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3-08 10:57

美联储发声:3月或加息50个基点,核心通胀仍高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际金融报(ID:gjjrb777),作者:李曦子,编辑:毕丹丹,原文标题:《美联储发声,释放重要信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于北京时间3月8日凌晨在国会参议院金融委员会发表最新的半年度经济和货币政策报告并接受质询。


由于近期强劲的就业和通胀数据,鲍威尔指出,美联储可能会提高加息步伐,将利率上调至比预期更高水平。


受鹰派言论影响,美国国债收益率全线飙升,2年与10年期美债倒挂幅度扩大至105个基点,为1981年9月以来最深;其他收益率曲线也出现倒挂加深,2年与30年期美债倒挂程度达到创纪录水平。一般而言,如此严重倒挂,往往暗示着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


美三大股指齐跌,截至收盘,道指跌574.98点,跌幅1.72%,报32856.46点;纳指跌145.41点,跌幅1.25%,报11530.33点;标普500指数跌62.05点,跌幅1.53%,报3986.37点。美元指数上涨1.20%至105.5995。


一、3月或加息50个基点


鲍威尔在事先准备的演讲稿中重申,降低通胀的道路可能坎坷,超预期强劲的经济数据意味着,终端利率可能比联储此前预计的高。


鲍威尔表示,持续提高政策利率可能是适当的,历史告诫不要过早放松政策。正在密切关注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最终的利率水平可能会高于预期。


不过,鲍威尔强调,利率决定将“逐次会议”做出,并将取决于数据及其对通胀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而不是预设路线。


在去年12月份的预期中,官员们认为终端利率可能在5.1%附近。而据最新的CME美联储观察工具,美联储3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已经超过25个基点的概率,达到70.5%;到5月累计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22.1%,累计加息75个基点至5.25%~5.50%区间的概率为60.3%,累计加息100个基点至5.50%~5.75%区间的概率为17.6%。


高盛预计美联储7月也将加息,上调利率峰值预期25个基点至5.5%~5.75%区间,贝莱德CIO称美联储最终可能加息至6%。


Brandywine Global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投资组合经理Tracy Chen表示:“鲍威尔这次的‘鹰调’是双倍的,一方面暗示利率峰值会更高,另一方面称加息步伐也会提速。鉴于近期的通胀数据,他之前把加息幅度下调至25个基点可能操之过急了,这次的调整或降低美联储落后于形势的风险。”


二、核心通胀仍高企


自1月初开始,一系列经济数据都强于预期。1月CPI同比增长放缓程度不及预期,1月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同比增长4.7%,近7个月来首次止跌回升。劳动力市场持续火热,初请失业金人数已经连续七周处于20万以下,和疫情前水平相当;1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51.7万,约为市场预期的2.8倍,失业率降至3.4%,是53年最低水平。


鲍威尔指出,自去年年中他在众议院作证以来,美国的通胀增长已经一定程度上缓和,但通胀率还远高于联储的长期目标2%。目前为止,除房地产外的核心服务领域几乎没有出现通胀回落的迹象。要使通胀率回落到2%,就需要降低核心服务(不包括住房)的通胀,而且劳动力市场很可能需要出现一些疲软。


鲍威尔还表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错配很明显。美联储需要付出努力,使就业市场的供给与需要变得更加匹配。当前美国就业率已经远超过了多数市场人士对“充分就业水平”的预估。


值得注意的是,问答环节最具争议的方面集中在失业率问题上。两党议员都暗示,美联储正试图推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胀。比如,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表示,美联储预计失业率将比目前水平上升一个多百分点,到今年年底达到4.6%,这将意味着200万工人将失去工作,“一旦开始裁员,经济就像一列失控的火车”。


鲍威尔则表示,失业率温和上升将是比通胀持续上升更好的结果。高通胀严重伤害了所有劳动人民,而不仅仅是200万。“如果我们放弃工作,通货膨胀率保持在5.6%,工人阶级的生活会更好吗?”


鲍威尔一直强调,我们将实现2%的通胀目标,核心通胀并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迅速下降,美联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密货币与债务问题


鲍威尔指出,在加密货币领域看到了相当多欺诈行为和风险存在,对加密货币要进行和传统金融资产同样的监管。


对于近期美国债务问题,他表示,美国目前的债务水平是可持续的;问题是,正处于债务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为了防止对全球经济造成“非常不利”的伤害,国会必须提高美国联邦政府的法定借款限额。


此外,鲍威尔拒绝就财政政策问题发表评论,并回避有关政府支出是否导致通胀居高不下的讨论。他不认为财政政策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因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际金融报(ID:gjjrb777),作者:李曦子,编辑:毕丹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