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ID:postlate),作者:贺乾明、祝颖丽、管艺雯,编辑:管艺雯,头图来自:《财阀家的小儿子》剧照
尽管比想象中来得晚不少,在 2022 年的倒数第二个工作日,阿里的 24 万名员工还是等来了双十一之后,集团一年一度的组织大调整。
调整出人意料 —— 三位合伙人卸任公司管理职务,但核心的电商业务没有变化。唯一动刀的业务是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一号位张建锋卸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 CEO 张勇兼任总裁。张建锋是阿里的四位分管大总裁之一,其余三位是戴珊、俞永福和蒋凡。
具体调整如下:
张建锋(花名:行癫)不再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继续担任达摩院院长,专注前沿科技探索,并将继续分管平头哥和智能互联。张勇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并直接分管钉钉。
程立(花名:鲁肃)不再担任集团首席技术官(CTO)和达摩院常务副院长,由吴泽明(花名:范禹)接任集团 CTO 和达摩院副院长,并继续兼任本地生活业务 CTO。
童文红(Judy)于 2023 年 4 月 1 日起(阿里 2024 财年起始)不再担任集团首席人力官(CPO),由蒋芳(花名:蒋方)接任。
张勇在集团的全员信中没有解释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更换一号位的原因,一个半小时后,下午 13 点左右,张勇第一次以阿里云智能总裁的身份给该事业群发布全员信,同时还抄送了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
在这封名为《唯有信任,不可辜负》的事业群全员信中,八百多字的邮件里提到了 21 次 “客户”,6 次 “信任”,全员信标题的英文也是“Trust must not be betrayed”,很多阿里云员工认为,这暗指了近期阿里云在中国香港的宕机事件。
一位阿里人士认为张勇信中的言词严厉,他举的例子是 “‘客户第一’的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挂在公司墙上的标语”,在他看来,平时张勇关注业务问题很犀利,但为人谦和。
一位前阿里云人士认为,这几年阿里云成绩 “乏善可陈”,张勇亲自上阵,一方面虽体现他对云业务的重视,但也透露出团队里缺乏能当大任的人。
张勇在全员信中谈到,2023 年希望阿里的关键词是 “进”,“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今天碰到的很多问题。” 言下之意是,阿里需要关注更多的不是竞争,而是做好自己。
调整架构一直是阿里处理业务和增长压力最直接的应对,因为这代表了新的领导、新的策略和新的想象空间。但今天阿里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场 “拥抱变化” 的调整可以解决的。
阿里第一批合伙人又有3位离开业务一线
此次调整涉及的三位主要人物 —— 童文红、程立和张建锋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阿里巴巴 2014 年上市时的第一批合伙人。
当时的第一批阿里合伙人一共有 30 人,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在这 30 人中,目前仍有 11 位留在业务或职能一线,6 人退休,还有 4 位是已经在今年与阿里做出正式切割的蚂蚁集团管理层。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童文红和程立虽然分别卸任了 CPO 和 CTO,且没有担任其他职务,但他们仍然留在阿里集团,拥有合伙人身份。
作为阿里核心的高管及合伙人之一,童文红的经历经常被解读为励志故事。2000 年,已经 30 岁的童文红加入阿里,是第 116 号员工。虽然她此前在杭州一家金属材料公司工作已超过 10 年,但童文红面试阿里时第一次简历没有通过,第二次给她的岗位是行政秘书。
她从行政做起,在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担任总监。2007 年~2013 年,童文红又在工程建设、置业部、采购部等部门担任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这段时期她主导了阿里滨江园区和西溪园区的修建。
2013 年牵头组建菜鸟网络是童文红第一次掌管具体业务,中国的快递行业堪比草莽江湖,童文红能游刃其中并不容易。当时马云向她提出两个要求:第一,24 小时之内送货可达;第二,菜鸟人数不能超过 5000 人。在马云给定的框架内,童文红开始考察物流企业,最后决定菜鸟不做快递,而是成为帮助快递企业解决数据共享和能力协同的平台。
四年后,童文红卸任菜鸟网络 CEO,担任阿里 CPO,负责人才体系搭建。HR 被称为 “政委”,童文红给 HR 的定位也颇高 —— 不是服务角色,而是业务一号位的战略合作伙伴。
童文红 CPO 一职的接任者蒋芳,她比童文红小 3 岁,但在阿里任职时间更长,工号 13,是创始人马云的学生,也是阿里创始团队 “十八罗汉” 之一。
蒋芳以其雷厉风行的反腐行动闻名阿里。2009 年,阿里成立 “廉政部”,蒋芳担任负责人。2010 年聚划算以总经理阎利珉为首的整体腐败,以及 2011 年 B2B 业务中国供应商团队的黑名单案、优酷原总裁杨伟东受贿都由蒋芳主理调查。
2016 年,蒋芳曾担任过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才官,一位阿里管理层员工评价她很适合做组织治理,“一直搞内部建设,(作为)老一代的合伙人,对阿里足够了解。”
