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23 16:16
这届年轻人可以做的一些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泽洞察 (ID:gh_f10a7c242141),作者:蒋文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过度制造出来的焦虑和撕裂


如果离开一二线甚至跳出top10城市来看,打工环境并没有极卷,可当下舆论让人感觉,好像整个国内职场无处不在的卷,每个人又都充满了焦虑,这是需要警惕的。


上篇《每个年轻打工人应该清楚的现状》发布后,我看了下后台数据,72%的读者来自京沪广深杭五个城市,很集中。这批人代表了什么?不过是中国8亿劳动人口中的7%,五六千万人。


你明知道用7%的群体现象去描述全貌是不妥当的,可当满屏皆是10万+的制造焦虑的文章,就会形成一种人为的、刻意制造的幸存者偏差,让人觉得实在太难了!最终当你想喘一口气,考虑从一线到二线去,从二线到三线去时,充满了无奈、遗憾甚至负罪感,好像自己是个失败者一样。


是谁在刻意制造这种社会撕裂?看看那些知名自媒体的文章,用大量故事细节去渲染,让你时刻感受要被社会淘汰,却从没有告诉你应该如何应对。就像成天说困难却不给解决办法的员工,这是老板最厌恶的。


加剧了一二线打工人的持续焦虑感,最终人就活在这特定的信息茧房里,以为这就是整个社会的面貌,让人极度压抑,以为出局了你就是社会的失败者,这是病态的。


从小米高管diss粉丝是loser到B站HR diss粉丝是loser,能在一二线大扎根就是winner么?人家生活在小镇,每月几千工资,有房有车,公积金还贷,怎么就成了某些人眼里的loser?


二、你的关注点决定了你的出路


过去这些年,大家都是蹭着红利赚大钱、赚小钱,只要背景好点、脑瓜灵活点,30岁前混个年薪几十万到百万的工作不成问题。每天到家躺下只想抖音或来几局王者,上班路上像做任务一样抓紧时间看小说。看小红书、刷自媒体就是自我提升的充电方式。


这是过去式的生存方式了。连大佬都意识到,自己赚的是时代贝塔的钱(经济大盘带来的红利),如果不反思,一定会靠实力在阿尔法上亏掉。30岁以下的打工人也一样,你已经是这批中概股的接盘侠了,如果还不快点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未来总会靠实力丢掉工作。


最近投资圈热文开始扒一些行业现状,难道两年前不是这样的?股权投资早已变成股权贸易,不过是小众之小众的游戏罢了。可两年过去了,你成长了没有?有些在三线基金工作3~5年还拿着到手2~3万工资的,你觉得5年后或更长远,你的出路是什么?


跳开投资圈,到了互联网圈子、消费零售圈子、泛金融圈子、500强圈子,每位一二线打工人可以问问自己,每周抽出多少时间来深度思考?深度学习?自我复盘?


总之,最终是你关注什么,以什么方式去关注,从根本上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出路。


三、更年轻的这批人,才是真正令人忧虑的


最怕刚毕业或刚工作的年轻人就此开始逐渐麻木,彻底摆烂,彻彻底底的互联网犬儒主义了。那在很长的未来,这代人的价值观会变成——人生积极、社会责任、乐善好施就是用来喂狗的。


这不是杞人忧天,至少在日本、欧洲、美国的历史上都存在过颓废的一代。四五十岁的成功人士是很难想象的,那么年轻为什么想摆烂?用一句代表今年千万毕业生的话来形容就是:一毕业就感觉三十而立了。


这种人生刚开始就感觉已经结束的滋味,和看不到任何奔头的绝望,就好像赌局上压了所有身家性命,结果拿了一手稀巴烂的牌。


这一千万应届生里,985/211本科以上占比40%,如果退回到5年前,怎么也得以大厂、500强和top100金融机构为目标了。今天再去呢?你的价值就是被30~40岁的年轻人千锤百虐,然后无形中让你觉得待不下去。投资圈也一样。


