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电影行业从业者

  • 三大特性看明白中国电影市场
    今年top20应该会提高,电影行业的项目开发也有大小年之分,前几年因为项目控盘能力难以跟上行业容量的增幅,因此一些核心创作人才被各种电影瓜分了。这两年,制作方面管理能力的积累使得接下来大体量的国产电影会增加,top20的集中度应该会随之提高
    laoga:其实项目管理是选题、编剧、导演、主演、制作、宣传、发行的总称,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管理都失败。即使整个管理没问题,还有要命的观众口味。每个都是决定性因素。随着几个巨头参股好莱坞制作公司,电影制作管理水平应该很快可以把最成熟的一套学会,整个制作没啥硬伤的大片比较多。大家有没有注意图01,其实这几年TOP20的影片占票房从2/3直落到40%左右,这就是大片多了,像冯小刚贺岁片前几年那种情况就越来越少了,票房集中度也就低了。总之,电影不是工业品,光靠严格的流程控制能生产出苹果但不一定能产出好看的电影。
  • 从《爸爸去哪儿》的春节热映,再看电影去哪儿?
    中国这种人口大国,电影注定会是一项大众艺术,而非精英艺术,因此必须走过北美那样的脱俗过程。教父之前,是几十年华纳狗血黑帮片;昆汀之前,是几十年暴血浆的B级片;星球大战之前,是几十年扮鬼扮外星人的拙劣恐怖片。。不要瞧不起他们,它们才是爷爷,好电影都是烂电影的孙子
    左岸1qq:#向作者提问# @王义之 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的导演还把观众当傻子一样,随便拍出一部烂片就敢海了宣传,他们自己拍完全片难道自己不看的吗?中国导演的这种行为无疑为一种自杀!
  • 传统媒体的垂死挣扎
    那个拉菲是假的。等到无人驾驶成熟了,消费者就不会听广播了
    微博评论:当年电视冲击广播时,谁都以为广播行将就木,可今天广播听众成为高端有车人士了,拉菲酒广告居然在广播里频频出现啊。活到最后的将成为奢侈品,不是人人在用,但大部分人在心里会向往着用
  • 复盘2013年的电影市场,表面繁荣背后的业内隐忧
    哈哈,好,半貌
    茶人易茗:原评论已删除
  • 《魁拔》拓荒
    补充一下,国内的辛迪加市场,其实很缺少制作精美的短剧集动画片,而且地面台目前的采购系统正在进行区域性的整合,比如东北联盟什么的,也在积极引入一些高品质的节目。。。这些都是5-10分钟动画短剧集的大好机会
    王义之:1.方向上是正确的,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主角的形象可以不断的复制,而不用考虑寿命问题,所以基于动画电影发展衍生产业,要比真人电影拥有先天的优势。迪斯尼在艾斯纳手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卡森伯格改良了动画电影的影像叙事方法,吸引了成人观众,而艾斯纳则改善了迪斯尼原本几乎缺失的营销系统,发挥出了动画电影本身的优势。。。。我相信在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的发展中,动画电影肯定会走在其他电影之前的,这是因为动画电影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2.直接做大电影是很累的,因为电影的时间成本、支出成本都要比电视高很多,所以在引入一个新的商业形象时,直接从电影渠道切入,确实让青青树发展的很困难。但是国内电视台动画片的购片,受政策影响很大,而且红线波动,所以大家都比较小心,魁拔这样的故事,很难做动画连续剧方面的开发并不是青青树不想做,实际上是成人动画现在暂时还走不了电视这个平台。个人觉得不如以魁拔的世界为基础,做一个幻想王国的资料片剧集,低价卖给电视台,也就是说,其中不呈现暴力,不呈现妖邪,更多的是一个和谐的风景宣传片,但又在其中夹杂一些趣味性的东西,5-10分钟一集,具体的可以模仿《故宫》纪录片还有《天天向上》中的《中华礼仪之美》。 3.青青树和其他一些拥有梦想的公司,都很值得业内尊敬,因为在一片荒漠上的前行,确实是需要勇气和理想支撑的。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希望青青树这样的公司能够认真的总结前两部魁拔的经验,比如魁拔2相对魁拔1,增加的观众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为什么愿意去影院,他们去的影院是商业区比较多,还是处于校园区的比较多,性别,年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信息的获知渠道是怎样的,如果能够在这些数据方面拥有一定的积累,那么前两部的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否则,始终摸着石头过河,迟早会支撑不下去。
  •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读《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
    2010年数字,仅指北美上市公司
    sc2:沃尔玛员工200多万吧 怎么能排国家人数的23位
