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02 13:12
后“清朗”时代的饭圈研究:追星的她们怎么样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睿周报 (ID:TheThinker_CITIC),作者:李彤(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整理:树野  审校:晓萌,原文标题:《饭圈研究:“孤岛狂欢”“激情互撕”与“清朗之后”#信睿电台EP17整理稿》,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流量时代“数据为王”的主导逻辑,造就了如今规模化、组织化、制度化乃至功能化的饭圈。从打榜、投票、集资到发起各类集体活动,作为非正式组织的饭圈不时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和行动力。饭圈成为了观察当代青年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其呈现出的种种非理性乱象,也为网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去年6月开始的“清朗”专项行动不仅彻底重塑了饭圈生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研究的介入方式:饭圈研究从初期在微观层面刻画饭圈行动者的能动性、获得感,转向了更为宏观的治理视角。在“信睿电台”第17期节目“‘后清朗时代’的饭圈与饭圈研究”中,嘉宾李彤博士曾作为一名粉丝,深入饭圈进行了500多天的参与式观察,她既目睹了这场饭圈巨变的始末,也正在经历自己的研究转型。本期节目,我们就邀请她分享了自己对饭圈文化、粉丝行动以及当前治理方式的观察、体验与思考。


何以为“圈”?饭圈的组织结构


周发发:想先请您分享一下最初对饭圈研究感兴趣的契机是什么?


李彤:其实缘起是在我大二的时候,也就是2016年左右,我对大学生活不是很适应。北大是一个很自由的环境,和其他同学的日常联结不是很多,我就比较希望找到一个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地方。我的叛逆期也来得比较晚,当时我想找一个比较酷的地方。在网络冲浪的时候,我就发现粉丝群体很有趣,很符合我的一些心理需求,比如说足够叛逆、足够酷,内部又很团结,所以就想做一名粉丝试试。


后来,我在融入粉丝集体的过程中,发现饭圈的很多行为当时处于一种被污名化和病理化的状态,我觉得有必要去把背后的逻辑和基底展现一下,于是开始进行了一些资料收集和素材积累。恰好时间节点非常凑巧,我们大三的时候需要做本科生科研,我就跟志同道合的同学进行了一些交流,大家觉得这个话题挺有趣的,能写出一些东西,也是之前很少有同学做过的,所以我们就确定了以饭圈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些调研,最后也形成了一些基础性的报告。从那之后,就奠定了我对文化研究的一些兴趣,也奠定了我基础的研究方向。


周发发:我们经常会把“粉丝”和“饭圈”连起来说或者混用,但其实“饭圈”好像和之前说的“追星族”“歌迷”“粉丝”这些概念又都不太一样。有哪些特征使得饭圈会被特意的称为“饭圈”?或者说有没有某个时间节点或事件,让我们开始用“饭圈”这个词来指称现在被叫做“饭圈”的这一切?


李彤:“饭圈”是一个黑话,我觉得,它是跟“流量明星”这个概念同时出现的。就像你刚才说的,“饭圈”不能跟“粉丝”“影迷”“追星族”这些概念画上等号,这是因为媒介产业的发展、媒介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名称的更迭。“饭圈”就是一个流量时代的特定产物,跟普通的“影迷”和“追星族”相比而言,它会更具有结构化和组织化;日常的运行中,它也会发挥一些特定的功能,它的功能性会更强;同时,它内部的制度和规章更为明确,制度化特点也很突出;最后一点,它之所以能被称为“圈”,是因为网络和互联网平台给它提供了一个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所以它又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特点。


周发发:您刚才提到,饭圈的组织性非常强,可不可以接着这个话题继续介绍一下?我们很好奇一个典型的饭圈都有哪些比较基本的组织结构?粉丝群体内部又是如何划分这种类型和圈层的?


