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ID:yurii-says),作者:余晟,题图来自原作者供图
前几天在幼儿园开了家长会,回头给家里领导汇报情况的时候,她建议我把这些内容写下来,估计有兴趣的人不少,可以作为参考。
我还能说什么?从善如流呗。今天先写三点。
教条
这次家长会的主题是“学前班(Vorschule,德语vor表示“之前”,schule就是school)注意事项”。通常,小朋友在六岁左右会升入小学,在入学的前一年要参加一系列课程作为衔接,这就是学前班。
当然,虽然名为“学前班”,其实地点仍然在幼儿园(也有学校提供的)。所以,家长会的目的就是把家长召集起来,告诉大家未来这一年里家长需要配合做的事情。
主要的内容都在这张图上了。如果你看不懂德语也不要紧,我来解释:
具体的安排是,未来一年里,每两周会有一次课程,时长45分钟。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我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有明确的意识
字母和数字,认识基本的字母和数字
活动和专注,既要有足够的运动能力,又要有足够的专注力
自我意识与群体,明确知道哪些是自己的,自己能做什么,哪些事情需要与群体相处,如何相处
新阶段来临,终于新的阶段要到来了
老师特别强调,小朋友的成长里,认识字母和数字不是核心,能运动、会集中精力、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懂得集体合作,这些能力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为了培养小朋友具备这些能力,贯穿学前班的方针是
在玩乐中学习,保持孩子的兴趣
无催促的学习,不要给孩子压力
而身为家长,务必要记住三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不能照搬他人的节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需要去观察、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
每个孩子都应当只与自己比较,而不要与他人比较
简单说,整个家长会上,专门负责学前班的老师就围绕这几个点来讲。你说她很有经验吗?似乎也不是,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怎么看也不像孩子的家长,更别说特别有经验的样子。但是她又足够自信,侃侃而谈,面对家长的问题,也可以对答如流。那么,她是怎么做到的?
我觉得,“教条(Doktrin,英语是doctrine)”一定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所谓“教条”,就是不断总结、提炼、辨析、改进前人的经验,形成可以操作的规范。以前在中国,我们似乎很看不起教条,总觉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地制宜”。但是来了德国,我发现教条似乎到处都是。
比如给学前班孩子家长的这张图,简单明了,又覆盖全面,这就是典型的“教条”。
我还看过小学生竞选班干部的指南,它告诉孩子,如果你想竞选班干部,首先必须明白以下几点:
班干部不是老师的帮手或者代理人,因为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所以你的身份要摆正
班干部不必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你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
班干部的工作要点是协调,而不是去评论对错,所以你需要认真与同学们打交道
再比如,幼儿园入园的时候也会有教条。我印象很深的是,去园长办公室办理入园手续,她身后的墙上贴着好些教条,其中有一条是:
人都有权利,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也拥有权利。玩乐是孩子的权利,必须得到家长的尊重……
坦白说,这些教条看起来都是大道理,我们以前也或多或少听说过。但是,当它成为教条,具备足够的仪式感,以一本正经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感觉到的份量还是很不一样的。
兴趣班
我是“鸡娃”的坚决反对者。不过最近看看,好像每周我也为“鸡娃”忙个不停。
主要是小朋友上了三个兴趣班(正在考虑报第四个),所以基本每天都有安排:
冰球:每周三次训练,每次1小时。
声乐启蒙:每周一次课,每次45分钟。
游泳:每周一次课,每次45分钟。
乐器启蒙:每周一次课,每次45分钟。
这算“鸡娃”吗?我仔细想想,应该不算,理由如下:
首先,这些兴趣班都是小朋友自己想去上的,或者试了一次之后特别感兴趣,希望坚持上课的,不需要家长督促。
说来也奇怪,我以前是笃信“吃得苦、耐得烦,才能真正有点成绩”的。接触了这些兴趣班之后才发现,似乎教练(老师)都很会平衡兴趣和方法。
兴趣最重要,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小朋友打冰球,学起来并不快,比起尖子生来差远了,但冰球俱乐部的教练跟我强调过好几次,“他一直有兴趣,这就是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对应的,保持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很重要。就我观察,似乎这些兴趣班都会留出专门的时间,让他们感受乐趣,也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兴趣之外,方法也很重要。光有兴趣,没有方法,哪怕孩子再高兴,其实也只能土里刨食,一直保持在“野路子、三脚猫”的水平。只有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保证水平有效稳步提高。我的体会是,家长再着急,其实也是徒劳的操心,时候到了,结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大概因为家长之前的认识有偏差,并不是基于科学的方法。
其次,这些兴趣班也不需要家长花血本参与。
冰球俱乐部,初级阶段(学滑冰)每月30欧元,学了一年之后他想继续学,于是开始打冰球,费用每月60欧元。因为这时候每次再用俱乐部的装备比较麻烦,我们从网上淘了一整套二手冰球装备,品牌和成色都不错,总共150欧元。
声乐启蒙,小班课(10个小朋友),每节课7欧元。
