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王一恪,编辑:张文曦,题图来自:《火山挚恋》
两个微小的人类,诞生于相同的地方,同时恰巧热爱着相同的事物——这个设定应该是许多爱情故事的开始,而在卡蒂亚和莫里斯这对火山学家夫妇的故事里,故事的背景则更为宏大与浪漫。
在亲眼看见了火山爆发、熔岩流动的景象后,克拉夫特夫妇的一生中只能看见火山。纪录片《火山挚恋》凝结了两人的一生,这部纪录片充满了上世纪科幻片里超现实主义的浪漫,而这种诡异的浪漫来自于鲜红的岩浆、黝黑的岩石纹理,也来自火山学家克拉夫特夫妇两人的共生感。
两个人拥有着一样对火山挚爱的情感,他们在火山边缘跳舞,在硫酸湖中泛舟,身穿银色防护服,在喷薄的岩浆间穿行。他们曾这样形容自己对火山的狂热追逐:“一排微小的愚蠢蚂蚁爬上了巨兽的背部,骄傲地诉说着:我爬上来是为了了解你,知晓你千年的秘密。”
最后,这对火山学家夫妇在日本云仙的一次火山爆发中遇难。与其说是遇难,不如说,是火山最后“拥抱”了他们。相比于单调冗长的生活,他们终究选择了与炽热火山为伴、强烈而短暂的一生。
《火山挚恋》的导演Sara Dosa在一次映后访谈中说:“首先,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纪录片,《火山挚恋》中没有任何采访片段。制作团队从故事的主角火山学家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留下的总共长达200小时的16毫米胶片影像片段、大量的照片及50小时的电视录像中拼贴出了这段动人心魄的个人历史。这幅拼图,7个人的团队拼了两年。
两个人类与火山的三角恋
在一段录像中,卡蒂亚在认真地聆听一块火山岩的声音。
《火山挚恋》剧照。
这块石头里有声音吗?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已经不得而知。莫里斯留下的这些录像带没有任何声音,在许多访谈中,萨拉·多萨常提到,在《火山挚恋》中,无论是奔腾的熔岩流,还是火山爆发喷射出岩浆的音效,都是后期模拟合成的。
《Fire of love》这个名字留给了观众许多阐释空间。
莫里斯的镜头中,主角永远只有两个——卡蒂亚和火山。他们没有逻辑地轮流出现在胶片的中心。克拉夫特夫妇青年时期恰逢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莫里斯留下的影像片段时常令人摸不着头脑,却充满了美感与哲思。
莫里斯的镜头中,主角永远只有两个——卡蒂亚和火山。/《火山挚恋》剧照
著名德国导演赫尔佐格也对克拉夫特夫妇十分着迷,也在今年,他同样用他们留下的影像,完成了另一部叙事性稍弱的纪录片《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我们不妨将他们的故事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火山、另一个人类之间的三角恋,在法国人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并不稀奇。
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爱是难以理解的情感,人类与大地之间的爱呢?
大片大片如鲜血一般的红色岩浆以将近1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流经地表;碎屑流如同具有超凡的生命力不断向外扩张;轰鸣声、硫磺味、炙热的温度,无不刺激着亲临者的感官。
《火山挚恋》剧照。
人文地理学的奠基者段义孚曾提出一个概念叫“恋地情结”,指的是“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
《恋地情节: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美]段义孚 著,志丞 / 刘苏 译
商务印书馆,2019-11
在他的理论中,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感知不只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及其他对于如湿度、气压等的生理性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各个感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发展出的不同程度的使用。
感知“既是对外界刺激在感觉上的反应,也是把特定现象主动而明确地镌刻在脑海中,而其他现象则被忽略或被排斥”。激发的感官越多,人对于环境的印象也就越深刻。
这对热衷于留下影像的火山学家夫妇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余波未散。虽然社会环境充满了不安定,但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给了成长在其中的孩子一份慰藉,对于克拉夫特夫妇来说也是如此,对人类感到失望的他们与大地母亲的关系更为亲近。
《火山挚恋》剧照。
在亲眼目睹了火山爆发、熔岩流动的景象过后,卡蒂亚和莫里斯的生活主题永远变成了火山。制作团队想从被时间模糊了的记录中寻找他们相爱过程的蛛丝马迹,最后在影片中给出的答案是,他们都理解缠绕在火山景象中的狂喜与孤独。后来,克拉夫特夫妇决定不要孩子,将一生献给火山。
无法给予回应的爱恋
在克拉夫特的叙事中,“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对立的,一边是荒野,另一边是由人造物构成的庇护所。
一边是荒野,另一边是由人造物构成的庇护所。/《火山挚恋》剧照
古往今来,不断有人选择“隐居”到离自然距离更近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梭罗在瓦尔登湖思考,20世纪80年代末罹患艾滋病的著名导演德里克·贾曼在邓杰内斯海边一所核电站背后的小屋的花园里沉迷于种植花草。