李彤:饭圈主要使用的平台和场域就是微博,虽然这么说可能会给微博的“清朗行动”增加更多任务,但现在粉丝组织以及普通粉丝活跃的平台已经从百度贴吧完全转移到微博平台了。回到我们刚才说的典型饭圈的基本组织结构,如果按照每个个体的投入程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大概将饭圈内部一共划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有比较明显的圈层等级,它的权力结构是同心圆式的,内部的专业分工也非常明确。由浅至深,这五个层次大概是:最基本的是“路人粉”,稍微投入更深一点的是“屏幕粉”,如果再深一点,就是真情实感的一些普通“散粉”,更高一层是“粉丝大大”、意见领袖,再上一层是各种各样的粉丝组织。


图源:央视新闻


详细展开讲一下的话,普通的“路人粉”就是对偶像保持一种比较旁观的态度,对你略有好感,但也不喜不嗔的感觉。这一部分粉丝的数量非常多,其实是流量明星的一个基本盘。ta们长期处于一种被动获取信息的地位,很少会去主动搜索与明星相关的内容,可能是我关注了某一位明星,ta的日常动态会展现在我的微博首页这样一种状态。“路人粉”很容易转化为具有内容生产力、数据劳动力或者信息传播力的更高一层的粉丝,甚至可以成为核心粉丝组织中的一员。


更深一层就是刚才说的“屏幕粉”,ta们尤其关注偶像的影音作品,但很少参与饭圈的数据活动和明星代言的消费。也有人管这部分粉丝叫“舔屏党”或者“白嫖粉”——就是喜欢某位偶像,然后消费ta的影视作品,但不会对偶像的其他代言消费以及商务价值买单。“屏幕粉”大部分的追星行为都只停留在屏幕前,比如说在超话潜水,收集偶像的照片,反复观看偶像的影视作品,或者在微博平台只与明星本人互动——明星发微博了,在下面评论一下,简单地转发、点赞一下——但与其他“大粉”或者其他普通粉丝的连接很少,是一种弱连接的状态。有很多比较热血的“战斗铁粉”会认为,这一部分“舔屏党”“白嫖粉”付出的劳动、精力以及资金都很少,对偶像的事业帮助不大,不符合流量时代贡献流量的宗旨。


如果再晋升一下,投入更多的精力,就会成为真情实感的“散粉”。这一部分粉丝很符合流量时代对粉丝的种种规范和标准,ta们自己也是激情满满,会对偶像有非常纯粹的真情实感在。可以说ta们是饭圈的中坚力量,是砥柱,ta们也承担了大部分的数据劳动,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比如,在“清朗行动”之前的打榜、投票、控评、反黑等等,都是这一部分粉丝在粉丝组织的号召和动员下发挥了重要功效。对于更核心的粉丝组织来说,“真情粉”就是他们服务对象和动员对象,只有最大程度地把这一部分粉丝号召起来,才能完成饭圈的目标。


也有一部分真情实感的粉丝由于长期的付出,会受到其他粉丝的关注,就会逐渐成为饭圈中具有领导力和生产力的“粉丝领袖”。一般而言,具有领导力的“粉丝领袖”都比较擅长于群体煽动和情绪渲染,非常擅长创建共情,是靠言语表达来获取领袖地位。


在“清朗行动”之前,饭圈之间的混战非常多,普通“散粉”如果没有一个很有逻辑、说话很具有煽动性的意见领袖引导的话,ta们是很难在混战中获取胜利的。所以,这一类领导型的粉丝对饭圈的结构、运行和制度设定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ta们精通于动员策略、动员话术,也熟悉饭圈规则,同时凭借强大的威信获取了较大的话语权。


此外,还有另一部分具有生产力的意见领袖。ta作为“粉丝大大”,往往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擅长写小说,或者擅长“饭绘”——跟偶像相关的美图产出,甚至会音乐创作,可以做饭圈的应援曲,或者会视频剪辑,可以给偶像“产粮”,有人甚至会编程开发,可以帮助整个饭圈生产一些数据作弊的工具。无论是言语型、还是生产型的“粉丝领袖”,ta们都会获得普通“散粉”的追捧,会让粉丝对饭圈产生更加强烈的依恋感,最后难以脱离,从而加固了整个饭圈的结构。


在整个饭圈的“金字塔尖”,就是粉丝组织,它长期处于整个饭圈最核心的地带。ta们在时间、金钱和情感上的付出相对而言也会比较多——这个“相对而言”就是刨除了一部分以追星来谋生的特殊粉丝,这部分粉丝在情感上的付出可能没有那么多。粉丝组织既包含官方组织,也包含民间组织。比如说名称中带某某“后援会”“百度贴吧”“中文首站”“粉丝团”之类的就是官方组织。


