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桃花石上书生,编辑:谭山山,校对:黄思韵,头图来源:《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剧照
在这个冬天我们失去了西西。2022年12月18日,中国香港著名作家西西因心衰离世,享年85岁。
作家西西。/Wiki
西西原名张彦,她曾说,起“西西”这个笔名,是因为“西”这个字很像一个小女孩在跳房子。她赋予熟悉的文字一个陌生的象形、一个童趣的奇思妙想的意象。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她始终保持这样的童趣和奇思妙想。对于我们这个又古老、又沉重、又爱说教的民族来说,西西这样的作家,可算是异数。
西西获得过很多赞誉和奖项,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作家马世芳的评价:“谢谢她无穷的好奇与热情,谢谢她渊博的才气,谢谢她的良善与天真,让我,还有千千万万读者,见证了文学确实可以让人世变得更美好。”——这段话不太符合一个作家评价另一个作家的范式,但是很贴近读者读西西的感受:“好奇”“热情”“才气”“良善和天真”“美好”。
从《缝熊志》到《猿猴志》
作为读者,我最先读的一本西西作品,是《缝熊志》。这是一本手工和文字结合的书,翻开来,左边是西西缝的熊的照片,右边是她写的文字。
《缝熊志》
西西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
西西缝的熊是多么可爱啊!有大肚仰躺的王羲之熊,有穿大红官服、额上一个月牙的包拯熊,有《水浒》里脸上刺青的杨志熊,有偷鸡摸狗的时迁熊,有风华绝代的埃及艳后熊,还有神秘的阿拉伯劳伦斯熊……解说更是有趣,为什么缝它呀,它为什么这么穿呀,它为什么摆这个姿势呀,娓娓道来,用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小小的历史剧,还俏皮地缩写了沈从文的《中国服饰史》。
当时我一边读,一边就想,这个西西,应该是个很有趣的小女孩吧……嗯,倒好像有点人生阅历,那应该也不是特别小了,但是这么温柔呢喃,口气这么天真,还是个小女孩吧……一直读到“毛熊与我”这个章节,西西本尊的照片出现了,原来她真的可以算一个老人家了,还不是汪明荃、郑少秋那种保养得特别好的,就真的是个岁月刻下痕路的老太太了。
后来我才知道,西西因罹患乳癌,接受放射治疗误伤神经,右手渐渐失灵,只得变成了一个后天的左撇子。为了让右手通过物理治疗慢慢康复,她开始学习缝制玩偶。几年来,她做了一系列的熊,给它们穿上古代的衣服,向大家介绍历史知识,于是就有了《缝熊志》。
热爱缝制玩偶的西西。/《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剧照
后来,她又写了一本《猿猴志》。猿猴表情丰富,动作滑稽,西西提取它们的特点来做玩偶,更令人捧腹。猿猴们就不再穿衣服、扮演人类的故事了。猿猴们演的是它们自己——人类的近亲,有趣的生灵,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珍稀动物。她在书中和何福仁的对谈,涉及中西文化、自然科学、历史、审美等种种方面。《猿猴志》,差不多算是一部小小的灵长类百科全书。
《猿猴志》
西西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西西说:“做熊、做猿猴,我获得很大的乐趣,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这是一种积极的游戏,我边做边学,逐渐加深对这些动物的了解,尤其是做猿猴,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有数十种,然后只二百种、三百种,现在是四百多种,这些跟人基因最接近的灵长类,大多数都濒危。此外,我还得到创作,以及和朋友分享的乐趣。……保护环境,保护濒临绝灭的动物,非常重要,万物是互相依存的,保护它们,其实是保护我们自己。”
这两本书都可爱至极,没有孩子会不喜欢。另外,读者也会感到,身为一个纯文学作家,西西这样的拓展边界的方式,是非常少见的。
作家西西。/《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剧照
乐于“开新地图”的作家
毫无疑问,西西在写作上的兴趣,从来都不是像巴尔扎克那样“以文字为剑征服世界”,也不在于运用更复杂、更新颖的文体,创造更多的纯文学景观。她的兴趣在于“开新地图”,把自己的新人生、新观察、新想法和新爱好,都写下来。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西西早期名作,可能是华语世界里最早写入殓师的作品了吧。女主人公的职业是为死人化妆。此刻,她就要告诉男朋友了。她知道自己可能会吓着他,可能保不住这段感情,但是她坦荡而诚实地面对这一切。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西西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哀悼乳房》,写乳腺癌。这是对女性身体和病症的再认识,也是有科普性质的作品。西西坦然面对病痛和失去,不自怜自伤,这样的态度也鼓舞了许多读者。
《哀悼乳房》
西西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缝熊记》和《猿猴志》,如前所述,写她缝玩偶的新爱好,也向大众传达了宝贵的历史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
《我的乔治亚》,也是写爱好。西西建了一座18世纪英国乔治亚时代的娃娃屋,以娃娃屋为线索,探索彼时英国的建筑、室内装饰、家居生活、历史风貌。
《我的乔治亚》
西西 著
活字文化 | 译林出版社,2020-7
2021年出版的《钦天监》,是一本历史小说,讲的是明末清初以观天象为业的周若闳子承父业,进入钦天监学习的故事。这本在她83岁高龄出版的《钦天监》,可以算是她的第一本长篇历史小说。——80多岁还开新地图,真是了不起!