程立是阿里典型的技术高管,上海交通大学博士,2005 年加入支付宝任开发工程师,2007 年至 2014 年,他担任支付宝首席架构师,此后升任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程立曾短暂兼任过蚂蚁国际事业群首席运营官,但更适合他的还是技术领域的工作。2019 年,程立任阿里集团的首席技术官。
程立在阿里的贡献之一是双 11 系统的 “全面上云” —— 通过 “云” 的开放平台,不仅解决阿里内部系统效率的问题,同时还服务合作伙伴和商家,让双 11 这样的大促协同不存在技术障碍。阿里员工对这位 47 岁的技术领导人印象不错,觉得他 “技术范儿”“斯文谦和”。
据了解,此次程立的离职或是因为身体原因。
程立的接任者吴泽明是一位年轻的技术高管,今年 42 岁。他 2004 年加入淘宝,是阿里电商体系业务架构的主要负责人, 2016 年他首次担任双 11 的技术总负责人,次年就升级为阿里合伙人,是阿里首个成为合伙人的 80 后。
此后,吴泽明担任新零售技术事业群总裁,开始整合 B2B、淘宝、天猫的技术资源,2021 年又开始兼任阿里本地生活 CTO。阿里的技术员工对他此次升职并不意外。
此次调整中最受关注的是张建锋,张建锋加入阿里已有 18 年,他是阿里少有的技术和商业能力均衡的领导者。今年 49 岁,只比张勇小一岁。
阿里员工评价张建锋做事有魄力、善于制定目标,重视数据多过想象力。他在阿里多次扮演 “救火队长” 的角色 —— 2013 年接任张宇负责聚划算业务;2014 年开始掌管淘宝;第二年又从王煜磊手上接过天猫。
2015 年,阿里第三位 CEO 张勇新上任,半年后开始推行 “大中台、小前台” 的组织和业务机制,阿里首次在互联网行业提出了 “中台” 的理念,张建锋担任新成立的中台事业群总裁,为越来越多的阿里业务提供统一的基础技术支持,避免各业务重复建设,让新业务可以站在老业务的经验上落地。
第二年,张建锋在中台事业群总裁之外,还担任阿里集团的首席技术官,这个职责直到 2019 年才交棒给程立。2018 年末,张建锋又从胡晓明的手上接管了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直至此次调整。
对于技术出身的张建锋来说,离开一个没有希望的岗位,去做更前沿的科技探索,等待变化到来,或许是他所希望的,也是一种以退为进。
阿里云:四年换一次负责人
在多位阿里云人士看来,此次调整颇为仓促,“备选的负责人都没有。” 他们表示,张建锋卸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的消息在阿里传闻已久,但赶在 2022 年底匆忙公布、且由 CEO 张勇直接接管都出人意料。
一位阿里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张勇将会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兼任阿里云智能总裁。
张勇对阿里云的重视度颇高。在今年二季度业绩会上,有分析师问到 “中国消费互联网行业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下一个增长点会是什么” 时,张勇说一看宏观 —— 中国 IT 支出占 GDP 比重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二看行业 —— 现在产业数字化是大趋势、大量行业需要数字化产业升级,所以 “云” 不是周期性的机会而是结构性机会。
多位阿里云人士将不久前在中国香港发生的严重宕机事件视为这次调整的导火索,称其为 “阿里云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他们当时便认为这次事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
12 月 18 日,使用阿里云香港服务器资源的香港廉价航空公司、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OKX(欧易)等大量公司,以及澳门金融管理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网站瘫痪,数小时无法提供服务。
根据阿里云发布的故障通报,其在中国香港的数据中心机房降温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服务器宕机持续超过 12 个小时,而且没有完善的备用冗余方案,“是阿里云运营十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故障”。
在整个云计算行业,服务中断并不少见,比如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微软 Azure、华为云、腾讯云等都出现过,但大多很快解决,持续超过 12 个小时的情况极为少见。
公司业务受到影响的 OKX 创始人徐明星将这次事故称为 “阿里云发展史上重大丑闻”。
阿里的两封邮件都没有明确提到这次事故,但指向已经足够明确。在集团全员信中,张勇称 “对云计算而言,稳定和安全是对客户最基本的责任”;在给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的邮件中,他强调阿里云做到 “亚洲第一、全球第三” 与 “可用性高、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密不可分,“一旦信任缺失,客户可以随时离开我们”。
前述多位阿里云人士认为,宕机事件只是导火线,张建锋卸任总裁的更主要原因或许是整体业绩不如预期。这两年阿里云智能业务增长乏力、产品和技术竞争力没有突破、竞争优势不断缩小已经成为员工的共识。
一位已经离职的阿里云管理层评价张建锋在内部 “有人气,做事果决、思路清晰,实干派。” 他觉得此次调整深层次的原因是阿里云没能成为集团业务增长的第二发动机。
