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0-01 21:17

王大力的七次创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ID:qingxintimes),作者:陈与欣,责编:苑斯琪,题图:“第七次创业”首店在双井开业,由受访者提供


王大力今年三十出头,光头剃得锃亮,面容上却已能看出岁月的痕迹。他快人快语,说话带着浓重的老北京腔调。他说自己创业不为别的,就是爱睡懒觉,需要早起的工作都做不得;后来好容易起来了,招工单位却又明确表示不招光头。那没办法,去不了了——大力怕热,舍不得留头发。因此十几年来,大力从未求过职,也没有打过一天工。


去年十一月,王大力在双井开了家椰奶店,起名“王大力第七次创业”。他在美团主页上更新“创业日记”,通过外卖的留言通道和客人互动,送上手写的祝福和心灵鸡汤。有来有往,不少客人也会给大力留言,祝他“生意兴隆,第七次创业成功”。


事实上,王大力本名不姓王,“七次创业”也是个虚数。早些时候,他在市中心的公园里做过“黄牛”,也摆过地摊。如果以“不给他人打工”作为“创业”的标准,现在的椰奶店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创业了。


说干就干的创业


王大力第一次“正经”创业是在二零零九年。那时他跟随在奥地利使馆工作的舅舅工作,看见那里人吃的“奥地利松饼”:在吐司上搁点培根或金枪鱼,再撒上芝士,炉子一烤便能出锅。这种小饼工序不比炸酱面复杂,看着却比炸酱面“洋气”许多,于是他抱着“开个餐馆或许能成事”的心态,和使馆的师傅学了一阵。


很快,张自忠路地铁站口办起了一家校园主题松饼餐厅,餐厅约莫50平米,店面装修成教室的模样:前后是黑板,中间陈列着七八张“课桌”。附近有不少学校,中学生是这里的主要客源,他们下午放学后来到店里,有的只是吃块饼,有的索性在店里玩起“三国杀”。


王大力高中辍学后就没再读过书,他喜欢看着青春洋溢的学生,也乐得让他们在店里多玩一会儿,权当来吃饭的附赠服务,他说自己没想到这在今天已然成为另一项产业——主题桌游馆。


开店后王大力的作息依然随心所欲,这导致餐厅的开业时间总不固定,但因为食物味道不错,加上老板热情,餐厅一度生意红火。有时他一觉睡到下午,三四点钟走到店前,门口已经排起了队,他也同样不以为意。


他说他从不做规划,自己开店就是为了少些拘束。因此他很少考虑经营规划的事情,他的原则是“今天不操心明天的事,活好当下”。


“有人会把创业想的很危险很复杂,每走一步都要谨小慎微,稍不留神就会倾家荡产。”但他笑称“风险总是留给有基础的人”,而自己“兜比脸还干净”,房租是全部的成本,况且他即便不开店也要租房,没有什么可亏的。


可同样,王大力对收入也没什么规划。小店经营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后,没能在规定的日子交上房租。为了凑齐房租,他不得不拓宽了小餐馆的业务,例如卖冰可乐,八元一杯,冰是从隔壁麦当劳接的,可乐却比麦当劳卖得贵,慢慢地来店里的客人就更少了。


小店关张了,王大力初次尝到了“经营不善”的教训。稍经整顿后,他准备同隔壁西餐厅的厨子一起,重新开家披萨店——“奥地利风味”终究太小众了。这次他在北京富力城租了一间一居室,作为披萨的加工点。因为意式披萨的底部总是又薄又脆,披萨店取名作“纯脆”。


“纯脆”的披萨口味不多,但都是经典款,从夏威夷到玛格丽特一共五六种。当时正值淘宝刚刚兴起,王大力认准了商机,想要将生意从线下转至线上,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奇特的销售方式:客人在“纯脆”的淘宝网店上下单付款,大力接到订单后备餐、送货,披萨送到之后再从淘宝平台收款。


“纯脆”披萨店的菜单,图源:受访者提供


这种模式似乎已经初具今天外卖行业的雏形——然而,选对了商机却没选对时机,那时的餐饮业还比较传统,没有“美团”和“饿了么”,大部分人并没有点外卖的意识,淘宝上一套流程走下来,整条交易链显得格外长。


那时的大力也没有花样繁多的广告手段,传单是那时最有效的广告。在人流量大的地段,常常可以见到麦当劳必胜客这种“大品牌”的传单。王大力也印了广告单,站在地铁站口分发,可惜路人普遍承认“大牌”,往往不会为“纯脆”这样的店名驻足。如果再遇上刮风下雨,传单发放就更加困难,有时一天下来,往往只能收到小区里的一两单生意。


披萨店大约坚持了半年,这半年里,王大力“几乎天天吃披萨”,最终还是因为付不起那一居室的房租,只得关门。回想起来,他颇有感慨:“如果披萨店扛到了2014、2015年,赶上外卖爆发的时候,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椰奶店了。”