《现代自然》
[英]德里克·贾曼 著,严潇潇 / 沈盈颖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
有观众批评《火山挚恋》的故事单薄,两人爱情的线索模糊,也没有什么情节可言。萨拉·多萨则认为,他们最动人的爱都表现在了对于火山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上。
火山学首先是地质学。地质学作为地球科学的分支,是基础科学的一部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同在于,极少有基础科学的研究者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一个“有用”的东西。极端如数学,被浪漫化为“艺术”。而地质学家的任务则是认识地球。
卡蒂亚和莫里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们镜头中充满了令人屏住呼吸的火山景象,在吞吐着岩浆的火山口前,穿着特制的防护服的克拉夫特夫妇游走在被熔岩热浪扭曲的空气中,他们是平等的。
火山长久以来都是神圣的存在,人类和火山永远不可能平等。/《火山挚恋》剧照
而现实是,人类和火山永远不可能平等,这段三角恋中最重要的一角永远不会给予他们回应。
在人类眼中,火山长久以来都是神圣的存在。英文中“volcano”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神话中的火神Vulcan,在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有火山相关的神话传说。
在希腊神话中,火山被用来锻造众神的武器;在中国,长白山在古代多个北方民族的神话传说中被视为“神山”,1000年前的大爆发改变了亚洲地区人类的历史走向;希腊神话中的火山神伏尔甘富士山在日本人眼中是“浅间大神”;夏威夷原住民认为火山是神祇的休憩之地,直到现在,在毛纳基火山山顶修建的天文台依然被许多原住民认为是亵渎神明。
甚至在今天,火山对于人类来说依然如同情绪不定的神明,从高处俯瞰着人类聚落,随时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今年1月14日加纳海底火山爆发,而在1月11日该火山被判定为“休眠火山”,令人类措手不及。24小时内,全球各地都检测到了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气压变化,多国遭到海啸的侵袭。
火山依然代表了自然的威严,任何生灵在火山面前都如此弱小无力,要么靠近,要么躲避。火山学家能对火山做什么呢?用价值不菲的各种现代科学仪器观察、监测、预测、发出警报。而火山什么时候做什么,与任何生灵无关,“人定胜天”听起来像一个笑话。
爱火山,更爱人类
卡蒂亚和莫里斯在个人的性格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卡蒂亚用理性驱动自己的行动和研究,莫里斯更加冲动;卡蒂亚喜欢拍摄照片,定格事物瞬间的样貌,莫里斯更关注动态的变化。
《火山挚恋》剧照。
但在对于想要做什么这件事情上,他们一直保持着一致,直到他们在日本遇难。
年轻时,他们都单纯又狂热地追求火山的美,而火山的爆发不可避免地带来死亡,这些死亡最终也不可避免地来到他们面前。在多次目睹火山爆发而造成的生灵涂炭的场景后,克拉夫特夫妇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火山和人类的关系上。
《火山挚恋》剧照。
《火山挚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落在了1985年,哥伦比亚内瓦多·德·鲁伊斯火山爆发。当时火山学家已经可以用测得的数据预测火山爆发的发生,并向哥伦比亚政府提供了相关报告,而政府出于撤离成本考虑而对这些预测无动于衷,最终导致23000多人死亡。卡蒂亚和莫里斯是当时呼吁建立警报系统和疏散计划的一分子。
莫里斯说:“虽然我自己也是人类,但我一直不是很能理解人类,我也并没有一直想逃离人类。可是我认为住在火山、远离人群,会使我更爱人类。”
在哥伦比亚发生惨剧之后,卡蒂亚也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目标。红色可以代表活力、生命和能量,也可以代表灾难带来的血泊。
红色可以代表活力、生命和能量,也可以代表灾难带来的血泊。/《火山挚恋》剧照
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纠葛从没有停止过。自然滋养着人类族群,却也常常带来灭顶之灾,从我们的视角看来,这是一场与自然之间无休止的战斗。卡蒂亚和莫里斯深爱着火山,但他们更爱的可能是人类。
“火山是自然界中最美的事物,不过很致命,让它不再致命也是我的梦想之一。”
段义孚在《恋地情结》中认为:“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文问题,首先是要让我们认识自己。”环境“恐怖分子”在世界各地的行动也把矛头指向了人类自己,放下那些在舆论场上已经做出的言语审判,他们的行动确确实实地在逼问我们,到底什么是重要的。或者说,到底什么对于人类自己是重要的。
卡蒂亚和莫里斯在日本云仙岳1991年爆发的碎屑流中遇难。这次火山爆发中遇难的包括学生、火山学者、警察、消防人员、司机等在内的共有43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克拉夫特夫妇就已经做好了因为火山失去生命的准备。
《火山挚恋》将最后的影像停留在照射在熔岩上的日出。太阳照常升起。
《火山挚恋》剧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王一恪,编辑:张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