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为什么中国人造车,总跟舒服“有仇”

特别策划

2023-03-29 18:00

在中国人的私家车座舱里,你经常会在车行刚过100公里后,听到这样一种声音从主驾位传来:“再坚持坚持,快到了”、“你就不能凑合凑合?哪来那么多事儿?”、“就你的屁股最娇贵,金子做的?”

 

被“指责”不能凑合的那一方,总是习惯性地先收回抱怨,然后用最小位移的动作,伸伸自己的脖子,锤锤自己的腰,挪挪自己的腿,试图用换一种姿势的老办法,熬过接下来的几百公里。

 

结果,强忍着不适到达目的地后,从主驾到副驾,再到后排乘客,没有一个人不腰酸背痛腿抽筋,没有一个人不在心中发出感叹:

 

这是何苦呢?

 

这种从臀部而生,由脊柱传递,最终浸入心脾的苦,对传统燃油车时代的中国人来说,除了嚼碎后往肚子里咽,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因为造车的核心科技,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简单粗暴地把轴距拉长,坐垫加加厚,就算“in China,for China”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彼时的国人对一台汽车的愿景和预期,大多停留在负责从A点移动到B点的“交通工具”,不知道一台真正的好车,到底该造成什么样。

 

可进入智能电动车时代后,造车的顶层设计思维,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复杂、沉重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连带着欧美汽车强国的吸血管道,被彻底根除。从华夏大地上孕育而出的安静电机、平整底盘、灵巧架构,让来自同样一片土地的中国造车公司们,率先掌握了兑现用户想象的“科技与狠活”。

 

这意味着,中国人终于可以坐上大到一张座椅,小到一颗螺丝,都是专为中国人开发的汽车。这也意味着,中国人总算可以不在车厢里默默吃苦,大大方方喊出“我就要舒服”这个早在20年前,就该被重视的需求了。

 

腰间盘与车,不可兼得?

 

与海外车企相比,中国车企对国人腰间盘的关注度并不低,但很可惜,在彻底解决这一痛点的过程中,许多车企都“把钱花在了刀把上”。

 

举个例子,一家号称扛起中国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大旗的造车新势力,旗下多款车型都曾暴露出座椅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用户“为它折腰”。不少车主在短途驾驶后,一会左腿麻,一会右腿麻,一会左肩酸,一会右背痛,各有各的麻法,各有各的痛处。

 

虽然又是连夜开会,又是干掉工程师“祭天”,但最终,用户要么选择购买座椅增高垫块,将座椅后部进行垫高处理,要么抛弃原有座椅,改装其它品牌座椅。更有“忍不了”的用户大手一挥,卖掉了自己才开两个月、里程数刚500公里的准新车。

 

这就是高估自家工程师“闭门造椅”的研发能力,低估广大用户对座椅舒适度苛刻追求的后果:前期全栈自研的钱花了,后期整改更换的钱砸了,最终换来了用户的光速逃离,热脸狠狠地贴在冷屁股上。

 

中国造车新势力一点也不差钱,但差时间:今天因为座椅不舒服放弃下订,对该品牌失去信任的用户,不到半小时就能被其它车企抢走。那么,如何才能避开新势力先烈掉过的坑,造出一把让中国用户腰间盘得到“帝王级享受”的汽车座椅呢?

 


这个问题,一直在智能电动车圈高举“椅天屠龙”大旗的飞凡汽车,有点发言权。他们最近推出了一部命名颇具争议,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在互联网上吵得沸反盈天的汽车座椅——巴赫座椅。

 

初看这个名字,你一定有很多疑问:作曲家怎么跟汽车座椅搅和在一块了?巴赫后代被邀请来中国亲自试坐过了吗?头枕上雕印了巴赫作品乐谱or家族徽章?

 

其实,都不是。巴赫座椅本质上跟巴赫本人没什么直接关系,取这个名字无非是飞凡汽车希望从视觉、听觉和体感全维度上,为用户带来舒适且智能的使用体验。

 

那飞凡汽车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拆解了飞凡F7“巴赫座椅”从0到1的研发历程,发现其落地路径大体遵循着下面这个公式:

 

一个技术底座+一座专属数据库+两项隐秘优化=屠龙神椅。

 

第一步,是将上汽自研的电动车专属高端座椅平台作为坚实的“技术底座”。我们知道,纯电车的地板下方塞满了电池包,在电芯能量密度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续航要拉长,电池包就得扩容。最直接的反应是入侵成员舱,一台油车和一台电车在车身高度接近的前提下,纯电车在垂直方向的空间处于明显劣势,如果这个劣势没有得到优化,车内乘员就得忍受“挺直腰板小板凳”式坐姿。