在“清朗行动”之后,新浪官方要求带这一部分字眼的粉丝组织必须和偶像的经纪公司取得联系,获得认证,然后才会给它们一个“蓝V”,否则就要改名。民间的粉丝组织往往带某某“站子”或“资源站”等等字眼。这两类粉丝组织会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创建独立的账号,会以一个比较正式的身份和粉丝互动。它们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成为饭圈和偶像、经济公司之间的桥梁。粉丝组织的消息比较灵通,信源比较可靠,同时它还会承担一部分的治理责任。整个饭圈的规章制度、资源分配都是由粉丝组织来完成的,所以它们在粉丝群体里很有权威性,可以大规模地动员粉丝加入到饭圈的集体活动中。


经纪公司与后援会联系,图源豆瓣小组


我刚刚提到的这五个分类是按照个体的投入程度来划分的,投入程度包括金钱、情感、时间、精力,这是我自己的划分方式。每一个参与饭圈的人都会用自己的规则来划定饭圈的结构,所以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公司和“资本”的饭圈角色


周发发:公司和资本在饭圈行动组织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公司可以从粉丝活动中获利吗?


李彤:其实现在而言,几乎不会有偶像的经纪公司直接参与到粉丝官方组织的日常运行中来,一个是它们的时间、精力不太够,这件事情需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成本,它们懒得去付出,也不想雇一个专业的人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另一个是以官方组织“某某后援会”为例,它内部会有各种各样的层次,比如最核心的管理组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它会统筹下面的工作组,工作组会将工作职责细分为文案组、应援组、美工组、视频组、数据组、网管组、财务组等等,这是根据粉丝组织的规模大小来将责任细化到不同的程度。


核心管理组是跟经济公司联系最为密切的,甚至如果组内有五、六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最多三个人有权跟经济公司对接,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的。这是跟现在中国的饭圈环境有关的,当一个经纪公司或者偶像和饭圈联系过密,大家就会认为ta私联粉丝,甚至媚粉——就是采取一些比较低的姿态来向粉丝谄媚,导致粉丝对ta的依恋程度比较高。这种姿态在中文的饭圈语境下是非常可耻的,所以偶像的经纪公司尽量与粉丝保持距离。


另外,“清朗行动”要求,如果饭圈之间产生了一些争端,偶像及其经纪公司需要尽早介入,在其中制止和调节,不要让事态恶化。它们需要承担自身的责任,所以和饭圈之间的联系是需要权衡的。


就像你刚刚问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本在组织饭圈行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其实,更本质上来说,资本也不太屑于去组织饭圈行动。很多时候都是由于信息差导致粉丝处于一个比较劣势的状态,所以ta们会去脑补、去想象资本偏好什么样的行动。资本也是跟仅有的几个非常核心的粉丝进行对接,偶尔会说某一条广告需要多少的转发量,然后将这个消息悄悄地透露给普通粉丝们。尤其是在“清朗行动”之后,数据方面的行动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暗语,比如“转发”就会用来代替,这就是政策导致的语言变迁。


饭圈因为处于信息差中一个比较劣势的状态,所以会在自己推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比较神秘的色彩。比如说资本最近找了某位明星代言,ta粉丝中的意见领袖会站出来指导其他粉丝刷数据,ta们觉得转发量越多越好,资本方看到它们的广告或者直播间的关注度这么高,偶像就会在其中受益,但这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在资本看来,达到某一个程度就可以了。资本方的公关人员也不会跟粉丝进行亲密的接触,ta们也还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姿态。


给你举个例子,就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偶像的经纪公司和资本会参与到粉丝组织中来,比如“清朗行动”之前,把一个话题刷上热搜可能算作经纪公司的 KPI,年终汇报时要写旗下某某艺人今年上了多少次热搜,最高的讨论度达到了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会把信息透露给一些核心粉丝,然后再把信息下传到工作组中来。刚才我说了,资本的动员策略跟这个也非常相似,更多情况下是因为受到信息差的影响,粉丝会有许多想象和猜测。


在“2·27同人文事件”之后,有很多声音出现说明星要及时发声,偶像失声也是偶像失格的一部分,偶像一定要为粉丝的某些不理智行为买单,要及时制止粉丝的失格行为。在“清朗行动”之后,也有艺人及其工作室受到了相关处罚,因为他没有在粉丝发生争端时及时发言和将这些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所以现在来看,明星、资本和饭圈之间的联系进入到了一个暧昧状态,这也需要进行后续的观察。