  •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读《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
    年营业收入
    sc2:沃尔玛员工200多万吧 怎么能排国家人数的23位
  • 独狼已成群!互联网电视的现状与未来
    回复@dvdv :从趋势上来说是这样,电视只是显示终端的形式之一,在可以预见的十五年时间里,具备8K画质的平面显示应该就会遍布家庭里的所有角落。//@dvdv:赞。。。这篇而已单独成文了都。。
    不过我觉得互联网电视也是个过渡产业。电视的未来就应该退化成一个平面,只负责响应手机发来的指令。冰箱门、微波炉门、镜子、桌面都可以承担电视的职能。如果手机上装一个投影灯泡,那么对这些平面的响应的要求都没有了,只要够平够纯色就行了
    王义之:传统彩电企业确实需要有人来敲打一下,未来的电视,软件的占比越来越大,传统企业反应太慢,靠他们,用户要等很久才可以让客厅大屏完成智能化升级。不过电视的竞争和手机不一样,电视的竞争首先在于供应链管理的能力,这方面值得小米和其他公司警惕。 十余年之前,2001年,彩电行业出现第一次全行业亏损,没有一家彩电企业赚钱。因为上游大屏幕显像管那一年大规模降价,引发了一场价格战,这场价格战将行业的利润空间迅速拉低至30%(出厂价格是零售价格的7成,品牌销售公司平均12%,渠道环节18%)。这是后来国产品牌能将进口品牌阻挡在三线城市之外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年一批彩电品牌从此没落的最后推手。熊猫、西湖、上广电、福日这些品牌从此止步于区域市场,乐华第二年被TCL收购。十大迅速变五大,只剩康佳、TCL、创维、海信、长虹(厦华后来靠LCD出口又挣扎过一轮)。 那么为什么那一年显像管会大规模降价?是因为欧美市场的大屏幕显像管电视那个阶段已经普及,开始步入平板时代,PDP和LCD的成本下降的非常迅速。显像管生产商的产能需要完全释放,来应对即将来临的平板时代对生产设备升级的资金需求。中国当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成为释放产能最好的平台。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因为电视与手机不同,一直以来屏幕模组基本都要占去成本的50%(加电源模组),单一部件成本占比过高。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被日本和韩国掌控,核心部件几乎全部在日韩本土生产,属于国家战略范畴。欧美在投影技术方面相对较强,但民用市场这块拼不过日韩,所以每一次上游的小动作,都会给下游的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供应链管理必须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切入彩电市场首先要考虑的,在这方面不是找一个贴牌厂就可以长线解决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国内电视市场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被显示器和PC生产厂拿下? 几乎所有的国内显示器和PC工厂都想过染指电视,特别是在LCD时代,液晶屏的供应商就那么几家,LG 三星差不多等于全部。包括显示器行业的台湾工厂冠捷、唯冠、优派,甚至戴尔、摩托罗拉都在PC和手机的全球普及过程中,出过电视。 他们都不成功的原因,除了产品技术上有很大不同外(电视为动态图像为主,手机与PC是静态),品牌认知上不一样之外(显示器推广重心面向渠道),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电视这个市场太红海了。 电视很早就完成了全球的采供销体系分布,中国生产全球70%的电视,日韩占有全球70%的市场和利润,但利润的大部分用在研发和设备上,比如接下来即将量产的大屏幕OLED(可弯曲屏幕),十年前技术就成熟了。 2004年之后,家电连锁在中国更是进一步拉低了行业的利润空间,目前应该只剩下20%,所以电视行业的竞争早就过渡到资金周转的效率。也就是说电视企业个个是玩资本高手、要政策高手、管渠道高手… 作为客厅信息娱乐的主要消费模式,这么多年下来,电视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个人觉得互联网企业如果介入这个市场,如果想在做成一个好电视之前不会拖垮自己,有一些注意事项,有效期三年: 1.坚持单一尺寸,无边框设计,将单一型号量产做到极致 2.坚持大屏幕,客厅定位,做家庭中央娱乐系统 3.坚持只做核心城市,采用电商配送体系,培养自己的上门服务队伍 4.坚持自己是一家软件企业,将研发能力集中在互联网应用的操控体验上,个人建议从家庭游戏入手 5.坚持一到两年时间培养一部分高端用户,小米之前的用户群和大屏幕电视的用户群几乎是两个人群,大部分小米手机用户连房子都没有,盲目出发自讨苦吃 6.硬件技术上拥有一个方面的极致性突破(一年内无法被模仿),可以和一些日本或台湾的工业设计公司做深度合作。至于控制电路上那些什么清晰度,色彩饱和度的玩意就别自我催眠了 7.坚持高端定位,在中国一线城市,摆在客厅(近几年厨房有这个趋势)的东西,做高端比作中低端长命,因为电视代表着这个家庭的消费能力 8.和京东战略合作
  • 我们为什么需要国产大制作电影?
