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2-30 09:15
从平台化误区看新浪微博错在哪
如今在互联网上,“平台”二字出现频率之高,令人咋舌。一款做得不错的游戏,火了几天,就要打个游戏平台,一款做得不错的小应用,有几个试探性下载,有点装机量,就瞄着工具平台去了。动不动就想打造一个XX平台,这就好比雷军说的那句话,我改了改:一只站在风口被吹了飞起来的猪,居然对大家说,我会开飞机,带你们去全世界吧。

目前中国各互联网巨头都在号称打造开放平台,美之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些个大玩家貌似想与大家共创伟业,实质呢?说得好听点叫“挟流量以令众生”,说得难听点就是威胁。流量在我这,不来就一边自个儿玩去吧!这些“平台”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我们见的太多了,参与者敢怒不敢言。不过今天我们不是要讨伐他们,而是一起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平台之路走得那么艰难。

什么是平台?

前几天Facebook推出了Poke,新浪微博推出了个“微友”,据说都山寨了别人的东西,新浪山寨的居然还是合作伙伴。当然用户不会在乎产品创意出自哪,但新浪的行为真是傻到了极致,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新浪在微博上已经推出过无数种创新产品,毫不夸张的说,基本上能让用户知道的都没几个,更不说使用了。在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尝试背后,新浪根本没有深刻反思过问题的所在。他们肯定一直认为产品有问题,但其实问题在于产品创新思路,错误地执着于社交关系改造。其次,在商业化非常不明朗的情况下,如此大胆地抄袭合作者产品,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自断后路。这种行为不带来明显好处就不说了,重要的是严重增加了新浪平台合作者的恐惧和担心,大大削弱了公信力。

真正的平台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中国可能就一个人想清楚了,他就是马云。纵观所有被称为平台化的企业,只有阿里巴巴和淘宝(含天猫),平台方和参与者没有任何直接利益竞争,边界划分的十分清楚。马云知道平台的基础是规则和明确的利益机制,平台的核心是参与者,所以平台方只负责整个生态系统的后台,绝不参与前端的发展。即使想对平台作出调整,也是通过调整规则,在参与者的竞争和制衡后达到改变,绝不会直接对参与者指手画脚,更不会和他们争夺平台的使用。

误区所在

相比较而言,其他平台一直“雷声大,雨点小”,他们对平台化有根本的思维误区。他们关于平台化的一切尝试本质上只是出租流量,尽管嘴上说得好听。平台就像市场经济,有众多参与者,要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把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拴起来。像腾讯那样共享流量,参与方赚钱,平台方分成不正是利益共同体吗?是,但参与方是投机性的,因为腾讯自己同时也在进行着相同的业务(如游戏),随时可利用利己规则压死对方。这就好似中国的经济现状,由于法制不健全,很多公司不做长远投资而搞投机,因为随时面临政策风险,长期投资即使确定高收益但还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让信用无法建立。最后的结果是,市场发展缓慢,公司收益有限,道德败坏。同样的原因让那些平台化公司一直很纠结的原因。

产品型公司无法真正平台化,这是事实告诉我们的。产品型公司收益诉诸于产品,这种诉求和平台型公司的服务费、分成收益诉求是矛盾的。产品要直接从用户收费,这种收费方式和平台参与者的目的一样,这等于说如果产品公司平台化,就好比足球比赛中裁判直接参与比赛,这种不公平性压制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平台规则会倾向自己的产品,一旦这种倾向发生,平台就失去公信力了。所以会有两种结果,要么自己的产品独撑平台,维持一个虚无的“平台”称号,要么平台方自己的产品必须逐渐退出平台,真正转型。

平台的意义

也许很多人会有一个问题,像腾讯这样一个每年利润几十亿元的公司为何要平台化?依照我们上面说的如果平台化他就必须逐渐放弃目前占利润大头的产品型收益(游戏)。其实主要有三点。第一,真正平台化后整体收入必然大于目前收入。虽然目前腾讯通过平台分成的收入只占小比例,但随着参与者的增多,整体收入一定会多于自己产品的收益。第二,平台化是风险化解方式。自己对产品的投入面临着产品失败的巨大风险,这种风险往往会导致一个巨型公司倒下。平台化直接消除了这种风险,因为平台方不需要研发具体产品,产品风险转成由众多的参与者共担。第三,平台化能对行业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把握。由于参与者众多的原因,平台方可以拿到相当多的关于行业发展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会揭示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利于平台方率先调整。