某偶像粉丝脱粉后爆出偶像与自己的聊天内容


周发发:我一直在想,“资本”是一个经常被粉丝拿出来说的词,就好像它是一个假想敌,或者说是拿出来“虐粉”的一个工具,用来指称某些暗箱操作。但我们在讨论“资本”的时候,又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就像你刚才举的那几个例子:可能它服务于经纪公司里某个人的KPI,又或者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资本运作”——但它在饭圈中却发挥着真实的作用,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李彤:对,这其实就是饭圈内部的一个动员策略。我其实也在想资本到底是什么,我也在怀疑说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达到足够高的粉丝层级,所以我无法接触到背后的资本。可能一些层级比较高的粉丝朋友在跟我谈论这些问题时,也没有把背后的故事透露给我,所以我个人对资本是否存在不太敢下确切的定论。


还有一些小小的补充,粉丝和偶像及其经济公司的联络也有一些非官方的渠道,比如说在艺人还没有大火、作为一个很糊的18线艺人之前,某位粉丝经常去追线下,去接机、送机,频繁地刷脸,这位艺人的助理甚至是小艺人本人都有可能加上这位粉丝的微信。但这仅限于非常小的艺人,非官方的联络是比较危险的,可能会给艺人的未来发展埋雷,也会被看作艺人私联粉丝和媚粉的证据,这位粉丝本人也可能被后面的粉丝看作是“私生”,这是一种突破安全边界的联络。


机场送机的粉丝,晓萌摄


私生:粉丝心态畸变的产物


周发发:可以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私生”,可能有的听众不太熟悉这个概念。


李彤:“私生”处于一种比较畸变的现实认知,ta们接近那种不太红的偶像,然后塑造自己的“铁粉”形象,试图和偶像开展进一步的交往。“私生”是源于韩语,是一个舶来词,它是私人生活的粉丝,这一类粉丝会侵犯明星的一些隐私,会比较极端,比如说会偷窥、跟踪、偷拍,甚至进入到明星的家。


现在各类粉丝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私生”不能被称为粉丝,就是只能叫它“私生”,不能叫“私生粉”。ta们会有一些自己的小群体,进行内部的资源共享,比如会知道偶像的身份证、家庭住址、行程安排(即使是那种没有公开的行程),ta们也会想方设法查到偶像的联系方式,甚至以此牟利,在社交网站上贩卖这些信息。可以说“私生”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的,跟踪和偷窥是ta们生活的全部。


之前有一位明星在微博上爆过,说这不光是触碰到底线的问题了,这位“私生”已经触犯了法律——“前天盗取我的微信号,今天私自潜入我的家,使用我的生活用品,在浴缸洗澡等等一系列问题让我崩溃,真的非常气愤”。


所以普通的粉丝要和“私生”严格划清界限,“私生”可以说是严重违背公序良俗,就是让所有普通人听到都会觉得非常毛骨悚然。ta们可能会为了让偶像多看ta一眼,就在高速上堵偶像的车,甚至还会在明星的车上安装GPS定位器,会在明星入住的酒店安装针孔摄像头,会在明星退房后去房间搜寻ta用过的卫生纸、会拿ta吃剩的东西,这些行为都是在法律边缘试探。


还有一部分“私生”的心态会畸变到一种程度,认为说我为你付出了很多,我每天只为了让你多看我一眼,但你没有对我投注对等的关注,ta就会由爱转恨,会给偶像寄一些诅咒的小人、动物的尸体等等。还有一部分“私生”是虚荣心导致,这在我的《孤岛狂欢》里有一些相关的访谈,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私生进入偶像房间相关新闻


激进的饭圈


周发发:通过这些正常粉丝跟“私生”要坚决划清界限,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粉丝心里有对于公序良俗的基本认同。包括我自己之前对所谓这种亚文化粉丝群体的印象,我觉得用一个词来描述特别符合,叫“圈地自萌”。但为什么现在饭圈会发展出一些比较有攻击性和偏激的群体行为?这和饭圈本身的结构或者一些新技术条件的出现有关吗?