    我一直觉得国内市场总在被误读,比如古装大片卖不动,但画皮II和西游都是古装,只能说古装动作大片观众没什么新鲜感了,你要加入其他的类型元素才行。还有让你感觉的今年大片票房惨淡,其实,上半年大制作电影都集中在年初,票房并未惨淡,《一代宗师》和《十二生肖》都不差,《西游》更不用说。《忠烈杨家将》这种只能算中等投资,媒体上的报道过亿是为了博眼球,据我所知约在6000万,而且它的问题也不在于它的投资大,是这个项目本身的操作和定位出问题。今年暑期档几乎没有国产大制作电影,《大明猩》算一部,但这部片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国产电影,勉强算是合拍片,它的回收方式决定了国内的宣发预算很有限。最近的一部大制作,应该要等到狄仁杰了。

    我说的大制作是实打实投资过亿,现在制作方给媒体的通稿,水分太大,所以其实很多电影都没有过这个线。而且近几年人工成本、技术成本、宣发成本在不断提高,这个数字也会不断上浮。

    大制作电影不是单纯要考虑怎么拍,而是以电影内容为核心的商业运作,以品牌管理的方式来操作。从策划、调研、筹备、制作、宣发、衍生品等等,形成以某个虚拟形象为核心的内容开发体系,电影只是它的前端工作,网络游戏、实物游戏、电视剧、主题综艺节目、形象授权…等等所有一个虚拟形象能够延展开的方式,都必须从一开始就考虑并且同步推进。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新品牌上市。

    制作、发行、院线目前的错位是因为院线最靠近观众,影厅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选择也最直接的代表了观众的喜好。发行环节,在国内相对制作方,它承担的风险比较低(国外发行方是承担风险的主要环节),目前制作公司大规模涌入,让发行方的谈判能力增强,很多项目发行方是稳赚不赔的,比如前段时间《光辉岁月》闹出的争议。制作环节,在国内目前是离市场最远的,很多项目是拍脑袋,一些项目是另有目的,所以与市场脱节的比较多。

    一萌™:#向作者提问# @王义之 事实是,国内至少在今年,大片票房惨淡,所以能否简要谈谈国内大片该如何制作拍摄才能重新赢得市场?另外如何看待制作、发行与院线三个环节人员趣味不同、受潮流驱动、KPI压力造成的选片错位?
  • 杜琪峰电影不够大卖,是犯了电影工业的什么忌?
    写这篇文章时,朋友就提醒我,太长了,没几个人会耐心看到最后一章最重要的部分,去理解你的意思。我回复他说,写给自己看,也写给有缘的人。。。

    从你对杜琪峰的分析来看,你的阅片量是可观的,但可能你没有看全看完我的文章,包括误会了我对杜琪峰怎样更“酷”的定义。虎嗅给改的这个标题确实也误导了一些人。。

    中国观众是被好莱坞电影养大的,你所知道的《小兵张嘎》、《董存瑞》这些等等他们的叙事方式都是来自于早期的好莱坞电影。。所以80年代,好莱坞电影开始返回中国时,大家接受的很快,90年代,分账片开始时,大家蜂拥进影院。。

    观众对类型的记忆来自于他看过的所有电影。。对一部电影的判断也是基于所有类型电影的基础。。我在文中有提到周星驰和王家卫的类型定义。。你可以留意一下。。
    杨X城:楼主说了很多,很有想法,但我觉得完全没有回答题目里提出的问题。楼主的分析里一对核心的概念是类型与反类型,并指出杜琪峰的反类型创新是他不够大卖的原因。这样的观点过于学院了,要知道,中国的电影观众大部分并没有类型电影文化的熏陶,而且如果站在当代文化的高度上去观察,类型电影这一概念的有效性也不是那么牢靠了,就是一切都变得更混合,更复杂了。在中国近几年大卖的国产电影里,类型片也很少,类型对中国的普通观众而言,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具体到杜琪峰的电影为什么不够大卖的问题,首先当然不是杜琪峰拍不好商业电影,他的智商和技术完全够用。所以我觉得答案都很具体。 1、演员班底对票房影响最大。杜琪峰依然太依赖港台演员,但港台演员票房号召力已经不行了。虽然他有意增加了大陆演员,但也都是高圆圆郭涛这样二三线的。 2、杜琪峰是一个内地市场的新丁,又是一个老导演。内地电影市场现在就是这样,观众主体是90后,对他们来说,杜琪峰显得太老派,知名度也欠缺,没有更普遍的观众基础。 3、杜琪峰的影片不是不够酷,而是太酷。亲切性不足。尤为致命的是,杜琪峰的电影靠导演技巧取胜,一个有追求的好导演必须这样,但对情感性重视不足直接影响影片的亲切行,影响票房。也就是说,普通观众关心的不是导演技巧,而是故事,特别是故事里的情感含量。观众需要煽,需要抚,但杜琪峰不是很愿意在这方面花精力。他是和“电影”这个东西做游戏,而不是和观众。 4、杜琪峰的《毒战》《盲探》的定位都太男性化了,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来。《盲探》里的爱情戏的作用如果能放大的话,票房会好很多。 5、杜琪峰的电影,是给爱电影的人看的,而不是把电影当消遣,当消费,当时尚话题和谈资的人看的。 杜琪峰是一个好导演,有拍卖座商业片的能力,但因为上述原因,他不够大卖,但这也没什么,未来想必杜琪峰会更自我,影迷们也因此更有福了。作为导演,他的路才是对的,而不是随市场而顾盼。未来他依然有可能拍出更卖座的电影,但肯定不是很“银河映像”的那种,而是类似于《单身男女》《瘦身男女》那样的爱情片,并且要再少一点港味。
  • 杜琪峰电影不够大卖,是犯了电影工业的什么忌?
