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原文标题:《抠成什么样了,这都要收钱?》,题图来自:《温暖的弦》
都知道互联网大厂早就已经不再是职场天堂,但没想到已经“落魄”到了这个份儿上——
“连两口吃的都要跟打工人斤斤计较。”
最近有媒体报道,某互联网公司将会从8月15日起取消部分外包员工的餐厅福利,后续使用食堂需要收费。
有个别员工透露,后续免费班车的福利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乍一看不过是几顿饭钱,却在网上引发了极为强烈的共鸣。
甚至连很多非互联网行业、非大厂员工,都开始跟着吐槽自家公司的福利变少。
“上个月老板说公司上半年效益不高,砍掉了部门每个月的聚餐预算。”
“入职三年,生日小礼品从网红蛋糕变成一张贺卡。”
人人在网上晒高薪的那几年,员工福利曾被看做是公司光鲜外表的一部分。
但当就业环境整体变得捉襟见肘,它们又迅速成为第一个被放弃、缩减的东西。
以至于已经有人总结出了规律——
“公司开始走下坡路的一大征兆,就是茶水间的零食开始收费了。”
1. “入职五年,下午茶从喜茶变矿泉水”
网上对于福利缩水的吐槽,首先集中在互联网大厂。
正如曾经那个“大厂工牌比宇宙通行证还管用”的段子——在员工福利这件事上,它们曾是绝对是鄙视链顶端。
小到免费的一日三餐、水果甜品不限量的下午茶、卫生间里贴心的漱口水;
大到可以享受员工折扣的购物平台、刷工卡随便的健身房,甚至一个月几千块的租房补贴。
没想到一年不到,风向全变了。
现在去网上搜索“大厂”“福利”,关键词已经从财大气粗变成了精打细算。
早在今年三月,职场平台上就有员工爆料,公司食堂开始限制员工打包的菜量。
“以前全家人的晚饭都能靠食堂解决,现在每人只能带走一份。”
当时不少人觉得挺合理,毕竟“有些员工薅公司羊毛薅得实在是太过分了。”
但福利降级这件事,一旦开始就无法轻易结束:
据我观察,大厂福利的日渐稀少,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用便宜的东西替代贵的,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缩减开支的目的。
三年前你入职时,公司下午茶是喜茶配定制蛋糕,以及自取的良品铺子零食;
@陈珍珠女士
如今下午茶的形式还在,但却变成了冰红茶和咪咪虾条——“好家伙,这速度比我自己的消费降级还快。”
紧接着,是免费变付费。
在“外包员工食堂自费”的新闻下面,不少人就表示自己早就已经不能在公司食堂“白吃白拿”了。
免费的一日三餐变成两餐、一餐。
抵扣券的金额也变少了,还得加班到一定时间后才能享用。
很多习惯了一站式全包的大厂人,现在才发现公司食堂究竟有多贵。
平时根本看不上眼的四菜一汤,一结账轻轻松松就超过了50块。
“你敢信连打包盒都要收费1.5元。”
直到公司开始在福利清单里写“免费开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不过即使已经大幅减少,大厂福利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里,打工人的故事更是让闻者落泪——本来福利就不多,还要迎来进一步缩水。
如果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衡量标准,大厂福利缩水对应的或许是第三层需求。
小公司直接向第一层下手,直击你的生存需求。
别人家公司零食降级,不过是把网红款换成超市款。
“我们就发这么个破面包,还改成限量供应,去晚了都抢不着。”
@李美丽的开心生活
节约员工伙食费?光靠菜色少点不行,干脆直接把食堂撤了。
“上个季度利润减半,后来老板把厕所卫生纸换成了刷脸的,一次只能用两格。”
节日福利,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关爱员工领域。
但在大公司们还在忙着简化包装的时候,很多小企业已经简化到了礼品本身上。
根据某位网友回忆,公司去年的中秋月饼是把包装拆开,一个员工发一个。
“见过比饺子还小的粽子吗?端午节我算是见到了。”
@想吃锅包肉
在缩减成本的大方向下,公司们简直要把“勤俭持家”几个字写在脸上。
想不通的只有打工人:“当初说好的福利,怎么说没就没了?”
2. 你永远玩不过公司的心眼
在大厂光环还未消失时,这届打工人其实经历过短暂的福利崇拜。
在各种职场vlog里,公司免费食堂、下午茶、健身房甚至比一张工资条更有吸引力。
对于远离老家,在一二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衣食住行方面的便捷的确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你一定看过类似的新闻——因为有些大厂会给员工每月几千块的房补,附近小区的租金都跟着水涨船高。
如果往虚点说,职场菜鸟们对于体面工作、体面生活的幻想,很多时候也是靠“小恩小惠”塑造的。
随时补货的零食角落、节日或公司周年庆的蛋糕和小礼物,都会给人一种安稳的错觉。
于是这股找工作看福利的风,很快从互联网行业刮到了更大领域。
无论入职的是外企还是私企,都流传着类似“公司福利好,相当于工资多三成”的说法。
你以为就算福利不过是诱惑加班的糖衣炮弹,自己也能轻松吃掉糖衣,炮弹原样送还。
却发现要论玩心眼,永远玩不过公司。
很多大厂员工在谈到福利缩水的问题时,都会提到同一个细节。
“当初面试的时候,HR就拿这些福利来压工资,美其名曰福利也等于钱。”
万一选offer时把补贴和福利也算进了收入,甚至为此放弃纸面工资更高的工作;
现在恐怕肠子都要悔青了。
深燃几个月前曾经采访过一位短视频公司员工。房补、过节费等福利被取消后,她每月到手的收入少了将近3000元。
但因为这些并没有写进合同里,只能默默忍受。
甚至跳槽时跟下家谈薪资,对方HR也根本不理会这些福利,只参考实际薪资,算下来很吃亏。
“以后再有公司跟我扯这些合同上没有的福利,我可不认。”
小公司在福利方面耍起心机来,更是让人招架不住。
甚至会让人产生疑惑:到底是为了省钱,还是想要赚我的钱?
