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5-27 09:45

危机感

1、
一个月前,某老友(中型IT公司总监)找我讨论新项目想法,边听边摇头。听完我说,撇开可行性不谈,你考虑项目的出发点是“为公司找条出路”,根据我多年的失败经验,这个出发点很容易扭曲心智,自我麻痹。

他说,可是公司确实需要找一条出路啊,支撑性的老业务增长乏力,如果不求新求变,那就是坐以待毙咯。

我叹口气,说万物有生有灭。

恰好在三个星期前,另一款知名产品的PM与我闲聊,也提到同一个话题。老业务受微博冲击不断下滑,必须突围求生,但又找不准突破口,十分焦虑,夜里常受噩梦所困。

又过了一周,一位关系挺好的同行,某大公司大部门总监跟我感慨道,我们在这种大公司里面不做烂项目浪费资源,就已经算是好的。我回复说,对啊,如果项目“不算错”,工作氛围还好,自己也有修行的积累,最后公司觉得投入产出比过得去,那可真是他妈的幸福啊。还奢谈什么“功成名就”呢?

以上,不是一个部门,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问题。

2、
年初的时候我说过,微博将在未来许多年里,持续有力地改变中国互联网。到了年底,绝大部分老牌2.0产品都感受到微博的冲击,老业务明显滑坡。用户对网络的注意力毕竟是有限的,被微博占用越多,关心别的就越少。原有的产品模式无以为继,下嘴唇咬出血来。

然而这无关勇气、智慧与热血。

互联网行业发展到2011年末,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需求池的枯竭”。做产品当然靠用户需求推动,但还剩下什么需求是你知道,别人不知道;你能满足,别人满足不了?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科技大环境下面,明确具体的可行需求已经所剩无几,以至于我们往往并不是顺着用户需求去做产品,而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力去做产品,面对雾气一般的模糊需求,潜在需求,低频度需求,失败率高那是自不待言。

可哪里还有明确具体,可行性高的用户需求给你抓呢?

老产品做了三年五年,前人又不都是水货,如果不发生大的模式更新,理念变革,很难再找到大块头的改进点。而细节皮毛的优化固然不少,同时也无益于大局,只能说方便自己交一份周报罢了。或者锐意革新?哪怕明知道老树开新花的成功概率不高于10%……也要哄自己,我行的。拼人品,我行的。

于是有人英勇赴死,有人日拱一卒。前者慷慨激昂却白骨成山,后者更多是自己安慰自己在岗位上坚持下去,等待新的机会。因为寰球同此凉热,别处又好得到哪里去呢?用户需求本身是有限的,未满足的那些无非是有心无力,必须由特定环境或特定资源来支撑。这意味着个人才干在其中收效甚微,如同我很早之前说过的,“站队”才是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

只可惜,整个处于上升期的产品,在我们这个行业是极少极少的。其中高歌勇进的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看上去方兴未艾的,其实只是小打小闹,甚至沉浮未定。再说即便是高歌勇进者,难道单单被慧眼独具的你所发现?人家早已上座无虚席。

进退都是刀山。

3、
出路,出路,大家都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第一条出路叫创新,从生活中发现隐蔽而微妙的,存在市场缺口的用户需求,再用灵巧的产品手段去满足。在国外,这很常见,但国内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渗透率较低,用户付费意愿弱,社会诚信体系又不存在,还缺乏Facebook这样友善的平台级基建设施,产品之间互相封闭,个个都求独赢而不是共赢,以至于创新非常不容易,用“十死无生”来形容也不为过。

第二条出路叫运营,依靠强大的资源与执行力,在红海中杀出血路来。因为抄袭成风,无忌廉耻,产品本身同质化得厉害,只能从运营中去寻找差异化与竞争力。

第三条出路叫复制——我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我就死盯着国外那些创新英雄,发现谁崭露头角,声名鹊起,便(无惧恶名)熬夜(1比1)抄之。虽然舶来品未必适应这方水土,只要挣来“中国版XX”的虚名,至少在概念上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现实中,以上三条出路纵横交错。既“锐意复制”,也做一点本地化的创新,最后大家都得死拼运营。即便如此,全行业的状态仍可用“苦逼”二字来形容。毕竟狼多肉少,需求有限而项目如蚁,还受到大者恒大的马太效应支配。

我以前分析过互联网马太效应的原因,一是访问渠道极度扁平化,二是盈利模式依赖规模效应,三是人在狭小屏幕接受到的感官刺激有限,网站差异点并不明显。故而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冒尖,就腐烂。大多数咬紧牙关的挣扎求生,都可以事后总结为凄凄凉凉的“烧钱等死”。

西天,同去同去。

4、
Web端的机会越来越少已成共识,大批苦逼“精英”眼睛闪闪看着移动互联网,觉得掘金更待何时。

过去半年,我也这么想,直到自己投身进去做了一两个单子,才发现情况未必如此美妙。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固然好看,然则用户流失率高,忠诚度低,尤其是变现能力极弱。好不容易做到几十万上百万的安装量,正在想办法把活跃率从5%翻个倍,可能下月就有新产品出来,眼睁睁看着图个新鲜的用户哗啦啦过去一大批。城头变幻大王旗。从“规模”到“盈利”的路崎岖难行,何况“规模”本身也不甚牢靠。

更要命的是,由于线上与线下的服务接口太少,移动互联网对真实生活的渗透率比Web端更低。它们更接近一张娱乐消遣的网,查资料的网,买便宜货的网,应用场景有限。在狭窄面上的竞争愈发激烈,天花板却不甚高。

话虽悲观,移动互联网也有一些得天独厚的好处。首先是开发应用的成本很低,得以支撑成千上万个小团队独立运作,虽然成功率并不比Web端的项目更大,但从大面上来讲,更多尝试产生了更多的成功机会。其次,智能移动设备今年在国内是五千万的量,三年后可能是三四个亿的量,市场本身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用“价值投资”说服(催眠)自己,不能目光短浅看一时的利益。

所以困兽一般的业内人才向移动端快速转移,也是顺理成章。

5、
我不懂电子商务,曾做过一个O2O的单子,大败,羞愧无颜。眼见着市场数据水涨船高,红红火火,心想这电子商务果然是互联网硕果仅存的金光大道啊。

然后看到毕胜那篇名作,当时就哭了,打着滚说2012快来吧,早死早超生。如果被视为朝阳的电子商务也如此苦逼,明天的午餐在哪里?机会又在哪里?

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你能抓住的机会太少,有前景的项目太少。有劲无处使,或者成排成列地勇敢去仆街。随着需求池的枯竭,流量获取成本的提升,新项目死亡率越来越高,老产品又往往“无用力处”。大环境小环境都是困局。聪明才智与野心激情最后都变成打一发哑一发的臭弹。

但周报终究是周周都得写的。

刚才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哀叹招聘难,“整个行业都缺人”。这话没错。互联网行业依然在高速扩张之中,严格来说,是靠着大笔风险投资与成功公司的盈利来支撑,继续进行死亡率为99%的高速扩张,空气中弥漫着骨灰的味道。这个职场游戏不好玩,至少我觉得不好玩。薪水固然不低,炮灰结局又令人伤感,每天殚精竭虑想着怎么才能“找条出路”,谁愿意青春就这样慢慢耗尽呢?

想来想去没有答案,安慰自己说,纠结锤子,不如旅行去吧。说不定几个月旅行下来,世界观都改变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对怪蜀黍提问:请进
怪蜀黍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icad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