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03 22:00

为什么医学生这么多,当医生的却很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天下实验室 (ID:vistaedulab),作者:曹颖,头图来自:《机智医生生活》


2022年5月31日,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百度热搜·2022高考大数据》,其中显示临床医学重回2021年和2022年的高考热门专业Top5。


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诸多医学专业常被认为是填报志愿的不二之选,医生社会地位高、就业前景光明、工作稳定等都是学医被推崇的原因。但关于医学,也广传一句调侃,“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知乎问题“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什么样的专业?”有一百多万浏览量,回答点赞量最高的用户“毛发医生徐鲁”详细地回忆了自己学医的一天——从早上6:30起床到晚上22:30入睡,中间紧密排着吃饭、查房、开会、读书等等事情,这样的忙碌日复一日,他写道:“QQ说话最多的聊天框,永远都是科室的群。”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2002年至2017年间,医师希望子女报考医学院或从医的意愿普遍较低。2011年,不希望子女报考医学院或从医的医师比例高达78.01%,比例最低的2017年也有45%。学制周期长、工作压力大、收入回报低等现实因素,让越来越多人开始谨慎思考是否要选择医学专业。


如今,医学专业仿佛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专业建议都是基于自己主观体验产生的,体验好的人会告诉你好,体验差的人会告诉你差,但就像小马过河的道理一样,适不适合你,只有自己学了才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兴说。


2014年,王兴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北大医学部)毕业。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医师,他回顾了在医学这条路上十多年的前行,有酸也有甜。


王兴: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学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著有《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等。


“前几年感觉自己像废物”


高二看日本漫画《海贼王》时,王兴被其中的角色希鲁鲁克打动——身为一名医者,他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世人和国家。通过新闻看到无国界医生的故事时,王兴也为之感动过——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家,前往充斥着战争、贫困与瘟疫的地方,救助患者。


希鲁鲁克和无国界医生让王兴的医学理想开始萌芽。但学医的前几年,王兴却“感觉自己像废物”。


2006年,王兴入读北大医学部,医学生要先进行两年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例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北大医学部本科生课表上,安排了高等数学、基础化学、汉语听说、生物学等课程,几乎没有与医学相关的课程。


王兴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时,哲学系学生在聊哲学,经济学院学生在聊经济学,唯独自己作为医学部的学生,却不了解一点儿医学知识。“医学专业不是一开始就学医的。”最初,这样的课程设置让王兴有些尴尬,遇到其他学院的同学问其医学问题,他不知道如何解答。


医学教育要从通识教育开始,这是大多数国家医学教育的模式与共识。据王兴介绍,在美国甚至需要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才能够报考医学院的预科。“你需要先成为一个上过大学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成为一个有通识、有眼界的人,你才能够学习医学。”


王兴提及当下的医疗问题:“西方医学的本源是care(照护),不是cure(治愈),实话讲现在能cure的疾病很有限,甚至多数疾病无需治疗就能自行缓解,所以一味追求cure,将医疗当做市场行为,越是透明监管,按照服务行业去精细化管理,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为这和医学本质背道而驰,我们也越发不会把人当做人去看待,而只是一个疾病的载体,甚至有些患者自嘲是移动提款机,这都是畸形的。”


通识教育之于医学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于培养和塑造人文观念,让医学生有能力做一个懂得“care”的医生。


“你首先需要有独立的人格,甚至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只会一门手艺不难,和理发师一样,但是你处理的不是头发,是人命的时候,如果你的考量没有达到人文的层次,你就无法理解患者很多真正的诉求,无法进行非常有效的沟通。”王兴说。


作为一名肿瘤外科医生,他面对每一位肿瘤晚期患者,都要进行无数选择,帮助他们选择延续生命还是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只是一门心思抱着cure的心态,可能患者会在痛苦煎熬和对治愈的过高期待中死去,而我们应当做的,是时刻保持关爱的思路,尽可能延长生命的同时,去兼顾生命的质量。”


两年通识教育之后,王兴开始医学专业的学习,包括生理学、遗传解剖等,但依旧没有学习如何治疗疾病。“学了三年半,竟然不会看一个病。”王兴当时感到不解,“我知道人的肌肉是怎么长的,心脏是怎么跳动的,但对于某种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不是特别清楚。”


医学专业的学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识教育,第二阶段是医学学科学习,第三阶段是医生技能学习,去医院各科室轮转实习。很多人惧怕在大学学医要背诵许多知识,王兴笑称,背诵不苦也不难,学医的苦和难从进医院起才真正开始——他曾连续工作三天,中间只睡了几个小时,也曾将近两周睡在医院不回家。


在医院,王兴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看机器人做手术,第一次看超声波碎石,第一次在产房里看生孩子,第一次换药,第一次用刀划开患者的皮肤,第一次在患者的腹腔内打一个结。医疗上有数不清的第一次,每次都会让王兴感到兴奋,也让他想追求更高难度级别的操作。王兴终于体会到了学医的乐趣,“这就是成长的快乐。”


