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23 14:19

在德国,感受俄乌冲突

几个月前我写了《在德国,感受俄乌战争》,有不少朋友感兴趣,还希望我继续补充。今天,勉为其难写点后续。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 (ID:yurii-says),作者:余晟,题图来自:作者提供


乌克兰


上一篇里我写了,因为大量乌克兰难民的涌入,本地出现了各种民间组织前往积极响应,身处求助群里看着层出不穷的求助和响应信息,一面对世界感到悲观,一面对人性感到乐观。


以前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总觉得结尾处的情节有些做作。辛德勒后悔说,如果自己不保留那根胸针,又可以多拯救几个人,不留念某件首饰,又可以多拯救几个人……当时我想,你想多救几个人就多救几个人,这不就好了嘛,为何还要事后来演这一出?


在求助群里呆了几天之后,我忽然理解了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安排的合理性,辛德勒只有在身处自己所拯救的犹太人中间,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因为只有在亲眼见证受难者的情况,破碎的希望、鲜活的苦难、绝望的哀号,所有这些生动摆在面前的时候,你马上就会懂得,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值得重视,每多帮助一个人,都可算是伟大的功绩。


这样的经历,大概是难得的人生体验。不过,也只要体验一次,就已经足够。


在这种体验之后,就是人性的乐观。


据我统计,平均每个我联系的难民,都能从七八位甚至十多位德国人那里得到帮助的意愿。通常来说,德国人,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比较可能有多余空间),一方面比较爱干净、讲究整洁,另一方面在外人尤其是成年人到自家来这回事上是比较谨慎的。


前些年阿拉伯的一波难民潮主要靠的还是政府提供的难民营,但这一次,无数的德国家庭敞开了胸怀,乌克兰难民反而要靠“抢”才能接到自己家里。


当然,上面说的还是前几个月的事情。最近几个月情况又有所变化,在本地已经没有太多乌克兰难民了。原因不是逃出来的人少了,而是不少乌克兰难民已经回国去了。


说起来,乌克兰人也比较有特点。在战前,我就遇到过不少乌克兰人,街上卖艺的很多是乌克兰人,打工的也有不少是乌克兰人。后来我才知道,欧盟国家对乌克兰的签证政策比较友好,在许多国家,不需要特意申请工作签证就能留下来几个月到一年,到期之后需要重新入境即可。不过,因为欧洲大陆火车通行无阻,许多人就乘火车回趟家,呆几天再出来,其实并不碍事。


而且接触多了,发现乌克兰人很多虽然也说俄语,但和俄罗斯人的区别还是挺明显。一般来说,乌克兰人比较乐观外向随和,容易开玩笑,相比之下,俄罗斯人比较抱团,喜欢自己人聚在一起,也更严肃些,开玩笑之前要多几分小心。


最近几个月的观察让我发现了另一点不同,就是乌克兰人比较热爱故土。哪怕起了战端,只要局势稍微平静一点,就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男人尤其如此。战争爆发之后,因为乌克兰法律限制,只有男孩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男子可以出境,但最近我发现,老爷爷们纷纷都回去了,留下的一般是妈妈带着孩子。


也不必担心小孩在德国受教育的问题,一方面德国政府为乌克兰难民提供了非常厚道的居留许可,另一方面,“保证适龄小孩能上学,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是德国政府不可逃避的责任。只要能留下来,愿意留下来,都在德国的免费义务教育范围覆盖之内。


而且,不少乌克兰人大概之前就心向欧洲,所以从年轻人开始,下一代的英语教育基本是默认选项。考虑到英语和德语的相似性,以及儿童学习语言的速度,完全不必为这些孩子的语言担心,更不用说,许多乌克兰小孩甚至早早选了德语或者法语作为第二外语。


另一方面,欧盟国家的小朋友似乎对乌克兰来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和热情。网络上有不少视频,显示孩子们热烈欢迎第一天到来的乌克兰新同学。


聊天时,一个德国朋友说,战争的创伤对大人和孩子是截然不同的,对孩子可能是一辈子的恐惧,所以最好的安排是像电影《美丽人生》那样,让孩子以为这就是一段冒险奇遇。我不知道小朋友们是不是有这么复杂的心思,但是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最终的结果似乎是差不多的,这就够了。


