身而言,从个人成长的认知、情绪、价值观等方面来看,多重矛盾的心态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出现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基于对个人自身的认知、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与国家关系的认知。多重矛盾的心态可能导致对自身的认知不够全面、客观,即出现自我过度自信和过度自卑之间的轮流切换,而难以有较为客观的认知和定位。在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上,则很难客观评价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与他人的关系定位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在与国家关系的认知上,则表现为一方面对国家充满信心、充满自信,但另一方面又容易对部分问题的认知不客观,尤其是当个人预期得不到满足时可能将原因归结为国家的因素,进而产生对国家的不满。


二是出现情绪上的普遍焦虑。多重矛盾的心态实际上反映了对于社会环境、与他人关系和自我的认知不足,在个体上会表现出个人认知的纠结和迷茫,在群体上会表现出群体的普遍焦虑情绪。三是消极价值观的出现。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成熟期,多重矛盾心态也反映了大学生多重价值观的冲突。在多重价值观的冲突过程中,不思进取、及时行乐、自我中心等消极价值观有时会占据上风,进而带来不良影响。


对社会而言,Z世代大学生的多重矛盾心态可能蕴含着诸多风险。


一是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不足,进而带来社会化适应难题,直接的体现就是就业困难,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慢就业现象值得关注。这种慢就业一方面会打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斗志,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


二是加剧大学生的社交恐惧和自我中心,进而导致其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以家庭责任感为例,Z世代大学生中不恋、不婚、不育族渐增,其愿意组建家庭、承担家庭责任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据2021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发现,Z世代青年中有12.8%选择“不谈恋爱”,26.3%表示“不确定”,34%的青年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结婚意愿呈现下降趋势[41],进一步加剧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


三是可能诱发大学生的偏激行为。多重矛盾的心态反映了大学生面临的多种价值观冲突,也反映了大学生自身的不稳定、不成熟状态。大学生本身又是易冲动的年龄,这使得大学生可能被不良价值观和舆论诱导,进而发生偏激的行为。


2. 对策建议


Z世代大学生未来必然会走向工作岗位,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于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心态的消极影响,要采取多种举措,使其负面影响最小化。


(1)增加包容。要正确认识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的社会心态,理性看待他们矛盾心态的表现及原因,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


一是矛盾心态是大学生阶段的正常表现。大学生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个体走向职场的过渡阶段,其人生的阶段性任务从高中以前阶段的学习为主,转化为学习与进入职场做准备并行的阶段,自身要完成的知识和技能积累要超过以往任何阶段,要处理的关系和任务也超过以往任何阶段,因此,矛盾心态也是其特定人生阶段的正常表现。


二是多重矛盾心态也与当前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高校教育等多个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并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的思想和认知的问题。因此,要理性看待大学生矛盾的社会心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


(2)加强引导。一是要加强对Z世代大学生的思想引导。通过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走向积极进取的道路。


二是要加强在网络世界的引导。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已经成为Z世代大学生生活的一体两面。要加强对网络社会中被大学生关注事物的关注,探求其吸引大学生的原因,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进而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如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上流行的词汇,了解词汇的来龙去脉,知悉大学生运用流行词汇的语境和群体,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三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关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其心理引导。


(3)提供支持。一是要重视家庭建设,构建家庭友好型的社会,增加对家庭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良好健康家庭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心灵港湾和支持基础。


二是要完善高校教育,通过加大通识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理工科知识的学习。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做好高校教育与人才市场的有效衔接。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规划、就业准备、就业信息等多个环节提供支持,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


四、结语


诚然,Z世代大学生并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分化。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也可能呈现不同的社会心态。本文所指的多重矛盾的社会心态是指Z世代大学生的共性。此外,本文所分析的影响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心态的形成机制,每一类形成机制的具体影响过程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新形势下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新手段研究”(项目编号:18VFH01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政府回应性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CZZ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敖成兵.Z世代消费理念的多元特质、现实成因及亚文化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21(06):100-106.