这个点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比短期经济压力更长远的难题。一二线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定要先看清全貌、明辨善伪、摆正心态。心态崩了,你以后的路会倍加难走。


四、如何改变?重新认知外部环境


当下的经济环境是困难的,但也是短期的,并且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上都出现过。整个调整周期基本是以十年计,万亿级增量市场的系统性机会确实极少,但几十亿乃至几百亿的增量新市场仍会层出不穷的出现,值得研究并抓住(对投资是没什么吸引力)


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带来的超额打工收益,以后不会再有了。2000年初毕业的那批985/211人群算是蹭尽了这波红利,少则几千万净资产,多则几亿不等,这种就是百年一遇的时代红利,这是命,不是靠能力。这你得服,命由己造。


哪怕到了美国的一线城市,拉平来看,白领年薪也就大几万美金,三五年给你涨个5%~10%,但好多活儿的技术含量并不比互联网运营来的低。


当下还有无处不在的阴谋论,需要大家有最起码的辨识力。不是书读太少,而是大部分哪怕是985/211出来的人,越来越没有思考能力了。


最后提个极其根本的看法,普通人还是得看多中国经济。对于多数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你是没资格躺平的。钱是不好挣了,惟有全面提升自己才能持续匹配你的收入。


五、如何改变?从细微处去改变自己


项飙老师最近的采访提到,太多人把大量时间用来关注宏大叙述。这是大佬们消磨时间的方式,我们还是多关心下自己吧!在当下这种无序感里求生存求发展,关键是怎么重新安排你的经济生活、个人生活,这些才真正影响并改变你的身心健康和个人能力。


他还说,“要把自己作为方法”,前提是你对世界、对社会有足够的洞察,然后把自己作为一种方法去分析这些问题,最终给自己个人问题一个解释路径。即便最终无法改变某些事,但你会相当释然。


这也呼应了文章开头说的,在这充满戾气、愤怒和焦虑的信息茧房里,得努力习惯去深度思考、有理有据的批判思考。当任何事件都看通透了,就不会被这些戾气焦虑笼罩。笼罩的结果是什么?到最后彻底丧失思考能力,不愿意去改变,不相信一切,摆烂。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提升自己,大部分人的行为已证明,人生就是用来浪费的。对于不想浪费青春的年轻朋友,我尝试分享一些tips,希望有用,不妥之处请指正。


第一条,提升做事效率,工作时少聊天。我本来也这样,后来发现大量时间是在低效沟通中被浪费了。工作上的一堆事,尽量电话沟通、长话短说,明确产出和deadline,然后空出的碎片上班时间用来学习。


有人会说,我们公司就是卷,反正晚上也不能早走,白天就耗着,或去开各种低效的会。那我能给的建议就是,除非这家公司给你特别满意的钱,否则尽快离开这种公司。


第二条,看真正有质量的文章和书。真正对人有吸收的文章,不在于堆文字和细枝末节,而是提供足够多的高价值信息点,以及背后的洞见,你怎么看?为什么?


看书,说实话,我都没时间看书,每年顶多看20本。确实精力有限,看书速度也不快,但如果有时间,还是要多看好书,这是看任何文章都无法获得的思想成长。


第三条,少看抖音,多找厉害的人聊天。这是一定程度上替代看书的好方法,比如我,每年至少聊100位以上资深投资人和创始人。另外,普通的行业专家就聊得更多,但也就听听,绝大多数没什么干货。


这是个人快速成长的捷径了,至于怎么约得上厉害的人,自己想办法了,请客吃饭、资源交换都行。


第四条,尝试写点东西,培养深度思考。我发现身边有些人看了很多书,但洞见力还是弱的,就此也和朋友交流过,可能原因是,看书时只是表面文字,没有从中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另外一个原因,深度思考能力需要不断输出才能培养起来,多写多讲。


第五条,改掉一些性格中的弱点。这是很难的事,但把不好的性格习惯改掉,命运可能就此改变。举个例子,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对最接近的同行/友人产生嫉妒,特别是看到对方发达了,这是人性。改掉这个毛病,好好研究下为什么别人比你强,见达人思齐。


