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7-29 17:44
为什么越想忘记的事情会变得越清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question (ID:gh_2414d982daee),作者:Aaron,编辑:EY,头图来自:unsplash


现在,当我跟你说:不要在脑海里面想一只白熊——是不是刚好相反,你的脑海里面真的出现了一只白熊?尽管我说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你不要想白熊。


这就是心理学上经典的“白熊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实验过程就和上面类似,当魏格纳要求受试者不去想白熊的时候,白熊反而会冒出来。


实际上,不仅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想尝试遗忘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却常常会被一些事物勾起,比如一首歌、一件物品等。为什么当我们越是不想被一些事情打扰、想忘记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大脑中的这些记忆却越发鲜活起来呢?


一、白熊效应为何会出现?


试想一下,当我们坐在黑暗的剧场里中,昏暗的灯光下,突然一束光打到了舞台上的演员,是不是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的被演员所吸引,这时候你就很难发现在幕后移动的人员,同时也可能忽略掉刚刚上完厕所回来的旁边的观众。


▷ 图片来源:Unsplash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比作聚光灯的话,那么在聚光灯找不到的地方,其他事物也一样在悄然运行着——当我们想刻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压抑潜意识里面的想法时候,我们的大脑里面的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也会启动。


举个例子,很多人失眠是觉得自己“想太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导致太关注于“不要想太多”最后反而导致更多思绪的出现。所以这时候不如把“不要”改成“要”,比如数羊;或者想象一个具体的场景:在蓝天白云的大海上享受着美丽的阳光,恬静而祥和,这可能比告诉大脑“不要想太多”更有助于进入睡眠。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在给失眠患者出建议的时候往往是叫患者“去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去做什么”。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想让脑海里消失的念头不止这些——很多人可能有一些更恐怖的想法会在脑海中诞生:


比如一瞬间想暴揍某人并且脑海里面还出现了揍人后血流满地的画面;


比如突然间想从高处跳下去;


亦或者在工作期间突然脑海里面冒出来暴力的羞耻的情节;


......


这些想法比我们强调自己不要去想的念头出现的更加突然,甚至让我们猝不及防。这些想法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我们的大脑为何会“胡思乱想”?


脑海中突然出现奇奇怪怪的想法并不是一个罕见的事情,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绝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时间出现一些“荒唐”的想法——这些不受到我们欢迎的想法,被称为“侵入性思维”


侵入性思维往往并不友好,它总是无缘无故的出现,同时出现的画面或者想法又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甚至恶心,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 图片来源:freepik


为什么大脑会“胡思乱想”?就像白熊效应一样,我们的大脑和意识比我们目前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主动和被动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但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却会出现各种各样随机的事件会带来各种危机,这就导致我们的大脑中会出现很多想法以应对不同的危机,这些想法可能并不会被大脑严格的过滤掉,因此就可能被“释放出来”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尽管这些想法荒诞不羁大多数时候让我们付之一笑,但是其本身也是我们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但是当侵入性想法出现的太过频繁的时候,那么就很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出现。


三、情绪状态如何评估?


当我们使用一台电脑工作的时候,如果电脑几年使用下来偶尔出现死机的情况这可以接受;但是每天都死机,那么大概率电脑是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当侵入性思维频繁出现,很可能和某些精神疾病的出现有关。


抑郁症


当我们想开口和心仪的女生表白,突然脑海里面冒出来女生拒绝你告白的场景;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脑海里面突然你失败时受人嘲笑的场景......诸如此类的场景反复出现,你是不是也会变得抑郁起来?