除了这些大而化之的方面,我也有一些现身说法。因为之前参与救助过的几位乌克兰朋友仍然和我保持着联系。闲聊间,他们给我发自己身边最新的动态,也回答了我的一些疑问。


家里的炮弹残骸,目测是无精确制导的迫击炮弹


在炮击过后修理房屋


俄罗斯


必须承认,我对俄罗斯的第一手经验要少得多,主要还是来自之前读过的若干书籍。其实生活中也不是没有机会遇到俄罗斯人,甚至俄裔人口在德国有相当的比重,不过就像我之前说的,俄罗斯人似乎很抱团,有自己的社群,比较少跟外人交流。


我的邻居就是俄罗斯来的,带着三个小孩的单亲妈妈,在小学当物理老师,已经来德国二十年,德语说得纯熟无比,家里也是以德语为主,俄语为辅。不过我确信,她仍然是热爱俄罗斯的,因为她一直没有申请德国国籍,仍然拿的俄罗斯护照。


平时我们两家的关系很好,做了特色食品记得给对方分享,小朋友也经常串门去玩,甚至我有时周末要带两家的孩子出去玩,方便她专心备课。


一人溜两家的小朋友是我的日常功课


不过,尽管大家熟络到这个份上,我还是不太敢跟她谈起战争的话题。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小心翼翼地从她家人是否平安,是否受战争影响开始问起。


没想到她非常坦然,直接跟我聊了很多,以下我摘录了她的话。


我也希望像你们一样去救助乌克兰难民,他们真的很可怜。但是我没办法像你们那样,把自己的房子注册了提供给难民住宿。第一我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又只有一个卫生间,再来外人本来也不方便,第二就算我愿意收留,乌克兰人住在俄罗斯人家里,大家都有点不自在。


我现在遇到最大的困扰是无法和在国内(俄罗斯)的亲戚沟通。有时候我把看到的新闻转发给他们,他们马上就回复说“你是被西方媒体洗脑了,这些都是假新闻”。而他们转发给我的新闻,我也认为是假新闻。我只能说,现代宣传攻势太猛烈了,普通人的认知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比起战况到底如何,其实我更关心在国内的家人。养老金已经冻结好几年了,今年又说还要继续冻结。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我后来在想,她这样的,到底算怎样的俄罗斯人呢?我没有答案,但我觉得她内心深处一定还是爱国的,因为来德国这么多年,她一直没有入籍,仍然拿的是俄罗斯的护照。


德国


这几个月来,德国可算处在争议的浪尖。无论是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还是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以及德国飞涨的物价,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先从对乌克兰的援助说起。德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遭到了大量的诟病,主要指责集中在德国提供的援助太少、质量太差、速度太慢。


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不少德国朋友,许多人都觉得有点“委屈”。德国收留了大量乌克兰难民,提供了相当厚道的福利待遇。德国也承诺为战后乌克兰的重建提供大量援助,只是没有被大肆宣传,当然宣传了也不会有武器装备那样的高光待遇。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我认识的乌克兰民众对德国的态度还是相当友好、充满感激的,这一点让德国朋友非常满意。


然后说物价。最近几个月的物价上涨幅度堪称疯狂,德国朋友都说是“两德合并以来从没见过”。德国的物价长期保持稳定,所以涨价的感觉更加凌厉。


且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常喝的一升装巴氏奶,从0.72欧元涨价到1.09欧元;冷冻的半成品披萨,从2.99欧元涨价到3.59欧元;一公斤的大米,从1.99欧元涨价到2.39欧元……可以说,食品普遍涨价20%到30%,越是以前便宜的商品涨幅越大,结果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以前“相对贵”的产品反而“相对不那么贵”了。


此外还有油价,95号汽油一度涨价到每升超过2欧元,因为民众怨声载道,政府临时取消了每升0.3欧元的燃油税,目前也只回落到1.8欧元左右。回想去年,油价还停留在每升1.4欧元左右,甚至1.2欧元的油我也加过。


这里还想说句题外话,许多人的世界观似乎简单到了只有“中国/外国”两分法,所以谈论“外国”的时候就会列举美国油价低、德国教育免费、日本工匠精神等等,总之是把各国最好的凑成“外国”来比较,这是很不公平的。