李彤:就像这本书的名字叫作《孤岛狂欢》,更贴切地说,“孤岛”形容的是2018年之前的饭圈状态,就像你所说的,大家是圈地自萌,在圈内做了自己认为非常杰出的事情,但是圈外人全然不知。但是在2018年之后,普通人开始了解到饭圈的一些规则,这主要是因为一档叫作《偶像练习生》的节目,之后“孤岛”的状态就不是很存在了,比如“阿中哥哥”;还有张坤作为易方达的基金经理也有了自己的后援会,他也开始饭圈化;在建方舱医院的时候,网友也将挖土机、挖掘机等饭圈化,为它们打call。


这就是一个“孤岛”不再孤的状态,但也只能说是围绕在孤岛上的迷雾逐渐散开了,大家有没有真正地接纳这些“孤岛”?“孤岛”是一个在海里与陆地保持着一定距离的独立岛屿,大家有没有接纳,有没有去主动建构一座桥梁?其实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孤岛狂欢 : 网络空间的粉丝文化,李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你刚才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饭圈的种种行为偏向极化?这其实跟我们在开场说的,“饭圈”和“粉丝”“追星族”“影迷”“歌迷”这些概念不能画等号是有关系的。现在的饭圈会更加结构化、组织化、功能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在这些更为凸显的特征出现了之后,饭圈会相对而言成为一个闭环的想象的共同体。整个粉丝社群的种种行为会带有一定的排外倾向,甚至会比较排斥局外人的窥视。粉丝社群里存在着大量的内部流通的文本和情感符号,甚至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话语体系,这就构建了粉丝的一些日常行为。


饭圈比较擅长于组织和号召粉丝一呼百应、迅速聚集,它会积聚种种的资源和力量来提高粉丝的贡献度和参与度。饭圈的日常动员策略可以初步划分为:任务型动员、情感型动员和日常规训这三大类别。


任务型动员又可以细分为比如说仪式型的任务型动员,或者临时型的任务型动员。具体而言,仪式型类似于饭圈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节点,以庆祝仪式的方式来号召粉丝们在网络空间聚集;临时型就是一个由意见领袖来发布任务,核心粉丝来联动,其他粉丝来参与的模式。


情感型动员是一种容易让饭圈走向极化的动员策略,它可能会通过一些比较极端的手法,比如说去个性化,解构每个个体存在的意义,然后来建构一个粉丝的行为标准。


它也会把共情渲染做到极致,靠一些耻感情绪来进行动员,比如某些饭圈戾气比较足,如果有粉丝没有完成任务,其他粉丝就会辱骂ta,把耻感的情绪传播开来,会说一些比较固定的话术,例如“我们的偶像已经那么努力了,但是你作为ta的粉丝,每天的转发量却只能做到多少,为ta买杂志只能一次买一本,你是可耻的,你没有做到一个粉丝该做的”“你做的和偶像为你做的不对等”等等,这些话术都是饭圈内部传播的,是一种耻感的情绪动员。


还会有一些愤怒情绪的激化和放大,比如说两个饭圈在抢夺榜单的第一名,暂时落后的一方会将愤怒情绪激化开来,来促使粉丝投入情感劳动和数据劳动。通过这样的方式,饭圈就比较容易走向集体极化。


饭圈情感型动员,图源央视新闻


另一种动员方式是饭圈内部的日常规训,会围绕“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粉丝”“合格的粉丝应该做什么”这两个主题反反复复地灌输,引导粉丝为偶像花时间、花金钱来完成一些打投或者反黑任务。粉丝们学会了这些,就会把更多的情感、精力以及资金投入到饭圈中来。有时也会教育部分粉丝说,“你做的少,你就是入门资格,需要投入更多,你才能升级”。


刚刚说的这三种策略也是饭圈由健康变为畸形导致的,可能是策略实施不当,或者是一直在实施某一种策略。粉丝群体是如何落入这种比较狂欢和失智的群氓状态的呢?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讨论的。


这时,我们可能要看一下与群体动力学相关的理论——大部分的群体极化都是由服从、从众心理导致的,可能需要一个比较近的情感距离,和权威的接近性比较高,同时权威的合法性要很强,权威的机构性和群体的释放效应等等,这都是一些服从产生的条件。不太健康的饭圈大部分都存在这样一些要素。


“清朗”之后


周发发:“清朗行动”可以说是一个改变饭圈生态的重大事件。可能我作为普通路人的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很多小组被解散、很多节目被叫停。但其实“清朗行动”的治理对象好像很多元,饭圈不同环节的参与者似乎都是管理的对象。可不可以简单分享一下“清朗行动”对不同环节的参与者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李彤:“清朗行动”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它在发布的时候想要重点打击的五大现象:一个是打击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应援集资与选秀节目密切相关,之前也有许多未成年人参与到其中。当时有一个社会新闻,就是一个追星女孩在网络上发求助帖,她把妈妈要买化肥和种子的钱用来集资打投了,她询问网友应该怎样回复母亲。这件事情引发了一阵热议和关注,但我不确定它是不是“清朗行动”的导火索。