实际上,有抑郁症的患者出现侵入性思维的频率很高——而由于侵入性思维往往带有负面的情绪,这就使得本不抑郁的生活变得抑郁,本来抑郁的生活变得更加抑郁,从而加重抑郁症症状。


强迫症


有的时候尽管强迫症患者知道自己的手洗干净了,但是脑海里面还是有个声音告诉他们需要继续洗手——患者往往会在强迫思维下不断执行一些强迫行为,这也和侵入性思维有关,其不仅可以使人产生强迫习惯,也会进一步加重强迫症症状。


焦虑症


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断被奇怪的想法打断或者干扰,是不是会感到焦虑?当一些负面的侵入性思维带来的负面情绪不断加重时,焦虑也会随之而来,同时也是加重焦虑的严重程度。


▷ 图片来源: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DAA) 


这是和侵入性思维关系比较紧密其常见的精神疾病。但是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大脑我们“不要去想侵入性思维”,这样反而会让侵入性思维更加活跃——我们需要判断侵入性思维是否已经干扰了我们的生活,如果其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就应该寻找专业的心理团队来进行帮助和辅导


有趣的是,近期一项来自以色列的研究显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不想要的想法(包括侵入性想法)到来后才开始拒绝这个想法,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主动拒绝这些想法带来的不必要的关联,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不必要想法出现的频率,这一发现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精神疾病中不必要想法出现的机制。


关于人脑和思维的研究还在继续,伟人曾说过“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而不论是白熊还是黑熊,只要不打断我们的思路、干扰我们的生活,就大可不必如此挂怀。


参考文献:

[1] Fradkin I, Eldar E. If you don't let it in, you don't have to get it out: Thought preemption as a method to control unwanted thoughts. PLoS Comput Biol. 2022 Jul 14;18(7):e1010285. doi: 10.1371/journal.pcbi.1010285. PMID: 35834438; PMCID: PMC9282588.

[2] How People Control Unwanted Thoughts?https://neurosciencenews.com/unwanted-thought-prevention-21035/

[3] Wegner DM, Zanakos S. Chronic thought suppression. J Pers. 1994;62: 616–640. pmid:7861307

[4] Tolin DF, Abramowitz JS, Przeworski A, Foa EB. Thought suppress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ehav Res Ther. 2002;40: 1255–1274. pmid:12384322

[5] Wells A, Davies MI. The Thought Control Questionnair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control of unwanted thoughts. Behav Res Ther. 1994;32: 871–878. pmid:7993332

[6] Seli P, Risko EF, Purdon C, Smilek D. Intrusive thoughts: linking spontaneous mind wandering and OCD symptomatology. Psychol Res. 2017;81: 392–398. pmid:26886575

[7] Fradkin I, Eitam B, Strauss AY, Huppert JD. Thoughts as Unexpected Intruders: Context,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and the Sense of Agency Over Thoughts.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9;7: 162–180.

[8] Catarino A, Küpper CS, Werner-Seidler A, Dalgleish T, Anderson MC. Failing to forget: inhibitory-control deficits compromise memory suppress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sychol Sci. 2015;26: 604–616. pmid:25847536

[9] Fradkin I, Huppert JD. When our train of thought goes off track: The different facets of out-of-context thoughts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J Obsessive Compuls Relat Disord. 2018;18: 31–39.

[10] Andrews-Hanna JR, Kaiser RH, Turner AEJ, Reineberg AE, Godinez D, Dimidjian S, et al. A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dimensions of self-generated thought content and relationships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wellbeing. Front Psychol. 2013;4: 900. pmid:24376427

[11] Gratton G, Coles MG, Donchin E. Optimizing the use of information: strategic control of activation of responses. J Exp Psychol Gen. 1992;121: 480–506. pmid:1431740

[12] Jacoby LL, Kelley MC, McElree BD. The role of cognitive control: Early selection versus late correction. Illustrated. Dual-Process Theo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Illustrat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9.

[13] Wegner DM, Schneider DJ, Carter SR, White TL.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 Pers Soc Psychol. 1987;53: 5–13. pmid:3612492

[14] Abramowitz JS, Tolin DF, Street GP.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studies. Clin Psychol Rev. 2001;21: 683–703. pmid:11434226

[15] Wegner DM. Setting free the bears: escape from thought suppression. Am Psychol. 2011;66: 671–680. pmid:2208238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question (ID:gh_2414d982daee),作者:Aaron,编辑:EY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