第“七”次


时间走到2021年11月20日,“王大力第七次创业”的第一家店在双井悄然开业。这次他在一家美食城租了间小窗口,依旧主打外卖——此时已经有了成熟的外卖平台,美团则是“第七次创业”的主战场,主页的背景图为一张手写体的“人生如戏,大力夺迹”。不仅仅是主页,后来的一切文创和留言都采取了这种手写体。


不同于时兴的奶茶、果茶、咖啡等,椰奶是“第七次创业”的主打产品。前一次创业时,王大力在广东做椰子生意,后来虽然生意关了,但当地的资源还在,供应链也就延续了下来。北方少有椰子,椰奶在北京的饮品店里算得上是“新鲜品种”。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在北京开家椰奶店。


开业的头一个星期,“第七次创业”几乎没什么生意,为数不多的过客出于好奇探头进来,问一句“你们是真的创业了七次吗?”或是抱着尝鲜的心态点上一杯,但更多人则的是默默地径直路过。


店面的位置比较隐蔽,许多后来“慕名而来”的人都找不到位置。好在逛街的很多是年轻人,有的是闲工夫和试错的勇气,喜欢挑新开业的店尝鲜,王大力调侃她们“缺心眼儿”,但也正因为她们,“王大力”才有了第一批顾客。


生意不好的时候,一天只能接到四五单,为了打发时间,王大力就会给顾客写留言。留言也是手写的,有的是一句简单的“谢谢支持”,有的会附上一两句鸡汤,比如“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他自己的创业心路。


王大力给顾客手写留言,图源:受访者提供


留言贴在纯白色的纸袋子上,字体“老实巴交”的,俨然一个憨厚直男的温馨提示,却意外地满足了年轻人拒绝做作的心思。收到留言的顾客觉得有趣,渐渐成了回头客,就这样,王大力总算保住了本就不多的客源。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约半个月,12月6日,王大力椰奶第一次“爆了”。小红书博主“吃你家肉啦?”发布了一条笔记,标题为“北京外卖内卷:最有个性的奶茶店只卖椰奶”,截止今年9月30日,一共获得了1829个赞和447个收藏。又过了十天,另一位博主“V辣的kiki”也推荐“第七次创业”,点赞量达到四千多。


评论区里有人认为“改善一下包装销量会更好”,但更多人觉得这样才有个性。


王大力椰奶的包装,图源:受访者提供


互联网的宣传效果远胜于从前的一切手动宣传。认识到这一点后,王大力有意在各个地区发展“宣传大使”。Bell是王大力椰奶的第一批粉丝,今年3月9日,她在小红书发了一条笔记,向高校的学生推荐“第七次创业”:椰奶的味道很清爽,没有加糖,也没有添加剂。因为她本人在清华念书,大力口头封她为“清华宣传大使”。


大力的宣传很快为“第七次创业”打开了市场,尽管包装十分质朴,口味也不算多样,但店主的“用心”吸引了许多人的喜爱。有时杯身上会贴两层标签,撕掉上面的那层,露出来另一排字:“王大力提醒,做撕掉标签的你”。


大半年过去了,如今“王大力第七次创业”在全北京的店面已经扩张至十余家,每家店的日销量也是数以百计,但表面的红火背后是苦心的经营。由于创店在疫情时期,一旦门店关停、外卖受阻,收入上都会有明显的损失,房租却分文不减。


为了多赚些钱,王大力有时会推一辆小车,去北京的各个地点摆摊儿,小车里装有几十杯椰奶,车上的喇叭向路人吆喝:“王大力来了!冰镇的椰奶,解暑解渴……”


有了互联网上的一众粉丝,王大力的地摊儿生意不错。早些年摆摊、做黄牛的经历让他熟练地应对城管的驱赶——“他赶我我就走,换个地儿再摆。”


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店仍属于小本生意。他无意与“大品牌”相争,既然人的喜好各有千秋,总会有人好椰奶这口,加上用心制作的产品和独特的“土味”风格,足以在饮品的“网红界”拥有一席之地。


王大力摆摊时和粉丝合影,图源:受访者提供


大白话,但话里有话


事实上,“第七次创业”也并非王大力一人的成果。椰奶店的“主创”有三个人,除了王大力,另外两人分别叫作小罗和阿呆。尽管今天,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团队,但在创业伊始,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三个臭皮匠”。


小罗第一次收到大力的邀请,一起开家椰奶店时,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他原先是个导演。从外形上看,他的风格和王大力很像:头顶上毛发不多,眼睛不大但有神。小罗喜欢穿无袖的衣裳,觉得光着胳膊更舒服;下巴上还蓄起一撮小胡子,随便往监视器后一坐,看上去像个“随性”的文人。


然而,导演一行,徒有随性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过人的天分和资源,他的大部分作品只是一个个片段的拼接,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打光和色彩也没什么艺术感,因此收入不多。但小罗最不能接受的还是“那个圈子”的生财之道,久而久之,他也就淡出了导演的圈子。