 

很明显,用户不该受这份罪,飞凡汽车也不想让自己的用户遭这份罪。

 

在F7上,飞凡汽车先对传统座椅升降机构进行了改革,让座椅最低高度下降28毫米,配合减薄约30毫米的电池包,前排座舱的垂直空间做到了99厘米。然后,增强座椅强度,采用由电泳工艺处理的高强钢,使座椅骨架刚性超出国标30%。最后,预备了大量的接口冗余,既能提升用户选择自由度,也为日后升级的灵活度留足了空间,量产交付的飞凡F7主驾座椅支持加热、通风、按摩、电动腰托、腿托、腰部热石按摩,将来还会根据用户需求和建议,开发更多舒适性功能。

 

第二步,是基于中国人体格特征,建立全指标数据库。过去,无论是合资车还是豪华车,座椅开发的数据都采集自欧美人群,人机工程优化的思维原点,是尽可能更贴合欧美人身型,开发完成后,将数据包发送至全球,各个国家市场只要简单的“拿来主义”就完事了。这种“全球化”座椅,中国人能不能坐,当然能,但坐得舒不舒服,相信各大合资车企心里都有数。

 

过去三年,飞凡汽车的“富爸爸”上汽集团,联合国内标准化权威机构,对全国主要区域内的驾驶员群体,进行了3000+人次的人体三姿态曲线扫描,构建了涵盖23项表征指标与5%、50%、95%三种体型规格的中国人体格特征数据库,这是国内首套全指标体格特征数据库。

 

有了这套数据库做支撑,飞凡在F7车型上的针对性优化就有了理论依据,让座椅断面设计更适配国人人体曲线,最终拿到了中汽研“舒适之星”认证的历史最高分。

 

第三步,是向颗粒度更细的地方发力,操心中国人的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腰椎病患者人数突破2亿人,25到39岁之间的年轻人腰椎间盘突出问题的检出率高达13.93%,稳稳居于各年龄段的首位。很多年轻人对自己腰椎状况的评价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六十七八岁的腰。”

 


飞凡F7“巴赫座椅”不是江湖神医,确实也没办法让你的腰一夜之间重回二十五岁。但多坐坐它,至少可以让你的腰,晚一点到达三十五岁的“生死线”。具体做法是:贴合创造舒适,脱钩两败俱伤。

 

应该说,除了六味地黄丸,没有企业比飞凡更关心你的腰了。

 

具体来看,在靠背上,飞凡F7的“巴赫座椅”配载了四向电动可调腰托,利用总计70毫米的软发泡层让座椅靠背尽可能地贴合人体背部曲线,减少两者因脱钩产生的空隙,降低靠背压力差值。在坐垫上,飞凡F7同时提供了580毫米的坐垫长度、电动腿托和三层共65毫米的软发泡层,带来了与人体臀部更大的接触面积。这样的思路还延续到了飞凡F7的后排:496毫米坐垫长度,110毫米坐垫填充。

 

更多向的腰托、更厚的发泡层和更长的坐垫长度,解决了车辆静止状态下的座椅舒适度问题,但车是拿来开的,如何在车辆动态下依旧保持较高的舒适水准,是技术难点,也是导致用户体验差异的原点。

 

飞凡F7想到的路径是:规避+滤振。

 

首先,让座椅在车辆行驶时产生振动的固有频率,避开路面冲击频率(0-15Hz)和人体不耐受频率(脏器4-12Hz、脑部25Hz),既不能形成与悬架的共振、放大冲击,也不能和人体产生共振、引发不适。飞凡F7将座椅的一阶横摆模态由15Hz提高到接近19Hz,避开了路面冲击和人体不耐受,让乘坐体验更稳定。

 

其次,通过特定配方的轮胎、刚强度轮毂、减轻簧下质量、液压衬套、高强度门槛梁和地板等多重手段,过滤来自路面的冲击,让整车的综合隔振率达到95%。车轮碾过硬币、窨井盖,就让它碾过去好了,没必要让车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

 

巴赫来了,也直点头

 

对飞凡F7来说,有了“巴赫座椅”这块坚实的地基,之后的深度沉浸式座舱整体解决方案搭建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不难理解,座椅舒服了,人到达目的地后,自然就愿意在车里多坐一会。坐的时间长了,更多需求就产生了,最直观的就是在车里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

 

这三项需求,归根结底拼的是屏幕和音响。

 

