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李哲,编辑:张永群、朱晓帆,责编:王远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月入超三万元”“坐拥百万粉丝”“包月套餐标价1.8万”……近日,“哄睡师”火了。有网友惊讶于这样的高收入,也有网友表示第一次听说这个职业,直言有睡眠障碍,想去体验一下;还有人觉得,“哄睡师”的噱头大于实际,就是智商税。对此,不妨先抱持包容而审慎的态度。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哄睡师”的工作业务其实不仅仅是单纯的助力睡眠。如一些电商平台上,绝大多数“哄睡师”店铺的简介则是“陪伴说话、聊天、哄睡、连麦、语音、情绪树洞、小哥哥姐姐叫醒”等字样。这些内容服务本身并没有天然的原罪,只要“货真价实”,就可以有。
商业社会、市场经济的意义就在于,任何合理的、正当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并可以通过货币购买的方式来实现。这是一个健全而成熟的市场的效率,也是一个温情而有爱的社会的活力。当我们在讨论“哄睡师”的时候,不妨先问一问,为什么有人愿意为其买单?
“哄睡师”出现的背后,是大量存在的睡眠困难群体。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中国有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80%为年轻人。《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则显示,过去10年国人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缩减到7.06小时,仅35%国人睡够8小时。
因此,本质上讲,助力睡眠的服务,是一种健康消费、医疗消费,背后的需求不可小觑。也正是因为有大量的睡眠困难户,我们不仅要看见这种社会需求,还要尽可能为“哄睡”服务健康、安全、有效地开展进行保驾护航。如果职业“哄睡师”真的能够减轻一些人的烦恼和痛苦,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价值呢?
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涛即表示,“哄睡师”虽然不在传统医学建立的认知行为治疗里面,但是对一些特定的群体可能有助眠作用,只要对失眠有帮助,大家可以持一个开放或者欢迎的态度。只要有益,便可以,这应该成为我们看待很多新事物的准则。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伴随一些问题。因为总会有一些人乘虚而入,试图利用人们对新事物的不熟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浑水摸鱼。比如去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曾约谈多家网站,要求大力清理涉色情低俗问题的ASMR内容。所谓ASMR,即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又名耳音、颅内高潮等,被认为可以提升睡眠质量,但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壳”开展违法违规活动。
前不久,“女子上门代做饭4菜1汤收66元”的新闻也曾引发关注,“代做饭”也成了一门职业,但也同样存在资质、食品安全等问题。当一个行业悄然兴起,当一些人开始从事前所未有的职业,我们应该做的,是为这个行业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不断完善从业者的资质,提高服务的质量,而不是上来就想当然地否定这一行业的价值。
只是在市场还未完全成熟前,一些有着强烈需求的睡眠困难户,一方面要多遵循专业医师的意见;另一方面,对“哄睡师”也要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消费前做足功课,并理性消费,避免上当受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李哲,编辑:张永群、朱晓帆,责编: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