[2]李保森“.佛系青年”: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J].当代青年研究,2019(02):32-38. 

[3]陶志欢.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05):100-103.

[4]胡锐军.大学生“躺平”心态的文化根源及其矫治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1):56-64.

[5]许纪霖.躺平:代际冲突下的“后浪”文化[J].探索与争鸣,2021(12):8-11.

[6]徐美华,刘轩.当代大学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响—基于16所高校717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02):117-127.

[7]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心态显“佛系”,单位就业比例不足6成[EB/OL].https://www.sohu.com/a/465734551_114984.2022-04-07.

[8]调查:00后超过六成认为毕业10年后入百万,“躺平”不被追捧?[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JPPDKFL0536SQ1D.html.2022-04-07.

[9]哔哩哔哩:2021年B站创作者生态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58017.html.2022-2.

[10]哔哩哔哩12周年陈睿演讲:B站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社区[EB/OL].https://www.zhitongcaijing.com/content/detail/501976.html.2022-04-07. 

[11]王水雄.当代年轻人社交恐惧的成因与纾解[J].人民论坛,2021(10):38-40. 

[12]警惕“社恐”成正常社交拦路虎[EB/OL].https://www.sohu.com/a/503482546_243614.2022-04-07.

[13]黄聚云,魏媛媛.大学生宅族的行为特征及社会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15(05):72-79. 

[14]邓兵,沈芙蓉,等.大学生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08):1008-1011. 

[15]余建华.网络晒客的社会学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7(07):69-71. 

[16]5名女大学生火了!全网获2000万赞,因为在宿舍唱这个2021-11-25[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7378723209814689&wfr=spider&for=pc.2022-04-07. 

[1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5-176. 

[18]程桂龙.政治社会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管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8(04):17-22.

[19]聂骠,范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选择性冷漠症探源与对策[J].学习论坛,2017,33(10):54-58.

[20]许克松,孙楚航,等.一场国际思政大课: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现象透视与思考—基于全国58所高校11231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1(03):45-52. 

[21]包雅玮.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爱国表达的新特征—以“B站”弹幕文化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96-101+109. 

[22]许建萍.青年群体极化的网络样态及其生成逻辑、引导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04):99-103.

[23]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04):117-131+244.

[24]史亚丽,柳礼泉.近年来国内社会心态研究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09):211-215.

[25]尹烨.成功的标准正在逐渐单一[EB/OL].https://www.163.com/v/video/VY15QL46N.html.2022-04-07.

[26]李强.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特征与趋势[J].河北学刊,2021,41(05):190-199.

[27]陈云松,贺光烨,句国栋.无关的流动感知:中国社会“阶层固化”了吗?[J].社会学评论,2019,7(06):49-67.

[28]尹岩.信息时代个体认同的哲学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2):46-55.

[29]郭志刚.利用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独生子女信息的估计[J].人口与发展,2001(1):6-12. 

[30]肖富群,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0(07):45-52.

[31]钟建华,何基生“.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再研究[J].教育评论,2010(06):42-45. 

[32]杨菊华,孙超.我国离婚率变动趋势及离婚态人群特征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02):63-72.

[33]邓林园,赵鑫钰,方晓义.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冲突的重要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02):246-256. 

[34]张思齐.离婚对家庭成员影响的差异性探讨—基于当代西方社会学者研究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7(02):107-118. 

[35]夏金元.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8):56-57. 

[36]安超.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7]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8]付宇,桂勇.文理分殊:专业教育如何影响社会心态[J].探索与争鸣,2020(12):173-180+201. [39]王俊秀.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0. 

[40]曾一果.弹幕背后青年群体的情感需要与价值诉求[J].人民论坛,2021(10):34-37.

[41]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青年婚恋意愿调查[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10/08/35214247.html.2022-04-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 (ID:china-youth-study),作者:黎娟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黎文华(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