在屏幕上,飞凡F7前排使用43英寸三联屏:中控屏15.05英寸,仪表屏10.25英寸,副驾屏12.3英寸。第二排采用8英寸互动娱乐屏,既可以控制后排空调、氛围灯、音响、熄屏、后排锁屏,也可以切换网易云、酷我音乐、爱奇艺,在RISING OS智能交互系统的统一指挥调遣下,飞凡F7在车内搭建起一套“3+1巨幕系统”。


 

在音响上,飞凡F7做了一个很大胆的争议性举动:抛弃传统大牌音响,采用自家厂牌。原因是,飞凡打通了应用层、交互层、控制层与硬件层,以架构之力,实现真正的“3D矢量音效”。

 

如果你使用过最新的第二代苹果AirPods Pro,就不会对“3D矢量音效”感到陌生,因为它与“动态头部追踪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简单来说,就是让声音方向始终与注意力方向保持一致,比如在智驾场景中,用户可以根据智驾系统专属的提示音来判别方向,并第一时间对车辆实施相应操作。在导航时,用户跟随声音的方向,就可以知道当前路况是左转或右转,避免了因提示音模糊带来的错误驾驶动作。与许多车企在座舱内遵循“听声辨位”的原则不同,飞凡F7修正了该原则中的错谬逻辑,改用“位随声动”的正确逻辑,降低用户学习成本的同时,提升驾驶安全性。

 

除了在智驾过程中生效,“3D矢量音效”还可以在场景切换时提供“氛围感”:比如你用三指飞屏,把正在播放的视频分享给副驾乘员,声音会让你知道,有一个应用去到了你的右侧。再比如,副驾乘员帮你设置一个地址,来自右侧的提示音,会让你知道新导航路线的出处。

 

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声音感知,飞凡F7将当下常见的“全维感知座舱”,升格为了“直觉式交互座舱”,并将定义交互的主动权完全交到了用户手里。用户可以自定义不同的寻车音效,把喜欢的声音融合到不同场景模式当中,编制独特的上车问候,给壁纸加一段声音,制作孩子生日、结婚纪念日等节日彩蛋。制作完成后,用户可将这些声效上传到平台,分享给更多的用户,在飞凡F7的车内,人人都能成为“作曲大师”。

 

用一句话来总结飞凡F7的智能座舱就是:哪怕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亲自来体验,也得直点头。

 

智能座舱的构建思路,生动体现了飞凡对“舒服”二字理解的升华,从常规的关注单一器官(腰、耳、眼),进阶到打通人体,形成通感,让每个座位上的用户,在车内“灵肉合一”,不想推门下车。

 

 

写在最后

 

汽车行业换道进入智能电动车世代后,整体游戏规则从“我造什么,你买什么”,变成了“你要什么,我造什么”。这样的变化对每一家车企,无论新旧,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尤其是当下的中国智能电动车用户,亲手策动并完成了“性能平权”和“智驾平权”两次革命,实话实说,现在的新车还想打动他们,必须要“整活儿”,而且这活儿,是越花越好。

 

飞凡F7交出的“巴赫座舱”,就直接切入用户感知最明显、强烈的腹地,玩出了不一样的花活儿:你比冰箱,我有大屏;你比彩电,我有音效;你比沙发,巧了,我有座椅。

 

在20-30万,这个中国智能电动车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内,用户对现有产品产生的审美疲劳,已经非常清晰地反映在了销量上。要不是实在没得选,谁乐意去买一台网约车呢?

 

笔者没有否定网约车的意思,能在路上一年跑几十万公里的电动车,一定将“吃苦耐劳”四个字做到了极致。但你想想,燃油车时代,中国人对车的要求,和对自己一样,突出一个“吃苦耐劳”,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时代进步了,完全没有必要“顽固”地用买燃油车的“旧套路”,来限制买电动车时的“新想法”:让车里的每一个人都舒舒服服,比什么都强。

 

毕竟,苦了这么多年的中国人,也该对自己好一点了。

 

为了让更多的用户早点享福,飞凡F7定了个远低于大众想象的“交个朋友价”:搭载77度电池包的车型,只要22.99万;搭载90度电池包的车型,最贵也不过30.19万。今年下半年,飞凡F7还会推出64度电池包的基础版车型,价格只要20.99万。若选择车电分离模式,14.59万就可以买到这台5米车长、3米轴距的中大型纯电轿车。



要知道,过去花15万预算买油车,只能在“马路三大妈”这种紧凑型车里挑挑拣拣,买之前还得做好几天心理建设,才能鼓足勇气走进4S店,如履薄冰地问销售“这车有没有优惠”。

 

好在,这样“提心吊胆开口,憋憋屈屈掏钱”的日子,总算到头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