    回复@首明 :理解意思了。。。我将发行部分理解为渠道管理。。这是另外一个方面,关系到一些执行性的工作。。//@首明:我们理解上有出入,制片人和独立制片人还是有区别的,另外,看来王sir对电影营销更为重视,但是我要说的是资源控制,《赛德克巴莱》和《那些年》为什么在大陆票房上上不去,不是题材也不是营销,而是发行控制,为什么光线的片子总是能大卖,发行的时机和资源的把控才是主导,《盲探》冬天看和夏天看能一样吗?//@王义之:

    1.独立制片人中心制一直都有,而且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开始就是独立制片人中心制。现在在大的好莱坞制片公司,发行的很多电影都不是自己制作的,他们只是参与投资和发行,而制作则是由一些小的独立制作公司完成的。另外,为了更好的掌握市场上的创新人才,大的制片公司旗下都有一些做独立制作的子公司,大公司以投资来控制,不具体参与事项操作。

    2.这点无法验证,我就不争论了,以我的判断,《盖茨比》如果在宣传上能够略微做到二、三线城市,就会是一个可能媲美《泰坦尼克号》的成绩,可惜了,这部电影
    嘻哈自来也:记得上次在《富春》中与王sir谈了中国电影票房的趋势和原因,也顺便说了几句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中心制,还差一个题材没有探讨,今天在此补上,也是我对此文的回应: 1、杜sir现在已经是个旗帜性人物,大可不必追求大陆电影市场的呼风唤雨,我实在想不出来一个三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三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的导演,居然还不是旗帜!我不知道其他旗帜怎么想,反正至少现在除了杜sir和上个时代的李行,没有任何一面旗帜能够三获金马奖最佳导演!就算高傲如高群书,也不过拿了一个,还是一票险胜! 2、说起反类型电影,我必须要说下世界电影的这两大阵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类型电影阵营,和以欧洲尤其是法国为代表的反类型电影阵营。类型电影题材比较集中,基本上就是西部片,代表作有《不可饶恕》、《与狼共舞》、《老无所依》等;恐怖片,代表作无疑是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系列、《电锯惊魂》系列、《死神来了》系列等;警匪片,这个最多,基本上只要是警察是主角并且逞英雄那就是此类,比如《虎胆龙威》、《尖峰时刻》等;犯罪片,其实还是警匪片,只不过犯罪片主角是匪徒,比如《非常嫌疑犯》、《猫鼠游戏》等;灾难片,地球有可能要重新洗牌的都是,比如《独立日》、《2012》等;科幻片,科学引发灾难、英雄挺身逆转,如《终结者》、《异形》、《星战》等;谍战片,如《谍影重重》、《碟中谍》等;公路片,旅途上的故事,如《午夜狂奔》、《宿醉》等、生活情感片,如《云端漫步》、《两小无猜》等......综上,类型片特征就是情节公式化、人物定型化、场景固定化。而反类型电影,基本上就是反对以上三点,追求关注人或故事的本身,比如70岁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拍的法语电影《爱》、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等,法国一直是反类型电影的滋生地,没办法这就是文化传统,法国重视精神文明,鼓励艺术人士创造精神财富,甚至政府要帮助电影人亏钱做电影,比如耗时四年、投资1.6亿法郎、史上最昂贵的爱情文艺片《新桥恋人》,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的,上到总统下到平民对艺术有着骨子里的尊敬,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个杀手不太冷》、《天使爱美丽》、《你丫闭嘴》、《放牛班的春天》、《无法触碰》这样的叫好又叫座的反类型片。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杜琪峰是一个反类型的类型片导演,纵然他的作品题材较多,但是就警匪片而言,杜氏风格早就确立,所以老杜反的只是自己,而他的《盲探》绝不是什么反类型片,而是部分创新的杜氏风格片! 3、这点我会毫不客气地对王sir进行批评,本文从标题上就是错误的命题! 如果杜氏电影犯了电影工业的大忌而票房不够大卖的话,那杜氏就不必拍电影了,他从出道时就开始犯忌了!固然走入院线的电影必须要注意市场效益,但票房绝不是杜氏电影或者真正的电影人的目的,如果要是追求反类型的话,票房基本可忽略不计,就算是以票房为目的,杜氏和银河映像有其自身的权衡取舍和博弈,出品一部电影是经过多方面的考量的,在这点上杜氏做到了自身的颠覆和成功,犯忌无从谈起! 4、如果《那些年》和《小时代》同时在大路上映,在票房上,《那些年》也干不过《小时代》,这跟电影本身无关,在某些程度上与营销也无关,至于原因,还用我说吗?
  • 杜琪峰电影不够大卖,是犯了电影工业的什么忌?
    在好莱坞,杜琪峰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因为他们做的是同样的是,电影的结构性创新。。在电影历史中,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大卖,只要看你是不是按照规则做事,《致青春》的口碑不是凭空来的,具体可以见我对此片的详细分析。。谢谢探讨
    三朵神:想说两点: 1、《致青春》《小时代》这类的影片,个人同意作者的观点,以《致青春》为代表的此类影片,顺应了一个时代阶段的潮流,观影人群的年龄层次是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之一,但我要举个例子,假如我已经过了这个年龄,我是不会去成为这类影片的忠实观众,也许到我60岁时,我不会去关注这一类的影片。而杜琪峰电影的故事性非常强,这不是仅仅依靠年龄层次、依靠时间阶段来获得成绩的电影,从15岁到60岁,只要喜欢他的强大故事性这种类型或者说是特征,都是他的忠实观众。 2、以我个人为例,不代表其他人的想法,当我准备去电影院的时候首先是因为某部片子,而不是因为单纯为了“看电影”,这是前提。其次,会有两种片子可以让我成行,第一,流行的,口碑好的,赶个潮流,比如《致青春》;第二种,音响震撼、场面宏大的,比如《速度与激情6》,因为这样的电影效果在电脑上无法感受得到。 这两种并不包括杜琪峰的故事性影片,虽然我毫不讳言喜欢杜琪峰的故事性,但我可能不会每部都去影院为其贡献票房,因为我都是在电脑上看的,不管是潮流还是口碑,抑或是电影效果,在电脑上看我都没有什么损失,就我个人而言,说明杜琪峰的电影不太符合高票房电影的两种特征。PS:俺真的很喜欢杜琪峰的电影。。。
  • 杜琪峰电影不够大卖,是犯了电影工业的什么忌?