一条网络求助帖称把妈妈要买化肥和种子的钱用于集资打投。图源网络


第二个重点治理的目标是粉丝的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等等行为,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饭圈弊病了。在“清朗行动”之前,确实会有粉丝在其他艺人的广场发一些“鬼图”、P一些“遗照”,这种比较过分的行为在饭圈中比较常见。当时“清朗行动”出台了这项政策,我觉得对形成网络比较清明的生态会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第三个重点就是打击饭圈内部粉丝的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如果某一位粉丝比较有钱,ta会经常大额消费明星的代言,会迅速攀升为整个饭圈的意见领袖,会有非常多忠实的信徒,这对未成年人也会产生负面的价值引导。


第四个就是打击号召粉丝以雇佣网络水军、养号等形式刷量、控评的行为。这些行为应该是源于流量时代一切以流量为主的意识,但“流量为王”这样的判断标准是畸形的,如果不再将榜单、赞转评的数量作为评判内容优质好坏的唯一标准,应该就不会出现这些相应的不良现象。


最后就是打击通过制造热点话题等形式来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的行为。


如果落实到每一个粉丝,应援集资等行为在“清朗行动”相关政策出台后就消失了。其实应援集资这个现象在内娱早期也不是很频繁,也不会有某一位明星的粉丝组织大张旗鼓地进行集资号召,因为在一些比较老牌的流量明星的粉丝看来,这是印证了你的偶像以及粉丝组织的实力不太够。但在选秀节目出现后,大家会觉得集资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正常的事情。


但是对于一些资深的粉丝来说,这其实蛮病态的,因为在集资过程会滋生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比如之前,经常会有人说某某粉丝组织喜提海景房,就是ta们没有把粉丝集资的钱全部用在偶像本人身上,而是贪掉一部分钱去买了海景房,这是一种嘲讽的说法。在“清朗行动”之后,集资已经彻底不存在了,偶像的经纪公司也会经常出面进行否认,说我们从来没有号召过集资。而且现在去微博上输入“集资”这个关键词,应该已经搜不到那些之前号召集资的动态了。


集资之前是饭圈的重大任务,需要采取非常复杂的策略。详细来说,当时饭圈号召集资会用到刚刚提到的情感传播策略,会疯狂地渲染耻感情绪和愤怒情绪,也会把粉丝个人的一些个性化的特质抹杀掉。


同时还会采用一些让粉丝陷入短暂的狂欢的手段,比如说今晚要限时PK掉另一个偶像,集资额要超过ta多少,如果在40分钟之内,普通粉丝能够集资10万,某一些大粉就会跟加10万,这在饭圈中被视作“插旗”,就像是普通粉丝立flag,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目标金额的集资,那些有钱的大粉、散粉就会跟投。这些策略会让大家陷入一种比较癫狂的上头状态,会觉得所有人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同时参与其中,这是与现实生活完全割裂的,就导致了不理性的消费。


图源网络


周发发:集资一般都是出于什么目的?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有哪些情境需要集资?


李彤:集资主要用在几个方向:一个是节目过程中需要为某位偶像进行打投,如果只通过官方渠道,每位粉丝一天投若干票,这是很难将偶像送至那么高的位次的,所以粉丝就需要买各种各样的号,那些网络公司会监测到投票平台的机制漏洞,通过它们的一些程序就可以把票数刷得很高,这叫“买水”。此外,粉丝还需要买一些赞助商的奶,奶的瓶盖或者外包装上会有一些票,这叫“买奶”。


周发发:所以“买水”不是买真正的水,是票里有水分的意思。


李彤:对,“买水”是一个比喻,买一些水票、一些漏洞票。而且“买水”是很容易被消掉的,如果投票平台自查票的话,这部分票是很容易被发现的,所以粉丝大部分的钱都会用来“买奶”。“买奶”也分为买真奶和买假奶,买真奶就牵涉到前段时间爆发的饭圈倒奶事件,导致选秀全部逊掉了,买假奶就是直接去购买电子的二维码。