从平台化看新浪微博之错

新浪微博平台化有错吗?绝对没错,任何有稳定、巨大流量的产品都应该寻求平台化。那问题出在哪里?平台化不能等同于开放化,由于各产品属性的不同,开放并不能都带来同样的结果。平台化应该是一种有方向性的开放,最后建成的生态系统是带有平台方意志的,也就是最初产品的属性延伸。笼统的平台化(开放化)就等于卖流量。卖流量的行为其实是平台化的背离,因为平台化的目的是建生态系统以谋求更好、更安全的发展,而卖流量只是短期的互利合作,投机性明显。其他产品(例如360)是有现实收益的,他们的平台化成败短期内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公司存亡。但新浪微博不一样,作为新产品,没有任何已存在利润点,所以对平台化的成败至关重要。而且对于还没具体看清商业化方向的新浪微博来说,通过平台化引进外部合作者,可以反过来促进商业化的有效尝试。

新浪微博的平台化方向是散乱的,看不出任何指导思想。从新浪微博这一年的动作来看,相当一部分尝试都用在了提高关系强度上,先不讨论这种提高有没有可能,新浪微博自己是否想明白了提高关系强度的意义所在?!是不是因为看见微信的出现抢去了微博的使用时间,所以新浪为了抢回这种使用时间而努力加强用户关系?笔者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弱媒体性强关系链和弱关系链强媒体性是满足互联网使用目的的两条关键路径(代表为微信和微博)。所以微信的使用并不是同质产品抢去了使用时间,只是满足了用户另外一种需求,并且这两种需求(媒体和强关系社交)的满足是无法统一于一个产品的。新浪微博的所作所为都在忽略这种差别,耗费精力去弥补一种根本无法弥补的缺点。商业化的关键是扬长,而不是避短,人们不会因为一个有效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其他需求而抛弃它,但人们不会使用一个没有明显长出的产品。新浪微博是一款产品,一个平台,但它一直想的是做“万能品”,这种不清晰的产品定位,这是商场上的最大忌讳。

无论新浪微博的商业化还是平台化,如果不着力于“媒体性”这个重中之重的点,那么新浪只能永远试错、永远徘徊。阿里、淘宝的定位一直很明确,就是架构一个电子商务大生态,所以它们任何的行为和尝试是有方向的,这样一来试错效率大大提高。腾讯定位于为用户提高用户线上生活质量(笔者总结),这种定位虽然相对广,但是腾讯有现实的着力点,娱乐等业务收入可观。再次反观新浪微博,它似乎钟情于不断的往里面添加东西,无论有没有用,用户需不需要,似乎内容越丰富,平台化越成功。新浪微博的试错方向,首先应该是基于“媒体性”的,于用户方面,必须让用户更容易获取所需信息,加大对内容的重视,加快推进搜索、信息分类和整理、或进行适当统一微博格式的工作(例如自己关注的几个人同时转发相同信息可以合并统一显示)。如果信息的获取速度和效率提升,用户粘性是必然提高的。于合作者方面,别再做山寨别人这种傻事,类似“微友”这样以新应用进行的边缘尝试,完全不会有用的,否则新浪和腾讯两个就统治世界了。要做的是帮助“陌陌”这样的外围合作者很好的发展,例如弥补其熟人关系链条这种基因性缺陷。“陌陌”群组的O2O尝试也可以给新浪微博提供参考,并且新浪也可以获得数据。也许新浪会担心用户流失,粘性下降,但这根本就是对自己的不了解,强媒体弱关系链这条路径已经被自己守住了,别人是跨不过去的。而且新浪微博的规模壁垒,被替代几乎不可能。打个俗套的比方,任何皇宫建筑再豪华,还是缺不了洗手间,新浪微博如果站住了这条要道,别人怎么会敢抛弃你呢,它的产业链条缺不了你。哪怕将来有一天,也许很多用户不上新浪微博了,合作者成为了UGC的提供方和调用方,新浪只做后台处理,这不是真正的平台化了吗?这个时候新浪成了信息储存池和处理池,成了更大的商业壁垒。

当然,一切都没有说的那么容易。但新浪微博的所有尝试管理层应该给出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任由其散漫的试错,新浪微博这个新生事物没有大规模试错的现实支撑。而且尝试更多的应该基于一级页面,拿走那些根本没用的东西,用心调整UI,小步伐尝试,而不是在用户背后做一些用户根本不关心的小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