    你应该是扫了一下所有的小标题,跳空着看,然后评论的,因为文中载入太多思考,所以可能有点生涩,如果有时间的话,恳请稍微仔细看看,可能会发现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也并不要求杜Sir改变。
    twinsyy:作者的逻辑前提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要通过票房的认可承认它的优秀;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营销占据制高点。 如果是这样的逻辑,有大把的例子可以推翻这种假设。 有的电影就是普罗大众都爱;有的电影风评差之极,依然卖座;有的电影很优秀,可是票房滑铁卢。 电影是艺术的一种,各有各的观影人群,而且受时代背景、观影人群欣赏水平限制。 如果需要上升到电影工业化流程中各细致的环节,一环环剖析,那么灵气也大打折扣。 看下来,我不明白作者究竟是要银河映像改变路线,还是要杜sir改变自己?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弥补哪个环节,按照工业化的方式来做。 但是如果为了票房而改变,这是最令人失望的。
  • 天雷滚滚的《富春山居图》2.9亿票房,揭示什么?
    虽然它们做错了,但是他们并非不重视内容,这些导演其实比以前的导演认真,而且不仅在制作上认真,宣发上也非常认真。。。正是因为他们在宣发上很认真,所以最后的高票房,让那些之前忽视宣发,或者不理解宣发的导演恐慌了。。。
    公主の琉璃:作为一个如今看电影的时间比吃饭的时间还多的人,我更关注以后国产电影行业的整体走向.其实说句现今有点马后炮的话,富春和现在小时代的大热,并不奇怪.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在各大评论网站评分都很低的电影,以后也肯定会有,甚至也会大热,大卖.对现今国产电影行业,说点个人看法. 1,政策作用的表象弱化,但其对市场控制力和左右能力却更加牢固,同一时期其实观众的选择其实还是很少。曾几何时都说政策层面对国产电影创作带来很深的debuff,现在每个月都几乎有破亿的国产片,加上每次公布票房都是东风压倒西风,于是现在对这方面的反思和呼吁已经渐弱(简单来说,就是商业的“成功”可以掩盖内伤的论断)。虽然对尺度问题个人和艺术完全不沾边于是也不好说什么,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排片来看,拿本文作者的对比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同一时期大家进电影院,不是看致青春就只能钢铁侠,不是星际迷航,就只能富春山居,不是不二,就只能超人。西风虽然是大片大制作,但是口味也只有一个,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妹子)对这类题材不会太感冒,东风虽然口碑会差点,但文化相近,就好比电视剧,虽然差点,但也能看。所以大家就会发现,某一段时期,电影院总有两部片排挡很多,一部国产大片(至少宣传上是),一部西方大片(说不定还是晚人家N个星期上的),其他电影不是过了几年的批片(比如某2011年出的结果2013年年中才上某国外动作片),就是小成本题材怪异基本陪跑的国产片。但看看我们经常拿来对比的“好莱坞工业”,拿最近的票房来说,第一位《怪物大学》是皮克斯老少咸宜的动画片,第二僵尸世界大战是明星效应略浓的僵尸片,第三位超人,第六速度激情传统上的大片,第九第十是老面孔已经在我们这里快不见或者已经不见的星际迷航和钢铁侠。甚至还有挨踢实习生、大清洗这种喜剧片,大清洗这种题材略奇葩的片,同一时间大家的选择很多,虽然每一部片互相竞争会让一些片损失,但无形中繁荣了整个市场。 2、市场扩大,但并不是偶然,也并不是某些电影的激发或者营销方式产生的质变,而是整个宏观经济所带来了必然作用。电影这东西,是现代社会的必然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作为一个普遍的娱乐项目肯定会发展。这几年城镇化发展很快加上所谓文化大发展等扶持,不少地方已经将电影院作为一种配套设施加以引进,国内荧幕数量暴增,虽然场均观众数量下降,但是整个市场还是会变大,这就是人口多的好处。 3、宣传营销进入微博时代,宣传更深更广但目的还是注重眼球而不是累计口碑信誉。国内行业依旧普遍重眼球经济和洗脑经济的营销策略。审美或者审丑都是个伪命题,只要够关注就等于营销成功,近点的例子或许是某部电影,远一点的例子是脑白金那个被多少人诟病谩骂但又无法忘记的广告,所以这不单是电影的问题,我们甚至也可以在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电视广告、明星炒作之类身上见到影子。