阿里云 2009 年成立以来, 13 年里每四年换一次负责人。
第一个四年,在中国大型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对云计算态度摇摆时,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常务副院长的王坚加入阿里,从 0 到 1 建立能对外规模提供服务的云计算业务,为阿里云后续的商业化打下基础。此后时任阿里副 CTO 的姜鹏短暂担任过阿里云总裁。
胡晓明是阿里云的第二代领导,他毕业于浙江大学金融系,曾创立阿里金融,利用大数据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2014 年 11 月他接手阿里云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推动阿里云从技术跨越到商业。在他担任阿里云负责人的 4 年里,该业务收入增长了 20 倍,连续 12 个季度营收实现三位数左右的增长。也是在胡晓明手里,阿里云开始有了 “亚洲第一、全球第三” 的市场地位。
今年是张建锋担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的第四年,他被寄予厚望。在张建锋担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的 4 年里,他保持了阿里云市占率第一、且仍在增长的成绩。
然而,他接手阿里云的 2018 年,那一年三季度,阿里云的收入增速高达 90%,但此后,阿里云每年同期的增速逐年下滑 —— 64%、62%、33%,一直到 2022 年三季度,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只有 4%。
一位阿里云员工评价张建锋的管理特点,“他比较看重四两拨千斤的项目”,即小投入、大产出的项目。但中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好,To B 的云业务并不适合这种方式。
前述离职高管对接下来的局面表示担忧,虽然技术上有周靖人(新上任的阿里云智能 CTO),问题不大,但困境在于中台(产品)和前台(销售服务)。
他认为张勇也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CEO 的视角更宽阔、也善于解决组织内部的效率问题,一些重要的项目也更能推动。此外,张勇是 CFO 出身,对数字会更加敏锐。
张勇还可能带来阿里云和钉钉的进一步融合。因为阿里云面对与华为云和腾讯云的竞争,“未来一定要军团作战,客户是一个完整组织,给他们的服务必须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难带的阿里云,难做的云市场
张勇去年 7 月在股东信中强调,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在这之前,已经有阿里人士将阿里云称为 “全村的希望”。
当时,阿里巴巴传统的核心收入来源 —— 淘宝和天猫平台的广告费和佣金收入在去年三季度的增速仅 3%。而阿里云是公司内为数不多还能带动阿里业绩增长的业务,增速 33%。
2019 年开始,张建锋提出 “云钉一体” 战略,强调钉钉不只是沟通工具,还应该是 “新时代的 Windows”,帮助企业可以快速开发管理组织和业务应用,视其为阿里云未来重要增长点。此后两年,钉钉事业部划归到阿里云体系,并与阿里云的云视频团队、数字政务中台事业部等多个团队整合,成为阿里云获取客户的重要渠道。
“增长” 是过去几年阿里云业务发展的关键词。但在宏观环境变动和日益竞争的激烈中,阿里云的竞争优势在消退。今年第三季度,阿里云的收入增速下滑到 4%,占阿里巴巴总体收入的 10% —— 和一年前几乎没有差别。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阿里云最大的优势在于做得足够早。
2011 年对外规模提供服务的阿里云,是伴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那些千团大战、打车大战到直播大战、短视频大战再到在线教育大战的公司,都迫切需要云计算资源支持。
当时阿里云几乎还没有对手,腾讯总办的高管们一度考虑投资云计算是否值得,华为曾担心抢运营商伙伴的生意决定不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云是新瓶装旧酒 —— 同行们的犹豫给阿里云创造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即使到了抖音迅速崛起的 2017 年,阿里云仍然是唯一能给字节跳动提供大量服务器的云厂商,据德邦证券测算,字节跳动单季度曾给阿里云贡献 7% ~ 8% 的收入。
2016 年 ~ 2018 年的三年里,阿里云多个季度收入增长翻番,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最高达 45%。《晚点 LatePost》了解到,在 2018 年三季度,互联网客户在阿里云的营收占比中超过六成。“阿里云吃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红利。” 多位阿里云和其他云计算公司人士说。
但火车不能凭着惯性往前开。
随着互联网行业流量触顶、监管收紧,整个行业在公有云市场中占比下降。据赛迪咨询数据,2020 年中国云计算产品中,互联网行业占比为 44%,相比 2018 年少了 16 个百分点。
之后的变数更多。2021 年一季度,大客户字节跳动的海外业务 TikTok 因为地缘冲突放弃使用阿里云,其国内业务也在这一年陆续回迁到自建的服务器上;大量消耗云计算资源的在线教育行业客户几乎消失;网络游戏行业增量稀少 —— 这些都导致阿里云的收入快速下降,一年多后影响仍在持续,2022 年三季度,阿里云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收入同比下降 18%。