在医院实习过程中,王兴也慢慢确认了自己的意向科室——胸外科。“我喜欢外科,而胸外科相对来说手术时间短,干净利索,比较适合我。”他也提醒,选科室不要跟风,科室发展在不断变化,比如骨科曾经历由热到冷,“跟风的人可能要接受跟风之后被卷或被淘汰的命运,做选择时不要局限于当下的情况,少一些用钱和回报去选择的思维,而是要多考虑如果将其作为长期事业来从事的话,自己是否喜欢。”


医学读研比例位居榜首


“不读研不读博没出路”,在医学专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定律。


北京积水潭医院2022年公开招聘岗位信息显示,13个招聘岗位中,除肾内科技师和教育处管理岗的学历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其余均要求研究生学历。其中,肾内科技师的学历要求虽然写着本科及以上,但学位要求仍是硕士及以上。


在国内,多数三级甲等医院招聘要求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这在医疗行业不是一件新鲜事。王兴提及,北上广的招聘,博士基本上是起点。


为了穿上一件白大褂,医学生们往往要耗费比其他行业从业者更久的时间,学制周期长是医学专业的特点之一。高校医学生培养模式分为三种:一是本科五年制培养;二是本硕连读七年制培养;三是本硕博连读八年制培养。


王兴通过八年制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他看来这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如果未来想从医的话,本硕博八年连读是最划算的,而且入学分数高,起点稍微高一些,以后找工作时也会让用人单位的印象更好一些。”


至于医学专业数量更多的五年制学生大多会选择读研。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医学读研比例连续三届均超20%,始终位居榜首,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2020年,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及,“逐步停止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招生,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教育,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这似乎预示着对医学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精英化。“医学正在朝更精细的分工和更高的科技含量发展。”王兴分析。


《外科风云》剧照


王兴坦言,“卷”是医学从专业到行业的特征,“科研上,教学上,甚至现在还有科普上,不停地卷。”


“现在的竞争是‘水涨船高’。”王兴形容,医学科研能力普遍提升使得这个专业和行业越来越卷。“当年我毕业的时候,博士阶段的最后两年发了一篇文章,就是那一届毕业生里的翘楚了,但现在的医学生都要拿高分论文,很多硕士生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有三五篇高分文章。而且,我们那会儿毕业留院通过考试就行了,找工作也没那么难,现在即使是博士,也未必能够留在自己心仪的科室。”


让医学行业真正卷起来的不是技术,王兴认为:“从临床医学角度来说,通过培训所有人都能学会抽血开刀,我并不认为一个优秀的理发师跟一个优秀的主刀医生有多么大的差别。但技术没有区分度的时候,只能通过科研、教学,甚至现在包括科普,来体现独特价值,才能够在大医院立足。”


当医生不是唯一出路


“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及。


压力大、收入低等现实问题成为医学生另谋出路的考量。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年收入约8万6千元,一、二级医院医师平均年收入略低于三级医院医师。同时,仅有24%医师表示能够休完年假。


“至少和大多数行业比,医生的投入产出比、工作性价比都低得离谱。所以医生并不是一个百分之百无脑选择就对的行业。”王兴说。


想从医的学生挤破头要进大医院,而基层医院青黄不接,长期缺人。甘肃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卫生院院长邵亚洲曾在采访中表示,“当地村医年龄结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突出,全镇村医年龄最小的43岁。”


薪资低、天花板低、精进空间小等都是没有人愿意去基层医院的理由。王兴提及,目前国家通过借调下乡的方式,由大医院长期扶持乡镇级别医院。


即便医学行业目前存在种种困境,但王兴并不打算劝退学生们选择医学专业。“医生是一个很伟大的行业,或者医学专业是一个前途很好的行业,我确实并不这样认为,我只是单纯地认为医学行业是一个目前在很多学科会产生交叉的行业,所以在我内心的判定来看,它是一个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行业。”


在王兴的概念里,“学医不一定要做医生。”他的同学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去了其他行业,有人做保险,有人做医药,也有人做医学媒体。


《机智医生生活》剧照


“做保险的人会拥有保险人没有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院的人脉背景;做医药的人更懂得哪个药物更有科研价值,他能看懂科研文章,因此不会受到企业里文化导向的影响;做医学媒体的人更知道什么样的医学报道是真实的。”王兴认为,离开医院,医学生的天地依旧广阔。


而留在看似很苦很累的医院,王兴也能收获身为一名医生的职业价值感。“这个职业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会有一种超越于金钱的价值感,更不容易出现迷茫和无意义的重复。虽然说实话现在也会有职业倦怠,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能确定自己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王兴肯定,学医的价值在于学会助人、爱人。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许多处于封控中的患者日常配药受到影响,王兴发起了一次配药互助。


“我认为不一定要明确自己要干什么职业,因为大学和专业并不应当是职业教育。你可以换个思路想自己想做一件什么类型的事情。大学就是要遵从内心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你学的东西并不是一定要学以致用,它是帮助你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没有什么专业是永远赚钱的,金融现在卷得更厉害,生命科学从状元争着来到没人报,现在又开始火,任何专业都有周期。选择专业并不是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未来你会发现,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伴侣,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选择卷还是躺平,所有的选择可能都比你选择专业更重要。”王兴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天下实验室 (ID:vistaedulab),作者:曹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