不敢说这种风气是否会产生debuff,但一旦加几个大明星或者炒作电影烂片就能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加上我们商业文化里历来看中短期效应,热钱比谁都多,那么就自然而然会有各类效仿,跟进。对一些想专心注重内容但商业前景不太明朗的电影或者年轻人才会有负面激励效应。 4、整体行业战略上,还是赚钱为主,为了赚钱而赚钱。这一点接上一条结尾,我们目前的商业文化依旧以商业成败论英雄。这当然会牵扯一堆很长很无聊的原因,比如从初等教育一开始标准都是单一化,导致我们的思维和价值观都很容易偏向单一化之类的,但不可否认在艺术这类上这种价值观就完全行不通,因为艺术的繁荣时期,总是以多元化、百花齐放而最为灿烂的。电影亦是如此。好莱坞工业虽然发达,但也有各类独立电影的发展,也贡献不少的明星。欧洲电影工业虽然被掩盖,但看看戛纳柏林电影节上的评选标准等也能看得出题材的多样化。我们其实并不是不会做题材(毕竟13亿人的想象力其实还是可以期许的),但如果大家都以金钱而论,对整个行业发展不利。 5、还是接第三点,表面宣传过度掩盖其他缺失。如果选几个大明星就能营造现象级票房,那么导演,制片人什么的卡司反而不受人关注,这不利于整体的培养。虽然你可以说这是野蛮人带来的鲶鱼效应,但个人更认为由于我们整体电影工业培养人才的质量并不高,这样的破坏式“竞争”更容易让市场关注表面,而忽视整一代体系的培养。 作为一个经常跑电影院的人,其实还是欣喜至少上半年国产电影还是进步的,至少很多所谓国产电影在讲故事方面,已经少了以前的雷和没逻辑,比如《北西》话题,让我周围一些对国产呲之以鼻的人都开始饶有兴趣的讨论。虽然大家还是整体上对国产电影评价不高。所以我更不希望最近烂片横行但票房大卖会成为一种趋势让很多厂商加以模仿,所谓“美国一百来年的电影史,就是一部奇葩烂片史,欧洲的一百来年,则是一本怪咖传奇录“我更是不敢苟同,从事实上说,人家有好片也有烂片,但能让历史记住的,往往多是好片,为什么不能说是”好片成长史“?从逻辑上更不通,为什么人家百年的烂片,我们这里的历史就难道走别人的路??做百年的烂片? 还是那句话,好莱坞或反好莱坞,都是内心的”美国“作祟,日本韩国的大部分片在欧美也不能上主流,但人家就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市场,反而得到全世界的认同。我们干嘛不先培养起自己的市场,培养自己的风格?少点表面漂浮不定没根没底的东西。西方电影体系的成熟,不是因为这个工业的成功,而是因为能培养这个工业的社会的成功。 废话太多,各种偏题了。
  • 天雷滚滚的《富春山居图》2.9亿票房,揭示什么?
    非常好的见解,感谢探讨。电影是一个项目制色彩非常浓厚的行业,它必然是会由大量的试错推动着整体的进步,我们会记得好片,忘记那些烂片,但从历史规律的角度来说,金字塔底端的规模远远大于顶端。重要的不是拍了多少的烂片,而是这些烂片会对好片产生什么样的启发,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纠缠于电影的质量,忽视了质量低下的电影为何能有好票房。
    公主の琉璃:作为一个如今看电影的时间比吃饭的时间还多的人,我更关注以后国产电影行业的整体走向.其实说句现今有点马后炮的话,富春和现在小时代的大热,并不奇怪.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在各大评论网站评分都很低的电影,以后也肯定会有,甚至也会大热,大卖.对现今国产电影行业,说点个人看法. 1,政策作用的表象弱化,但其对市场控制力和左右能力却更加牢固,同一时期其实观众的选择其实还是很少。曾几何时都说政策层面对国产电影创作带来很深的debuff,现在每个月都几乎有破亿的国产片,加上每次公布票房都是东风压倒西风,于是现在对这方面的反思和呼吁已经渐弱(简单来说,就是商业的“成功”可以掩盖内伤的论断)。虽然对尺度问题个人和艺术完全不沾边于是也不好说什么,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排片来看,拿本文作者的对比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同一时期大家进电影院,不是看致青春就只能钢铁侠,不是星际迷航,就只能富春山居,不是不二,就只能超人。西风虽然是大片大制作,但是口味也只有一个,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妹子)对这类题材不会太感冒,东风虽然口碑会差点,但文化相近,就好比电视剧,虽然差点,但也能看。所以大家就会发现,某一段时期,电影院总有两部片排挡很多,一部国产大片(至少宣传上是),一部西方大片(说不定还是晚人家N个星期上的),其他电影不是过了几年的批片(比如某2011年出的结果2013年年中才上某国外动作片),就是小成本题材怪异基本陪跑的国产片。