游泳,小班课(10个小朋友),12次课,总费用100欧元。对了,最近因为能源供应紧张,游泳馆“不得不”把温度下调了2度,目前室温30度,水温26度,在我看来还是挺奢侈的。
乐器启蒙,小班课,每月收费40欧元,持续六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带小朋友在玩各种乐器,最后确定孩子的兴趣所在。
每个月总费用不到200欧,已经足够足够忙碌,很多德国朋友都说“你们真是太重视教育了”。
提到这个费用,总有国内的朋友好奇,说收费这么便宜,总担心质量无法保证。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大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故事,多是家长含辛茹苦、巨大投入,最终才换来孩子的成绩。
这个问题我也与不少德国朋友聊过,为什么收费如此便宜,还能有不错的质量(冰球俱乐部的老板是博士,声乐启蒙课的老师也是博士,其他兴趣班的老师也都具有相应的资质)。我最后得到的答案是,这些俱乐部、兴趣班,定位不是让孩子成为顶尖的竞技运动选手,而是让他们去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体验各种不同的选择,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
要知道,体育不等于竞技体育。如果把某项活动比作大山,那么竞技体育大概相当于山顶。山顶的风光当然很好,但登顶的过程也很艰辛甚至很危险。另一方面,山谷有山谷的风景,山腰也有山腰的风景。大量兴趣班、俱乐部的存在,就是把爬山的门槛降低,让你对每一座山,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位置呆着,从中收获愉悦,这同样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
而且,如果各种活动都尝试过了,确实发现对其中某一项真的有天赋、有兴趣,再加大投入不迟。拿打冰球来说,如果完全自备,光是要采购齐全从冰球鞋到头盔的一整套装备,就要几百上千欧元了。如果参加俱乐部,训练时免费提供全套的装备(而且都是Bauer的,很棒的品牌),先练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确认有兴趣再自己准备装备(也有孩子一直用俱乐部的装备),这样的安排比较适合普通家庭。
另外要提一点,有许多到德国旅游过的朋友跟我说,感觉德国的乡村更适合居住。确实,如果旅游,看起来的确如此,乡村感觉更漂亮更干净,不过如果真的论生活,我认为还是城市更合适一点。包括兴趣班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场所往往都是在城市里。如果居住在城市,因为公共交通很发达,自行车也很流行,所以城市区域基本都靠走路、自行车,完全不需要开车接送,异常方便。
相处
小朋友的生活中当然不是只有“学习”一件事,要成长,免不了与其它孩子打交道,由此必然会产生分歧甚至冲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也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们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当时还有另一个小男孩Whiley跟我家小朋友,所以两个孩子立刻玩到了一起。不过我很快发现,那个孩子比较调皮,甚至可以说有些顽劣。有时候跑来跟我玩玩游戏,动手没有轻重。碍于客人身份,我也不好说什么。
这个场景被男主人看到了,他严肃跟我说:“如果小孩做错了,你必须立刻对他说‘住手(Stop)’,千万不要碍于面子不说话,那只会害了他。因为人如果没有外界的反馈,就不知道自己做的对错。”
还记得我当时挺惊讶,因为在我的经验里,遇到这种事情,一般要么提倡“不跟孩子计较”,打个哈哈就过去,要么直接批评自己的孩子,而很少对对方直接提这样的要求,尤其是“让对方教训自己的孩子”。
后来我才发现,其实不只在德国,在很多国家,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的一课是,遇到不对的、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必须严肃说“住手”,千万不能隐忍退让。作为它的反面,如果对方已经明确说“住手”,就必须知道事情的份量,立刻停下来。
还是在那次做客时,我们正在聊天,不一会儿两个男孩打起来了,我家小朋友泪流满面。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是告诫自己孩子退让,还是把对方孩子骂一顿,或者是干脆当个和事佬?我也没有答案,只觉得这种事情很棘手,左支右绌,毫无头绪。
这时候女主人站了出来,先把两个孩子拉到一边,问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对那个孩子说:“不管有什么争论,打人都是不对的,你必须先道歉。”
大概她说的郑重其事,所以那个孩子尽管不太情愿,还是立刻道歉了。
然后她又转向我们说:“刚才确实是Whiley做的不对,他道歉了。Whiley的妈妈是护士,因为疫情爆发接触了太多病人,见过了太多悲惨的情况,心情受影响,所以自己结束了生命。Whiley现在没有妈妈来爱他,所以做事有点粗野。但是你也要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不会一直都遇到好人、讲道理的人,一定也会遇到不讲道理的人。所以,你以后也要坚强点。”
本来看起来很棘手的一件事,就这样轻易化解了。后来我与朋友谈,她似乎根本不觉得这是很难的一回事,反而像家常便饭,解决起来如同闲庭信步。我仔细思考,其实诀窍无非在两点。第一是就事论事,不要考虑那么多所谓“利害关系”,先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第二是评价时必须“先规矩,后情理”,或者借用罗翔老师的话,“法律用来入罪,道德用来脱罪”,先把硬邦邦的是非明确下来,然后才谈得上“酌情”做调整。
越往后我越发现,“先规矩,后情理”的原则非常好用。典型的场景是我们在游乐场的某个设施玩,其他小朋友想玩,会跑过来问问:“请问,我也可以玩吗?”
这时候我一定会笑眯眯的回答:“当然可以,不过你要先等我们玩好噢。”然后再招呼自己的小朋友:“如果你愿意,再玩一会儿,就让给这个小朋友玩,可以吗?”
如果他说“不愿意”,我绝对尊重他的选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ID:yurii-says),作者:余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