虽然不再做导演,但曾经的职业让他保留了敏锐的洞察力。合伙创业之前,小罗便有了要表达的主题——“王大力椰奶,喝完有劲儿”。在他眼里,椰奶只是“第七次创业”的载体,背后更重要的是“大力精神”的输出,想到什么就去做,大力地做。文化输出的方式则延续了开业初期的“留言便签条”——和顾客互动。


王大力和客人互动,图源:受访者提供


最简单的是杯身上的贴纸,贴纸上标着加粗的字样,新鲜的椰子在6小时内口感最好,其中“王大力提醒,收到后6小时喝完”最为常见。这个说明书式的提醒,言语平实得却好像面对面聊天。


“大家都二三十岁,已经受够了教育,买杯椰奶而已,肯定不乐意又在文化上被消费”,小罗道。他们都是“骨子里严肃不起来”的性格,能够下单“第七次创业”的人多少认同他们的生活态度,“那咱们就聊天儿,轻松点儿,谁也不教育谁。”


除了统一的贴纸外,店主和客人间的互动也从来没间断过,只是形式从一开始的便签,转成了线上的评论和备注。一次,小罗在浏览自家的美团主页时,发现了一条很长的评论。评论的人生活很不如意,“老公挣不到钱,孩子成绩也不好,希望喝了大力椰奶可以鼓起力气,提起精神多赚钱”。这段话湮没在上下文中,经年累月可能有上千条,但上千条评价和留言中,但凡有一个灰心丧气的人,因为一句正能量的回复而重振生活的勇气,他便觉得自己很成功。


“这不是假想,真的存在这种可能”,小罗道,这也是他们一直坚持和客人互动的原因,“我们说的都是大白话,但也都话里有话。”


同他们一道创业的还有主负责平台运营的阿呆老师。阿呆外形上像个码农,戴一副黑框眼镜,话不多,哪怕是面对采访时,也更喜欢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其实阿呆也曾经是个暴脾气的人,加上创业多次,总是无疾而终,生活中很容易被激怒,“是在地铁上被踩了一脚都要跟出别人三里地的程度”。


然而,脾气本不算好的他在给客人留言的过程中,意外地温和了很多。“世界仿佛有太多负能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而他的工作,就是使这些不幸福的人们感受到一点微薄的温暖,也总有人会因为一两句鼓励的话,收获面对困难的能量。


评论区有来找大力倾诉的,也不乏有向大力提出“愿望”的,有的让写字,有的让画画。每家店铺都招有对应的负责人,依照客人留言的要求送上祝福和简笔画。


在一次互动中,一位客人提出让大力画一张自画像。王大力不会画画,随手勾了一个椭圆,上面生出几根头发,两侧各添一笔作耳朵,椭圆的中间手写着三个大字“王大力”,就当作自画像寄了出去。当时正值年关,自画像底色为红,线条为黄,描绘出除旧迎新的的喜庆。


初代“大力符”的原型。图源:受访者提供


这张红底黄字的图像成了后来“大力符”的前身。“大力符”既代表了王大力这个人,也象征了一种力量——想到什么就去做,大力地做,就像王大力自己那样,从“第七次创业”店名起好到第一家开张,中间不过一星期,“脑瓜子一拍干就完了”。


到了今天,每有客人下一单,店家就会赠送一张“大力符”。图像里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是写给高校学生的“考试力”,有的是写给疲惫的上班族的“支撑力”,前两个字为一排,下面的“力”被单独标大,意为在下面“加把力”。


在林林总总的“大力符”中,“免疫力”是最久远的一个,和它同期的还有“免疫口罩”,算是最早的一批周边,而“免疫力”行动中,每有客人买一个“免疫口罩”,店家就赠送快递小哥一个一样的。


客人下单“免疫力”活动口罩,图源:受访者提供


类似的文创每个月都会新推出一件。四月,小罗策划了一期“愚人节”主题活动。活动征集了一批智力障碍的儿童的艺术作品,有的做成印戳,图案作为“王大力第七次创业”在美团上的背景图;有的被附上二维码,印在外卖的纸袋上。五月,为了配合“520”的气氛,“第七次创业”又推出了一款红色爱心形玩具,意为“大力去爱”,不止爱自己的另一半,更是去爱一切需要爱的人。


“大力去爱”,图源:受访者提供


“我们仨最缺的就是书本文化”,王大力自嘲道,“但这不妨碍我们努力输出一些社会文化。”


“第七次创业”还试着和高校学生一起,共同发起了公益活动“大力造浪”。“我们特别喜欢和学生朋友们聊天,让他们给大力唠唠大学里的生活,再给我们推荐一些书看。话说回来,你们几位记者都是什么专业的?平时有没有喜欢看的书?”


“我们几个都是英语专业的。”


“英文书吗?”一直沉默的阿呆老师突然开口,“那不用了,谢谢你们,保持联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ID:qingxintimes),作者:陈与欣,责编:苑斯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