但看看我们经常拿来对比的“好莱坞工业”,拿最近的票房来说,第一位《怪物大学》是皮克斯老少咸宜的动画片,第二僵尸世界大战是明星效应略浓的僵尸片,第三位超人,第六速度激情传统上的大片,第九第十是老面孔已经在我们这里快不见或者已经不见的星际迷航和钢铁侠。甚至还有挨踢实习生、大清洗这种喜剧片,大清洗这种题材略奇葩的片,同一时间大家的选择很多,虽然每一部片互相竞争会让一些片损失,但无形中繁荣了整个市场。 2、市场扩大,但并不是偶然,也并不是某些电影的激发或者营销方式产生的质变,而是整个宏观经济所带来了必然作用。电影这东西,是现代社会的必然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作为一个普遍的娱乐项目肯定会发展。这几年城镇化发展很快加上所谓文化大发展等扶持,不少地方已经将电影院作为一种配套设施加以引进,国内荧幕数量暴增,虽然场均观众数量下降,但是整个市场还是会变大,这就是人口多的好处。 3、宣传营销进入微博时代,宣传更深更广但目的还是注重眼球而不是累计口碑信誉。国内行业依旧普遍重眼球经济和洗脑经济的营销策略。审美或者审丑都是个伪命题,只要够关注就等于营销成功,近点的例子或许是某部电影,远一点的例子是脑白金那个被多少人诟病谩骂但又无法忘记的广告,所以这不单是电影的问题,我们甚至也可以在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电视广告、明星炒作之类身上见到影子。不敢说这种风气是否会产生debuff,但一旦加几个大明星或者炒作电影烂片就能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加上我们商业文化里历来看中短期效应,热钱比谁都多,那么就自然而然会有各类效仿,跟进。对一些想专心注重内容但商业前景不太明朗的电影或者年轻人才会有负面激励效应。 4、整体行业战略上,还是赚钱为主,为了赚钱而赚钱。这一点接上一条结尾,我们目前的商业文化依旧以商业成败论英雄。这当然会牵扯一堆很长很无聊的原因,比如从初等教育一开始标准都是单一化,导致我们的思维和价值观都很容易偏向单一化之类的,但不可否认在艺术这类上这种价值观就完全行不通,因为艺术的繁荣时期,总是以多元化、百花齐放而最为灿烂的。电影亦是如此。好莱坞工业虽然发达,但也有各类独立电影的发展,也贡献不少的明星。欧洲电影工业虽然被掩盖,但看看戛纳柏林电影节上的评选标准等也能看得出题材的多样化。我们其实并不是不会做题材(毕竟13亿人的想象力其实还是可以期许的),但如果大家都以金钱而论,对整个行业发展不利。 5、还是接第三点,表面宣传过度掩盖其他缺失。如果选几个大明星就能营造现象级票房,那么导演,制片人什么的卡司反而不受人关注,这不利于整体的培养。虽然你可以说这是野蛮人带来的鲶鱼效应,但个人更认为由于我们整体电影工业培养人才的质量并不高,这样的破坏式“竞争”更容易让市场关注表面,而忽视整一代体系的培养。 作为一个经常跑电影院的人,其实还是欣喜至少上半年国产电影还是进步的,至少很多所谓国产电影在讲故事方面,已经少了以前的雷和没逻辑,比如《北西》话题,让我周围一些对国产呲之以鼻的人都开始饶有兴趣的讨论。虽然大家还是整体上对国产电影评价不高。所以我更不希望最近烂片横行但票房大卖会成为一种趋势让很多厂商加以模仿,所谓“美国一百来年的电影史,就是一部奇葩烂片史,欧洲的一百来年,则是一本怪咖传奇录“我更是不敢苟同,从事实上说,人家有好片也有烂片,但能让历史记住的,往往多是好片,为什么不能说是”好片成长史“?从逻辑上更不通,为什么人家百年的烂片,我们这里的历史就难道走别人的路??做百年的烂片? 还是那句话,好莱坞或反好莱坞,都是内心的”美国“作祟,日本韩国的大部分片在欧美也不能上主流,但人家就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市场,反而得到全世界的认同。我们干嘛不先培养起自己的市场,培养自己的风格?少点表面漂浮不定没根没底的东西。西方电影体系的成熟,不是因为这个工业的成功,而是因为能培养这个工业的社会的成功。 废话太多,各种偏题了。
  • 天雷滚滚的《富春山居图》2.9亿票房,揭示什么?
    是的,电影市场随着渠道的建设,最终必将形成与其他行业相似的格局
    JustinD:中国的三级阶梯市场: 第一级:直辖市和省会城市,34个; 第二级:地级市,333个; 第三级:县,2862个;乡镇,41636个。 我们看到,耐克在第一级市场是品牌,但到了第三级,特步就是品牌。苹果在第一级市场是品牌,但到了第三级,oppo就是品牌。google在第一市场是品牌,但到了第三级,360综合搜索就是品牌。 同样的,第一级市场的年轻人觉得《盗梦空间》好,第二级第三级市场的年轻人觉得《富春山居图》GOOD。
  • 天雷滚滚的《富春山居图》2.9亿票房,揭示什么?