《钦天监》
西西 著
活字文化 | 世界·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一把了解西西的钥匙
西西著述甚丰,有小说、散文、诗、书评、影评、画评,还有大量难以归类的文字,限于篇幅不再展开说了。她每一本书都很好读,因为文字生动而浪漫,五光十色,各种声音和气味,扑面而来。举一个例子,来自《候鸟》第一章:
“……店铺里的伙计,把一团团面粉用木棍搅,加些水,拌些油,搅成一个一个小粉团,搓成一条条长卷,加些葱又加些干面粉,最后,烧饼上都撒满芝麻。店伙计双手沾些水,将饼放在手上这边一摆,那边一抛,伸伸手,把饼贴到炉子的边壁上去,于是,我站着等,等烘好的烧饼从炉子里出来。
《细路祥》(1999)剧照
“我并没有买烧饼,我只是喜欢看,我要看整个做烧饼的过程。长街上的各个店铺,每天就在那里做种种不同的表演,仿佛他们是大马戏团,不断上演令人惊讶的节目。看过了烘烧饼,我又站在旁边的店门口看做花生糖,糖板哪,花生哪,甜浆哪,菜刀哪,又香又热闹的一个地方。原来花生糖做好之后竟有桌子那么大的方块,然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刀子那么斜斜地压下去,糖的模样就和菱角一样了。
“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做面条的机器,搓好了的面粉团导进去,空隙的地方就会有面条整整齐齐地流出来,机器整天嚓嚓、嚓嚓地响,面条不停地流出来。这机器实在令我惊奇,它怎么会做面条的呢,身体里面有许多手指吗?有一把很长的大梳子吗?我站着看了一遍又一遍,面条是永远流不完的,那是一条多么长的面条的河呀。”
以上是西西写她放学回家路上经过的店铺。上小学的她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却总在街上看得入迷,盘桓到5点多才到家。
《候鸟》根据西西童年的回忆写成,因此可以算是一把理解西西的钥匙。
《候鸟》
西西 著
青马文化 |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5
《候鸟》的大背景是抗日战争、国共内战、逃难香港。如果是其他作家来写这段历史,无法不写得沉重宏大,但西西只是如实叙述她自己当时看到的生活。她写民生、写艰难、写生死,都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质。
在书里,西西写全家逃难到香港,住在一个很小却房租很贵的房子里。写台风来了,玻璃破裂,全家去堵窗洞。写爸爸每天工作没有休息日。写中学的学费即使减免了一半,也还是很难付出来。写为了省钱西西不要大衣,冻了一冬天。写外婆外公的去世。
西西及其家人。/《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剧照
作家邱彦明在《人情之美》中曾提到,西西和她的妹妹、母亲曾长时间生活在一间27平方米的房子里,为了照顾母亲,她40岁时辞去小学教职。她在浴室和厨房间的过道上搬一把椅子趴着写。
《人情之美:文学台湾的黄金时代》
邱彦明 著
中信出版社,2017-5
读《候鸟》时,我猛然意识到,书里这个香港的房子,这被她写得奇异又可爱的、苦中作乐的小房子,就是这间27平方米的、只能在过道搬把椅子写作的房子。当小说和她的真实生活重叠起来,我如被锤击,因为她所承受的超出我的想象,可是她却那样坦然处之,无所畏惧。
大胆猜测,她的底气,或许源自她曾有一个丰足的童年吧。正如《候鸟》里描述的,在上海时期,她的家庭不仅是物质上,也在精神上丰足,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而她父母给予的包容的平等的爱,在当时更加少见。这样一对父母,为西西尽力遮挡大时代的风雨,也给她提供了精神的榜样(西西晚年作品《白发阿娥及其他》里面那个可爱的白发阿娥,就是以妈妈为蓝本写的)。
《白发阿娥及其他》
西西 著
活字文化 | 译林出版社,2022-3
许多作家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修复童年创伤,在文字间留下他们的暴怒、癫狂、嫉恨,可是西西是难得的精神健全的人,这健全的精神足以支撑她坦然甚至骄傲地面对世界、面对困苦,支撑她好奇着、无畏着、写着。
迎着时间之河
西西倒也不是从不说沉重的话。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经她说出,就有一种笃定和坦然。
她在《候鸟》后记里写道:“我们这一辈,的确从小就身不由己,随着父母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迁徙,在迁徙里艰苦地、缓慢地长大。”
西西还有一句名言:“支持我活下去的,也不过是远方一寸的草地,和一个会叫我早上起来的闹钟。”
《细路祥》剧照
当我读到西西的时候,西西已经是耄耋老人了。人老了,该怎么样呢?西西可以算是一个参考的样本吧?一方面,西西用她的好奇心和新爱好,一直探究这世界,从未封闭自我;另一方面,她精神健全、通透、越来越开阔,把作家的想象力和公共意识,还有不被磨灭的童心,都融合到一起了。
岁月洗去了浮躁和不洁净的东西,她天真、坦坦荡荡、无所畏惧地站在堤岸上,迎着那条浩浩汤汤的时间之河。
所以,在我心目中,西西一转身,便又是那个可爱的小女孩了。
作家西西。/《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剧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桃花石上书生,编辑:谭山山,校对:黄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