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12-03 11:43

融合通信至今毫无进展,中移动在等什么?

今年上半年,中移动发布了《融合通信白皮书》,决定升级传统语音、短信和联系人功能,在基础通讯功能层面实现类似微信的用户体验。年中,中移动CEO曾表示:“不管别人怎么样,融合通信我们年底就商用,现在正在推动实验室测试,外场测试”。但现在已经是年底,微信电话本和易信都在OTT业务上不断挑战运营商底线,而融合通信的商用进程依然看不到任何实质性进展。恐怕大家又要期待来年(甚至更久)才能体验到融合通信服务。


为什么多年以前就提出的融合通信一直无法实现呢?这其中有一些技术上的原因,但技术障碍的解决只是时间问题,最麻烦的还是业务上的障碍。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实现融合通讯将可能大大降低现有传统通讯业务的收入。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如果仅仅是为了防御,而且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玩法,相信任何企业都要掂量掂量。融合通讯可能带来广阔前景,并不足以抵消现实收入下降带来的KPI考核压力。哪怕这种下降已经是既定事实,融合通信只是加快了这种转型。


其次是信心问题。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经营的增值产品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这些失败大大伤害了运营商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对于发展新业务的勇气。与微信等互联网产品开展竞争的恐惧,让本就“先天不足”的运营商产品更加难以在困境中获得突破。融合通信产品是否有能力带领运营商业务走出管道化的困境?是否能撬动微信庞大的根基?恐怕在运营商内部也是存在疑虑的。


来自运营商内部的体制障碍也不容小觑。传统通讯业务采取的是各省独立运营的方式,各省运营商之间实现漫游费用的结算。如果发展融合通信业务,那么必然是由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负责运营(预计是中移动的互联网基地),而其基础服务又离不开各地运营商的支持。如果按照原有标准进行结算,那么对于运营方来说无意是一笔巨额的开支。如果不进行结算并由集团进行补贴,那么由此带来的收益又该如何分配?未来铁塔公司正式从三大运营商中剥离出去之后,单个运营商更加难以操作对融合通信业务的补贴。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障碍是终端支持。未来的融合通信虽然功能强大,但对终端有特殊的要求。虽然这些要求在技术上难度并不大,但问题在于需要各终端厂商对现有操作系统进行一定的调整。那么除非是运营商定制终端,否则就需要有一定的激励因素来促使终端厂商的配合。当然,如果融合通信真的功能强大且资费低廉,带来庞大的用户需求,相信终端厂商调整产品的速度不会慢于运营商。


在微信如此强大的背景下,融合通信还有机会吗?行业中对此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人一般是基于两个因素来进行判断的。一个是融合通信实现的超低资费(甚至是免费)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另一个是将服务内嵌到操作系统层,这要远比在APP层面粘性更强。笔者也基本赞同这两点原因,虽然笔者并不认为费用会降低多少(除了下降严重的短彩信业务会免费)。


还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来自于微信本身,恰恰证明了微信并不会绝对垄断。微信之所以能够快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它发展的早(有很多比它更早的),也不是它做得好(同类产品中有很多比它功能更强大),而是它比其他产品拥有独一无二的关系建立机制。QQ好友关系的输入让它比同类产品更快的建立起规模优势。微信和QQ的用户高度重叠,微信的功能也完全可以通过手机QQ实现。这说明用户不介意多一套用户关系。但前提是要能够迅速建立起来。类似飞信、易信等产品之所没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们的用户数量不够,而是用户关系没有建立起来。融合通信和这些IM产品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直接向手机号码发送信息或者拨打电话,甚至不需要有“加好友”这一步骤。虽然这有可能带来一些骚扰问题,但并不影响整个产品逻辑。


运营商现阶段在发展增值业务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支付能力,开展数字内容的分发,促进数据流量的使用,同时获取内容分成收益。应该说这一思路是非常现实,从收入上来讲也是比较成功的。中移动新媒体公司的成立也是为了能整合资源,能够更好的发展这一领域。


不过新媒体公司将面临两方面的威胁:一是媒体公司没“媒体”。新媒体公司更应该叫做新内容公司。因为整合的都是内容资源。缺少直接面向用户的媒介资源,将使得新媒体公司在内容分发方面始终受制于人;另外一方面是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运营商原有的基于话费支付的支付能力,其吸引力也会逐步下降。内容的经营未来会直接面对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内容业务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


而除了数字内容经营之外的其他移动互联网产品更加难以抵挡互联网公司的冲击。如果不找到新的业务突破口,届时运营商的互联网增值业务可能面临全面溃败的局面。更可怕的局面可能不仅仅是增值业务的失败。虽然目前流量收入的增长能够弥补话音和短信业务收入的下降,但流量的增长是有天花板的,运营商整体收入的下降可能比预想来得更快。这时收入的下降幅度可能远比融合通信带来的收入下降要快得多。


实际上,只有融合通信才能看作是连接运营商通信业务与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纽带,是将数据流量转化为用户流量的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讲,融合通信并不仅仅是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通过融合通信建立起来的丰富用户界面,将使运营商史无前例的获得用户引导的能力(之前运营商所谓的庞大用户群实际上都不具备用户用引导能力),这种能力将盘活运营商各种业务,包括数字内容的经营和诸如彩云、邮箱等互联网业务的经营。这些业务所能带来的收益,短期可能不足以与运营商传统业务收入相提并论,但未来一定是极为可观的。因此可以说,融合通信不仅仅是运营商抵御OTT侵蚀的盾牌,更是拓展新业务领域的利剑。


从中移动的《融合通信白皮书》中笔者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融合通信业务是与操作系统深度结合的。这种模式下用户并不需要单独安装APP即可使用服务,虽然门槛更低,粘性更强。但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功能迭代更麻烦;二是用户界面大大减少了。可以说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运营商思维:不断推出更多新功能,但却不去争取用户界面。缺少一个承载的APP界面,融合通信的灵活度可能会大大降低。至少为了嵌入终端操作系统而迟来半年甚至更久,是不太值得。


最后,笔者还是希望运营商能够尽快认清目前业务的症结所在,将融合通信提高到真正的战略高度。尽快理顺内部关系,推出能够商用的融合通信产品。真正到了增值业务全面萎缩,传统业务严重下降的时候再去发展,付出的代价将会更为高昂。


作者:资深互联网分析师 唐欣 微博:@博言慎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