图源央视新闻


另一部分就是粉丝会在偶像生日之前做一些应援策划,比如说买广告大屏、买机票背面的广告投放,就是买各种各样的路透宣传。这就需要资金,如果粉丝组织内部成员的实力不是很够,ta们就需要号召普通粉丝参与进来。此外,韩娱粉丝会集资来买偶像的专辑,但这也分为运回和不运回等等,这一部分我还不是特别了解。


还有一些剩下的资金可能会用在偶像日常的数据运营里,大小偶像发一条动态,动不动就有十几万的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等等,这都不是ta的粉丝一个个转发出来的,都可以通过“买水”的方式实现。粉丝可以去找种种的网络运营商(我们就叫“买水的黄牛”),去那里就说要买几万的转发额度,它就会帮你完成。像是偶像日常的代言品的话,一般都是靠粉丝自己去买,就不会先集资、后购买了。


某明星粉丝脱粉后爆出“买水”聊天截图


在“清朗行动”之后,所有榜单几乎都被取消了,其实这对普通粉丝来说是非常开心的,她们会自称为“数据女工”——是被剥削的,是在网络平台进行义务的数据劳动的,后来也有学者将她们称为“数字劳工”,她们已经苦数据劳动久矣,所以对打投的取消非常开心。


之前以流量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是有些畸形的,流量之争会导致粉丝将很多精力用在非常不相干的事情上,而且这些事情不是ta想去做的,ta也是被号召、被动员,甚至说是被辱骂、被气愤,所以ta们才参与到其中来。此外,粉丝组织也变得比较轻松,因为日常的工作量少了很多,榜单的攀比也就不存在了。


其实榜单存在的唯一受益方只有设置榜单的平台本身,偶像也不会通过榜单有什么样的收益,说“我是叉叉榜单的第一名”,这个东西说出去也蛮可笑的,普通粉丝也不会有什么收益,ta也不会获得一个标签说“我是叉叉榜单第一名的粉丝”,唯一受益的就是这个平台。平台现在已经被要求说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它们需要定期审查有哪些话题是不合理的、有哪些话题经常存在争端,它们要定期清理这样的超话,同时也需要尽早地发现粉丝之间的一些争端,要尽快地参与到制止中来。


此外,在“清朗行动”之后,饭圈之间的一些用语发生了转化,变为了一些语焉不详的Emoji,这就是只有饭圈内部才能懂的。做转化的原因在于,粉丝组织认为某些“清朗行动”之前存在的行为依旧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想方设法地避开平台监管,转化语言体系,继续号召粉丝参与。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饭圈和经济公司之间的联络会增多。因为“清朗行动”要求偶像本人及其经纪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出现偶像失声的情况,要尽到引导责任,这就需要公司去落实,所以公司看到一些争端或者过分言论的话,可能会下场制止。而且像我刚才说的,“清朗行动”要求饭圈的一些特定组织去跟公司对接,得到官方的认证,然后才可以保留原有的名字。所以在日后,饭圈的一些组织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可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但目前我还没有观察到,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见证。


某明星粉丝脱粉后爆出粉丝群微信聊天截图


周发发:我比较好奇在“清朗行动”之后,这些粉丝组织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感觉之前ta们做的好多工作都不让干了。


李彤:对,但就像我刚才说的,基于想象和猜测,ta们觉得不让干的事情依旧有意义,所以转化了语言体系继续干,比如说达到某些转发量,或者在某些官方媒体下进行控评,其实这都是不太被倡导的了。另一个变化是很多粉丝组织改名字了,反黑组之前很明显地就叫“反黑组”,现在都会改为什么“羽林卫”或者“守卫者”之类的,作为一个饭圈外的人,你就很难像以前一样轻而易举地找到它了。


改完名之后,粉丝组织会更加系统地去研究平台的规则,比如说微博平台,你的账号如果经常举报他人,你的“阳光信用值”就会降低,你就需要养号,需要去“日行一善”——每天在“日行一善”超话里发布一些正能量的内容,比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心灵鸡汤等等。在“清朗行动”之后,我发现粉丝组织对于规则的钻研会更加深入,而且大家会谨遵种种规则,然后去做对自己更有利的事情。