第六条,做几件有挑战的事,突破舒适区。大部分的岗位在任职两年后,几乎都走入日复一日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刚工作2~3年最容易跳槽。哪怕高阶的管理岗位也有此问题,所以为什么老人也会被裁。太没挑战的、容易被替代的岗位,也最容易丢饭碗。


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提升你在职场的壁垒。这里不止是考一些证,工作三五年后,这可能恰恰是没用的,除了专门岗位,没必要考。我说是什么?比如做广告的懂一点数据分析,比如做研发的懂一点市场营销,比如每个人都应该懂点HR和公司税务。


再强调下,不是去考证,是真的找机会去快速学习下,知道这事怎么干。我曾经带过50人的电商团队,从研发产品到运营采购,我虽然不会编码,但我大概知道怎么评估一个优秀的CTO了,我也可以快速考查运营人员的潜力。


第七条,想创业的先积累深刻洞见。创始人是企业掌舵人,最核心就两个能力,超强的学习和自我迭代能力,和富有领导力的忽悠能力。前者让你时刻看清当下和未来,后者让你招到足够优秀的、替你干活的伙伴。


两种能力都带天赋,但也都可以后天学习,两者也相辅相成,难度上后者更难培养。


对于前者的学习积累,除了以上二三四条外,还得学一学怎么做研究。专业研究方法是培养一个人深度思考体系的好工具,所以名牌博士的思考力都很强。这点对二三线投资人也值得参考,以后靠消息面套利的机会少了,套的都是坑。


不做深度研究,无论是创业、投资是高级打工,以后失败率会更显著。比如说动力电池,多少投资人愿意看几十份学术文献,并找几位专家院士深聊下,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规模生产的商业化过程,每个瓶颈到底有哪些突破方式?几率多大?数据拿出来。


这可事关重大,连车厂都在买锂矿了,如果半固态电池和新材料真在5年左右商业化爆发,那还买不买锂矿?哪个投资人可以令人信服的脱口论证一下?我没见过。


我只知道有钱的投资机构找凯盛打三四十个专家问,没钱的机构合伙人问几个朋友,打2~3个专家问,就投了。另外,硬科技还用TMT的投资模式,那你要完。


我们怎么做研究的?10年前,我们做一个超超临界电站的MRO市场进入研究,我一周看完一整本300页《大型电站锅炉原理》,最近看到在炒超超临界概念,真是韭菜割不完。找几个MBB的朋友好好学下,那些券商和大号的免费分享用处不大的。


第八条,敢于在必要的时刻放弃。有些机会没了就是没了,赶紧换方向,必须得提前意识、提前布局,投资也好、打工也好、做生意也好,皆是如此。之所以还不肯放弃,往往是不知道接下来还能做什么。把以上七条做到,这条就没问题了。


第九条,没什么大佬权威可言。随着你自己的洞见、能力不断成长,即便你没蹭到红利,但也不要去迷信什么大佬和权威。这几年掉坑的、吃亏的、大败的大佬,比比皆是,但他们依然是那个自我感知无限大的KOL,听不进劝。


但没办法,人家就是成功过,我们没成功,我们连一个小目标都没完成,但这绝不代表他们在所有方面都比你有远见。关键时刻听从自己的内心,不要被外界左右。


第十条,通过每一个挑战来磨炼心智,提升心力。这几个词这两年带火了,但我觉得叫什么词不重要,造词也没必要,泡沫够多了。普通打工人需要知道,怎么提升心力、开发心流。


人对自己的信心不是空穴来风的,特别在倍感挫折时,谈这些词汇没用。一个人的自信和韧劲是靠无数次挑战成功而来的,每一次大大小小对某件事的验证都促进心力的提升。那怎么突破一次次挑战?把上面九条做到就行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泽洞察 (ID:gh_f10a7c242141),作者:蒋文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