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5-22 08:19

在迈克尔·莫瑞茨因病半退红杉之际,来重温他写的乔布斯与苹果

虎嗅刚刚报道了知名VC、红杉管理合伙人迈克尔·莫瑞茨患“无法治愈”疾病消息
这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在加入红杉之前,莫瑞茨是《时代》杂志的记者,他在1980年代初期即开始报道苹果与乔布斯,乔布斯当时也希望得到像《时代》这样的主流媒体关注、以推销苹果电脑,故向他开放了采访资源,不过莫瑞茨独立写作的姿态惹恼了控制欲超强的乔布斯,后者无法接受莫瑞茨对他“阴暗面”的一些呈现,包括他有私生女的事实,两人闹翻,乔布斯因此而拒绝上《时代》封面,后来对媒体也始终充满不信任、持封闭态度。莫瑞茨后来写了一本苹果早年传记《小王国》,并随之结识红杉创始人,随之加入红杉。
20多年后,莫瑞茨修订了《小王国》,命名为《重返小王国》出版。
去年,乔布斯离世,今天,我们得知莫瑞茨患上无法治愈的疾病,这些1980年代崛起的硅谷人物,他们的身影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样,正在慢慢淡出。
下文是莫瑞茨为《重返小王国》写的后记,我们摘选几段如下,非常有味道。除了是个顶级VC,莫瑞茨真的是个好记者。

我上一次写关于苹果电脑的书,已经是四分之一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84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刚刚面世,我就收到了一些出版商的来信——那时候电子邮件还没有普及——表达他们的忧虑:苹果公司阳光灿烂的日子恐怕已经过去了。这样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伴随着Mac-intosh诞生而来的喧嚣——包括那则在1984年的超级杯(SuperBowl)期间播放的奥威尔式电视广告所产生的震撼效果——已经消失,人们对它的评论也开始变得苛刻。而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正变得动力十足;康柏公司的销售额已达到一亿美元,增长的速度比以往任何公司都快;微软公司的新操作系统DOS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苹果公司正摇摇欲坠。
在1984年,如果让大多数的消费者来预测索尼和苹果公司哪个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变得更重要,我打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索尼的成功源自于两种强大力量:创始人盛田昭夫那永不枯竭的干劲儿和消费者对电子类产品日益微型化的需求。这家成立于1946年的日本公司已经设计并生产了一系列具有想象力而且质量可靠的消费电子产品:晶体管收音机、电视、磁带录音机和1970到1980年代的录像机、可录照相机以及第一款能够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听音乐的便携电子设备——随身听。1979年仅用几个月就被创造出来的随身听,在MP3播放器出现之前的二十年里通过口耳相传而有了庞大的拥有者,销售额超过了2.5亿台。时至今日,众所周知,随身听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几年前流行的一则笑话不无残酷地道出了时势之变:“SONY怎么拼?”回答是:“A-P-P-L-E。”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苹果是如何打败索尼的?但是一个更有趣的话题是,苹果是如何做到让整个行业都为之心惊胆战,又是如何让音乐公司、电影公司、有线电视供应商、报业巨头、打印机厂商、通讯运营商、黄页出版商甚至传统零售商们统统对其惟命是从?
只有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引入一个外来者来经营一家一开始就受创始人的意志和强势影响的公司的极大风险——更不用说这个外来者还来自一个全然不同的行业。绝大部分伟大的公司,其最辉煌的时刻往往出现在由其创始人管理和控制的时期,这并不是偶然。公司的建立者,凭借所有者的直觉,在行动的时候会兼具自信、权威和领导的技能。有时,当他的直觉发生了错误,将导致整个事业的毁灭;但是只要他们决策正确,就难有其他人能望其项背。
乔布斯一个最大的成就——如果有先例的话,也是少得可怜——就是有能力让成千上万能够生产和销售复杂精致到极限的产品的人心甘情愿为这家公司服务,那些产品不仅功能强大,性能稳定,而且设计轻盈。这是苹果的胜利。这样的产品被生产出来就是让人们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就像马蒂斯用一个线条、亨利·摩尔用一种形状、奥登用一句短语、科普兰用一个音符、香奈尔用一种服装样式所做的那样。把一种刚刚萌芽的产品想法开发、完善、改造、定型、协调、改变甚至一次又一次地推翻直至最终完美到可以批量生产,是一码事;而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地去驾驭、劝诱、助推、鼓励、吸引、启发、责备、组织和表扬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去创造一种最终能够被人们放进口袋、手提包、电脑包、桌子上或膝盖上的产品,又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就像所有关于商业的书籍一样,这本书里的故事只属于今天和昨天。而且,和其他描写成功的故事一样,这一次同样是人类意志的胜利。今天决定了明天。没有一个科技公司能够在半个世纪里从不间断地生产出伟大的消费产品。即使是苹果,也有它必须面对的问题:接下来怎样?它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同样出色的表现?它是否能够永远像现在这样思考和行动都与众不同?伴随着乔布斯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消息所带来的恐惧和忧虑,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谁终将有朝一日超越这个身份和命运都和这家公司紧密相连的人?苹果该如何避免重复盛田昭夫隐退之后的SONY的命运?苹果的下一任掌舵者是否拥有足够的公司创始人直觉来延续乔布斯的轨迹和冒险?最后,“史蒂夫将会怎样?”衡量任何科技公司最后能否存活下去的标尺只有一个——它是否能够保持精神上的年轻。这意味着必须解答所有问题中最难的一个:如何保证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那些活力四射的23岁的工程师们只想得到一家公司向他们发出的邀请,而这家公司从前叫做Apple Computer,Inc。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