    很有见解,关于整个2013年票房增长的原因,可以参见我在虎嗅的前期文章,欢迎继续探讨
    嘻哈自来也:王sir的解析从表面上来看有一定道理,在情怀上也给中国电影很大的包容度,当然,中国电影与中国足球一样,观众和粉丝的不满情绪其实力量微乎其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王sir的部分观点我还是有些想反驳: 1. 电影或者说艺术界跟其他商业企业界不同,因为一部电影、一部小说、一首歌、一幅画等等一部经典作品而崛起是有可能性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一个人的带动,没办法这就是艺术,一个靠天赋天才和艺术修养撑起的行业,我们不能完全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解释一切,就像方舟子质疑韩寒,表面上论据很科学,实际上一个理科生去质疑文科生,路子就是错的 2. 我对《富春山居图》从制作到宣发做了一个大体的估量,当然不一定科学,但是我还是坚信这样一部群星云集、国外特效集成、营销和发行铺天盖地的“大片”,如果票房达不到一亿美元,基本上就是失败了,如果票房不过4亿人民币基本上就是赔钱了,所以不要轻易以为2.9亿票房对于《富春山居图》就是成功的,就断定它是负面营销的经典案例。 3. 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喜人的成绩,如果归功于科学地营销和宣发,那恐怕有些盲人摸象了,关注这个领域的人稍微细心就会发现,2012年是个培养年,年初微电影概念大热,几乎各大视频网站都在不停地炒作这个概念,而大电影更是惊喜不断,11年年底,刚刚欣赏完法国神作《无法触碰》,台湾重磅级文艺小清新《那些年》和史诗级大片《赛德克巴莱》就汹涌而至,彩蛋并没有就此停止,诺兰的《黑暗骑士崛起》、漫威的《复仇者联盟》、经典之作《异形》的前传《普罗米修斯》,更为喜人的是,内地片也品质呈现上乘趋势,张元的《飞越老人院》、管虎的《杀生》、宁浩的《黄金大劫案》、杨树鹏的《匹夫》几乎同时来到了观众面前,惊喜并没有止于此,汤唯的《晚秋》、伊朗的《一次别离》、阿弗莱克的《逃离德黑兰》也接连进入了中国影院,中国观众在12年逐渐在电影里找到了精神享受,开始对影院产生期待,然而巨大期待能量在年底却找不到适用的释放口,冯氏幽默又恰好没有在12年底奉献,其他大片都过于沉重,所以一个叫做“报复性观影”的概念诞生了,一部叫做《泰囧》的电影捡了一个大漏,那么多精彩的电影原来都给它做了铺垫!2013年的电影票房可以说都是在捡上一年的漏,如果连续对不起受众期待的话,结果是有可能倒回去的 4. 当然光有12年催发的观影能量还不能完全解释13年票房的突涨,口红效应在这里起到了一种奇妙的化学作用,经过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上届领导人快要结束任期的时候突飞猛进,房价一再飙红,全国人民一方面工作和收入大涨,一方面经济压力也高升,这样动力和压力结合的形势下,人们无暇享受,而是积极投入到社会生产中,但进入12年下半年,经济呈现衰退趋势,整体上,人们在情绪上不再那么忙碌了,在松缓的经济趋势下,人们更愿意陪家人,走入各种生活场所,影院开始升温,这场口红效应还将延续,只是不知道未来还有几部中国电影能够吃到这张大饼。 5. 自从《英雄》之后,中国式大片基本上呈现了“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烂片”的怪圈,《无极》、《十面埋伏》、《夜宴》、《战国》…….无一幸免,这不能把问题归结在经验和制作上,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无极》这样的片子在特效制作上是挑不出毛病的,最根本的症结在于缺乏人性关怀和人文情怀的好故事!美国确实诞生过大量的烂片,但烂片没有成为主流,尼古拉斯凯奇有些电影我们觉得还过得去,但是在美国都是烂片,不是吗?
  • 大话科技No.3:一个流氓眼中的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开始于凯文•凯利,当然,在他之前也有相关概念,但他比较具象,在他的《失控》一书中,提到了加密技术将是物联网的门。
    疯狂de精神病:说几个需要考虑的地方: 物联网隐私何在? 隐私是一直说,但是一直没实现的互联网目标。从陈老师的艳照门到现在的棱镜门,亲,你还有多少个不被暴漏的内裤? 深夜无事上草榴的朋友估计很喜欢第一张图的男士奉献的图片,哪一张张偷拍和自拍,满足的是无法发泄的肉体需求。但对于被动拍摄的人呢? 夏天热了,穿个短裤被拍,穿个短裙被拍,下面护住了,上面还被拍。亲,解放了吧,就跟《逃学威龙Ⅲ之龙过鸡年》中那个女士一样,躲到哪里,哪里都能看到色狼,干脆直接上吧。 这还有什么隐私可言?棱镜门成了互联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泄漏事件,这还没结束,物联网来了!如同文中所描述:苍老师上个洗手间,都会被人所熟知。 如果你脱光了衣服,站在瓶子里被人看,众人指指点点,你是想活着还是想死去? 虽然当我们踏上了互联网这条路的时候,我们已经脱光了衣服,让人认了。但我们还有尊严! 期望物联网能够让我们得到实惠的同时,也让我们能够保留心中最卑微的隐私。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 玩微信的,不一定都是通讯,也可能为了约炮,不一定为了营销,也可能是为了追赶潮流。物联网也是。不一样的人,就会有不一样的物联网。 “追求技术的先进无可厚非,但是先进的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非常重要。例如开篇说起的碟中谍的眨眼相机,可以用来记电子电路课堂笔记,也可以用于放学路上尾随萝莉妹纸。”
  • 郭敬明与《小时代》:影视圈门口的小“野蛮人”
    我是从销售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战略的角度说,就是反着的了。。呵呵
    王子乔:“文化商品首先它是商品,其次才是文化。” 我还真不认同,首先得有文化,才能把文化转化成可变现的文化商品,而不是反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