治理的出路


周发发:作为一个研究者,您觉得对饭圈进行网络治理和制定相关规则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彤:我最近在探究一个方面,就是希望饭圈可以承担起自组织的治理责任。其实我国对于自组织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乡村自组织治理的研究会更深入一些,而且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实践。饭圈作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自组织,它的边界非常模糊,如果把治理任务交给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就会比较艰难。


如果饭圈能够发挥一个比较良好的自循环治理功效的话,就会节约许多社会成本,而且管理效果会很不错。饭圈之间可以进行彼此管理,比如说饭圈A和饭圈B相互进行监督。这样的治理实践比较早就开始了,每个饭圈内部都会有一个规训指南或行为守则。


饭圈中还有反黑组,它本质上就是一种监督组织,可以进行一个彼此的监督。反黑组也会有非常多的反黑术语,它会举报一些“披皮黑”、恶意引战。微博平台还有一个举报大厅,还会设置一些网络法庭等等。饭圈现在就在利用平台规则进行彼此监管,这可以将问题比较早地扼杀在摇篮里,避免一些舆论事件的产生。


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治理实践,但也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因为目前还存在一些弊病,比如说在私权领域看来“法无禁止即可为”,法律上没有禁止ta们运用这些规则,有时就会出现滥用的情况,粉丝们非常熟悉“清朗行动”的规则,反而会利用这些规则来进行饭圈恶战。这些行为是需要改正的,这是一些关于饭圈内部治理的想法和规划。


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它们需要承担更多的治理责任。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平台设立了很多规则和条例,作为资本方,其实它们是从中获利最多的,但是承担的责任又是最少的。饭圈之间的恶战不会对平台产生什么影响,它反而会因此收获更大的流量,所以平台不应该做一个隐形人,它在数据、经济各种方面获利,应该主动承担饭圈治理的责任。为什么我刚才说平台也会在经济方面获利?比如说热搜上出现了某位艺人的“黑热搜”,ta的粉丝就会想方设法地联络微博平台,花钱撤热搜。为了治理饭圈乱象,平台需要完善自身的监管责任、对饭圈进行一些价值引导、对公众日常的议题设置进行一定的规范、对明星团队进行合理的规范。


某明星粉丝脱粉后爆出粉丝联系微博平台花钱撤黑词条的聊天截图


具体而言,在自我监管方面,就需要明确平台是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存在的,它需要履行一些基本的义务、重塑一些道德伦理上的责任观,也需要摒弃“唯数据论”这样的流量迷信,为清朗的网络风气贡献一些监管力量。在产品设计方面,还需要从源头防微杜渐,取消有诱导性的榜单和氪金产品,这些产品很容易煽动攀比之心、引发饭圈混战。在内容监管方面,也需要将责任落实到位,及时封禁有错误价值导向的营销号。


面对饭圈的低龄化趋势,平台也需要主动承担价值导向责任、开发青少年模式,微博的青少年模式落实还不到位,小孩子看到的热搜榜单和成年人是一样的,这本质上是不太好的。平台也应该关注饭圈的极化趋势,不要放大偶像的“光环效应”,不要让青少年陷入外貌焦虑和不劳而获的幻想中,同时也要避免从众效应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公众议题设置方面,平台也在努力改正,现在已经专门划分出一个“娱乐榜”,就是为了避免大家看到的热搜全是娱乐消息,日常生活的消息都看不到。平台经常使用算法推荐,导致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被动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作为一个公共属性的媒介,平台就需要做好守门人,做好商业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平衡,改进现有的算法设计,不能让明星的八卦新闻长期霸占热搜榜单。


最后,平台对明星及其团队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明星本人也在平台社群内部,如果ta直接向全体粉丝表明态度,许多敏感的神经就会消停下来,饭圈混战就会消声下去。所以要给明星团队这样一个机会,也要请明星团队尽早介入到粉丝的混战中来,及时对粉丝行为买单。


在价值规范方面,平台也应当引导明星及其经济团队树立比较正确的星粉观念,摒弃以往的“割韭菜”、“娱乐至上”的错误观念。在行为方面,平台也可以适当地约谈明星及其团队,甚至对不良行为做出定期禁言、封号的惩罚。在内容规范方面,平台也应当出台饭圈守则和公约,敦促明星及其团队按照公约的内容行事,并对明星方的关键账号进行内容审查,重点关注经纪人、助理、工作室等发声账号,从源头杜绝授意饭圈乱象的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睿周报 (ID:TheThinker_CITIC),作者:李彤(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整理:树野  审校:晓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