在三线城市私企工作的网友,说办公楼内部停车场免费好几年,突然开始收起了停车费。
“问题是那栋楼就是公司的,收钱也是收到他们自己的口袋里。”
我最近看到最离谱的一个例子,是有人听说公司每个月都有笔固定补贴。
本以为会直接打进工资卡,入职后才发现换成了福利平台的促销券。
是的你没听错,不是代金券,而是促,销,券。
据说还有消费额度要求,想省20块,自己就要先花180。
还有一些公司,深谙“打个巴掌给个甜枣”的推拉美学。
每次取消某项福利,就会给员工们涨点基本工资。
“取消外勤午餐费用后工资涨了200;取消省内出差补贴,工资又涨了500。”
只不过一通操作猛如虎,一算到手还是三年前的收入,连通胀都没跑过。
入职时看到企业简介里写的“福利好”,还以为能薅点羊毛。
结果却发现赢的永远是公司——
没有任何一笔未被写在合同上的钱,能让人轻轻松松拿回家。
3. 公司“勒紧裤腰带”,变穷的却只有我
在整个过程中,让打工人用来自我安慰的或许只剩一个理由:
“公司大概真快撑不住了,不然也不至于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省钱。”
尤其是如今无论大厂小厂、互联网还是其他行业,在缩减福利时往往都会喊出“降本增效”“节约成本”的口号。
而这往往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就是降薪、年终奖缩水,乃至“人员优化”。
大家都把“福利没了,说明公司日子难过了”看作一条职场潜规则。
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砍掉它,是因为砍它比较容易。
对大公司来说,几顿小点心、几笔打车费,看似是笔小钱。但因为人员基数足够大,依然能省下一笔相对可观的支出。
或许不够支撑几个新项目的运转,但足够做出一份相对好看的报表,增加投资人的信心。
而在各项制度本就不够完善的小公司里,福利更是可以随时收回的东西。
不一定要跟业务的营收水平挂钩,可以完全只看老板心情。
突然开始限制加班打车费,或许并不是因为部门支出超出了预算。
只是因为领导觉得“办公楼附近通地铁了,挺方便的。”
这些变化甚至不需要解释。有网友回忆自己公司曾经有过月度聚餐的传统,当时是因为刚刚开始人员扩招,“需要凝聚力”。
平时的聚餐时间,都是部门领导在群里通知大家。
但有一次快到月底也没喊,同事们还互相私下交流到底聚不聚。
直到下个月也没动静,这个“传统”也就顺理成章地消失了。
年轻职场人,很容易把福利看作是公司天然自带的基础配置;
但究其根本,这不过是雇佣者众多经营“花招”之一。
早就有分析说,互联网公司前些年之所以愿意给员工远超市面平均值的舒适条件,是因为当时公司需要拼尽全力快速成长;
业务增长需要大量劳动力,福利就成了除工资外,性价比最高的“人才搜罗网”。
而如今很多行业的增长点渐渐消失,企业们都在放慢脚步。
更重要的是,求职形势越严峻,人人都怕失业。
雇佣者就更没必要靠下午茶、免费班车食堂营造出来的办公氛围、企业文化,来留住员工。
之前一些公司把裁员称为“人员优化”,引起了非常普遍的反感。
但或许对老板们来说确实是种“优化”——未必真的穷到掀不开锅,只是收入减少了,那就少下两顿馆子。
只不过当部门前脚取消了免费晚餐和打车报销,后脚就在一个看起来没啥前景的项目上怒砸几百万;
打工人才猛然发现,公司确实是在勒紧裤腰带,但先被“勒死”的永远是自己。
但在越来越不确定的职业规划下,也只能忍气吞声。
网上有关福利缩水的抱怨不在少数,可更多人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是某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庆幸自己赶上了公司的新人房补末班车。
评论区出现了同家企业的“倒霉蛋”,他不过是入职晚了一个月,就跟这笔“巨款”擦肩而过。
交谈中郁闷了半天,感慨自己实在是运气不佳。
但换工作呢?“算了吧,别的地方估计还不如这。”
打工人的期望始终是在降低的。
激烈的竞争与整体的大环境下,对理想工作、理想生活的标准也只能一点点后撤。
从“温馨有爱的公司氛围、平等受尊敬的职场环境”,到“钱给到位就行”。
后来又变成”有工作就行“。
当风浪变大时,首先被抛下船的总是最容易被舍弃的部分。
船不见得会沉,甚至此后可以更平稳地行驶在广阔的大海之上。
只有那些被扔下的货物和人,已经在海面以下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