市场上还有阿里云的增长空间,今年三季度阿里云的非互联网客户收入增速为 28%,主要来自政府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行业中称为 “政企”),而非阿里云占据先发优势的互联网行业和熟悉的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
“很多传统公司连什么是云都不清楚。” 一位云计算行业销售说。而对云有概念的企业不一定愿意用。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说,中国政府和企业建设 IT 设施,“很习惯于自己掌控”,最有效的方式是买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器、硬盘,放在机房里,而非使用公有云。
政府和传统行业通常需要定制解决方案,想用标准化方案降低边际成本很难,这使得中国的云计算公司只能用投入换增长,长期亏损。
为抢占政企客户,阿里云在 2021 年调整了销售体系,设立了 18 个行业部门和 16 个区域,同时任命 16 个分公司总经理,负责区域的本地化运营,用行业和区域两班人马谈客户,以提高对政企行业的覆盖度,当时一位行业人士称,这次调整能推动阿里云 “双手入泥”。
“这是阿里云向华为学习的招数。” 一位阿里云人士称,华为瞄准一个客户后,一拨人谈不下来,会换另一拨人,直到不能谈为止。
华为曾在 2021 年决定举全公司之力,三年追上阿里云。为更快抢占政企市场,华为云瞄准各个传统行业组建近 20 个军团,将收入增长当作首要目标。阿里云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多位阿里云人士此前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说,阿里云之前 “只盯着 AWS”,现在 “华为云是首要竞争对手”。
2021 年 7 月, 张勇在内部推动 “经营责任制”,要求各业务独立计算损益,阿里云经营重心也随之变化。两位阿里云人士说,阿里云从 2021 年开始更强调 “有质量的收入”“看重盈利”。结果是阿里云亏损 11 年后,开始多个季度盈利。
但这也让阿里云在竞争中变得被动,“阿里云不会再轻易给折扣了”,一名使用阿里云多年的公司技术负责人称,他打算公司开拓新业务时使用折扣价更低的云厂商。
2022 年阿里云继续推进销售团队调整,今年 3 月,华为原企业 BG 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加入阿里云,担任资深副总裁,统管销售业务,原本向张建锋汇报的中国区总裁任庚、国际业务总裁袁千、数字政府总裁许诗军、新金融总裁刘伟光等多名阿里云高管转向其汇报。
蔡英华入职一个月后宣布经营策略,继续强化 2021 年以来的销售体系调整,从行业和区域入手获取客户。阿里云多位高管在此时选择离开。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数据,2022 年第三季度,阿里云在中国云计算基础设施支出的市场份额中占比 36%,比 2019 年同期下降近 10 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华为云从统计中的 Others(少于 8%)增长到 19%。
阿里云未来的增长态势可能不会乐观。作为数据基础设施,云计算业务的增长短期内可能取决于一个公司的竞争策略,长期则与经济状况和整个云市场的发展阶段挂钩。
今年第三季度,AWS 增速下滑到 27.5%,是 2014 年以来的最低值。亚马逊首席财务官布莱恩·奥尔萨夫斯基(Brian Olsavsky)向分析师们解释,因为宏观经济不确定,越来越多的大客户控制开支,亚马逊的投入将会更谨慎,将帮客户优化成本。2022 年底,IDC 将中国云计算未来五年的平均增速下调到了 20%,比半年前少了 10 个百分点。
一位行业人士称,“过去整个中国云市场主要跟着 AWS 和微软的步伐,现在能抄的已经抄完,不能抄的自己也做不到,也没有大的技术投入和创新精神。”
华为云和腾讯云今年都在调整和反思,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发文称未来几年经济衰退,要求全公司以现金流和利润为导向,而不再是收入规模,“华为云计算要踏踏实实以支撑华为业务发展为主”。在 12 月举办的员工大会上,腾讯 CEO 马化腾也强调,过去三年,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做了很多冲量的事情,追求大数字营收和市场份额。
“所有的企业都明白数字化是未来的趋势,但他们投资多少取决于当下的业务表现和未来预期。” 张勇在今年三季度的业绩会中说,他将增长的可能放在 “疫情结束后,一切都恢复正常” 上,“我们会看到企业对未来增长前景更有信心,并愿意投入更多资源数字化。”
我们在几天前发布的十二大互联网公司年终盘点文章中提道,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集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不再寄望于无穷尽的增长,而是确保自己能在停止增长之后,通过提高管理和经营效率取得更高的利润。
这不仅是这十二家互联网公司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所有互联网从业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新阶段,云市场也不例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ID:postlate),作者:贺乾明、祝颖丽、管艺雯,编辑:管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