稍微多了解下就知道,美国油价低但犯罪率高也没有全民医保,德国教育免费但油价高收入也相对低,日本有高额农业补贴、老龄化问题也很严重……比较应该在同类对象间进行,这是基本原则。


回到正题,经过这一波凶猛的涨价,普通德国家庭的日常消费支出大概要增加30%甚至50%。对于德国这种低收入高福利国家,这种涨幅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高福利并不覆盖日常生活支出,而一般家庭的收支之间并没有太多余量可以调剂。


为了抵消这些影响,德国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提供每月9欧元的城市交通票和火车票,再比如给所有在职劳动者统一发放300欧元的能源补贴,给每个孩子多发放100欧元的额外奖金……总的来说,聊胜于无,算是在暴雨之中难得的一点安慰。


再说德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最近几个月大家忽然发现,长期以来德国引以为傲的许多经济——尤其是化工、矿产、机械制造等行业——都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在能源价格暴涨的局势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减产甚至外迁,由此造成的阴影还在不断扩大。


德国为什么会如此依赖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以致落到今天这般田地?我读了些书,发现这并不是某个政客的偏执,而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侵略国,在面对被侵略国和战胜国时,长期“抬不起头”来。最典型的如面对以色列,哪怕以色列对德国的历史有“过分”的纠缠,德国也没什么底气争辩。同样,在波兰指责德国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对犹太人群体的罪行,以致忽视了对其它国家的罪孽”时,德国也没有底气去争辩。


在众多战胜国中,苏联是比较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它是战胜国,对它的诉求不能等闲视之,另一方面冷战中它又与德国(西德)处在不同阵营,冷战的形势要求德国稳定站队,与苏联隔绝往来。


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德的领导者提出了“东向政治(Ostpolitik)”的想法,即主动接触苏联,建立经济联系。恰好,苏联此时也急于从西方阵营中找到突破口,出口资源换取技术、装备和外汇。


所以双方一拍即合,苏联通过中央调度机制,把产自乌克兰天然气田的大量天然气直接输送到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作为对乌克兰的补偿,苏联也为乌克兰建造了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名列其中)


“东向政治”一直持续,并延续到德国统一之后,迄今已经四五十年,成了德国政治的传统。德国的领导者以此为共识,这些年来也一直为此自豪,认为这是名副其实的“双赢”,德国从中获取了廉价的能源,也通过经济贸易往来保持了与苏联(俄罗斯)的接触——你看,俄罗斯其实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嘛。


如果我们回顾今天成为焦点中焦点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之前的新闻就会发现,在很长的时间里,德国几乎是“一意孤行”,完全无视欧洲其它国家对安全的警告和明确反对,力挺这个项目。更何况,俄罗斯也三番五次表示“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北溪2号”只应当从经济方面考虑,不应当掺杂任何政治因素。


没想到,区区几个月时间,世界就大不相同,德国经济也因此落到了如此麻烦的境地。最新的新闻是,德国为了解决天然气供应问题,保障民生,不得不紧急四处求购天然气。


今年3月,德国与卡塔尔签订了一项长期的供气协议。德国本届执政联盟中的绿党曾经因为人权问题号称要抵制卡塔尔世界杯,但是此刻,面对卡塔尔开出的苛刻条件,德国完全无能为力,只有全盘应承下来……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发现,似乎普通人都能轻易找出“脉络”,甚至概括“规律”。关于德国今天已经暴露的困境,以及尚未暴露的潜在风险,都已经有无数人做了无数的描绘和分析,也“深挖”了各种原因。不过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种错觉。因为真正身处历史之中时,哪怕是智者,也常常被千头万绪蒙蔽了双眼,甚至被之前缺乏理性的惯例推着走,却丝毫觉察不到蕴藏的风险。


即便是简单清楚的事实,大家在看待和解读的时候,也会基于自己之前的经验,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给它笼罩上一层主观的面纱——德国长期以来让自己相信“保持经济接触就不会掀桌子”,当然是典型的例子。


本次就说这么多,祝愿各位,即便面前是惊涛骇浪,也能找到安稳的容身之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 (ID:yurii-says),作者:余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