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13年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很想做社区O2O,并为此开始筹谋团队等问题。到了2014年的上半年,项目还没有启动,但是他再次跟我们提起这个事,说是北京的一家公司已经融资1亿美金。“一亿美金啊,什么事不能做!”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前不久当我们再次提起社区O2O的时候,他变得沉默很多,看起来已经放弃了这个念头,大概是受到了叮咚小区“失败”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比我们更早的看到这个市场,而社区O2O引起我的关注是在叮咚小区宣布资金链断裂之后。
因为即使叮咚小区变成一个失败的案例,但是社区O2O的热度并没有因此降低。相反,我们经常能听见某某社区O2O项目又获得了千万级别融资的消息。而且动不动估值就过亿,甚至达到几十亿的。
我一直对社区O2O怀抱疑问,一方面是市场不断上升的热度,另一方面则是并未见到有相对成功的案例出现,让人好奇,也让人想在这个领域一探究竟。
消费者眼中的社区O2O:融合在生活里
首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所设想的社区O2O应该是这样的:
1、我在自己小区内能买到我日常所需,而不需要分头去各个地方买。类似一个超市的场所,但又不像物美般的大而嘈杂;
2、即使错过了时间,比如小超市关门了,我也可以通过提前手机下单,到指定的地方去取货;
3、我有一个工具,能接收到小区物业的各种注意事项的提醒,比如进出小区大门的蓝牙感应器要续费了等等。并且可以在线解决问题,移动回复。
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创造有价值的模式。互联网不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是要提升人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便捷,更有趣。而互联网发展到越后面,就越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没有隔阂,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以此反观现在的社区O2O,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比O2O领域的其他行业都要更长久。如果要尝试在这个领域创业,我觉得需要考虑一下几个问题。我们都说创业靠的是激情,所有的问题都想明白了,也就失去了创业的机会了。所以这些问题不一定有解答,但至少思考一下没有坏处,也希望能引发诸多人心中对社区O2O的疑问。
切入点:平台化是必然的发展路径
什么才是社区O2O?我一直有这个疑问。比如社区附近能实现网上下单的外卖餐饮小店,算不算?如果算,那不就是个外卖吗,至于叫社区O2O那么高大上么?纵观目前国内社区O2O的模式,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a、以小区社交切入的
比如叮咚小区,但可能做的不太好。叮咚以社区社交切入,但其实做的是零售配送。这两者不太有交集。社区社交属于陌生人社交,陌生社交很难有做的好的。即使像豆瓣这样的社区,那种关系也属于比较弱的关系。如果陌生人社交背后有“利益链”,可能会更好些。叮咚小区做社交一定是为了用户黏性,但也要有中间物才能黏在一起。比如小区拼车、比如邻里间互相寄养宠物等等。这种服务更适合社区社交,而不是零售配送。
b、做最后一公里配送的
自建物流还是利用闲散资源配送,这是个问题。自建物流重,时刻要盘算成本,但优势是好控制。利用闲散资源,轻,但要教育,要让小区周边的各种小店主有利可图,愿意跑腿。做生鲜配送的爱鲜蜂是这种模式,好像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做最后一公里配送,其实不是只做某个小区周边,而是要具备同城配送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个能力,才能在各个社区间配送而游刃有余。比如设很多点,每个点负责周边几公里,各个点加起来,要辐射到同城,这样才能让订单实现顺利调拨和衔接。
c、做垂直服务的
做生鲜外卖和配送,如爱鲜蜂。其创业者有零嘴外卖的经验,所以也不是所有人想干就能干。特别是生鲜这个行业,要很多配套设施,比如冷藏柜什么的;
做美甲按摩等上门服务的,比如河狸家美甲;
送鸭脖子的;
洗衣服的,比如e袋洗;
做家政的。。。
个人感觉从垂直领域切入会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但是问题是:这种垂直的行业,消费者一般打个电话预定就行了,跟O2O好像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我觉得是不是要有一个APP或者平台什么的,把这些能够提供外送服务的行业全部整合起来,让用户方便使用和选择,也能够互相促进订单。
所以单品类的垂直行业,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最有效的,信息也不能做到最大化利用。而单个行业的推广也会无形中增加营销成本。难不成每个垂直行业都去小区里推广各自的APP?所以我认为信息化的平台或者综合性工具是把社区O2O做大的一条必行之路。
d、以物业管理切入的
比如物业费,水电煤,维修,家政保洁等等。
但是我的疑问是物业的很大一块现在都可以通过支付宝来解决,这些属于刚需,对O2O中介来说也没有太多利益可图。
还有一种思路是,以上提到的这些切入点都可以通过给物业建立平台,通过物业来实现。比如跟物业合作建立小区超市,小区家政等等,用户可以通过物业来完成日常所需,而不用分散的跑到各个小店去。这个能优化物业的管理,同时给物业增加收入。而且在我看来物业的代表就是小区的门卫,门卫可以阻止外来人的进入,对于社区O2O来说,可能是个绕不开的槛。
体量:最终要提供综合服务
这也是让我想不太明白的问题,也是创业者要考虑的问题。社区O2O之所以这么火,肯定和它的体量有关,市场够大才能吸引众多参与者。一方面每个人都要住,都要睡觉,所以社区是一个人出发和休息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说一个人所需要的日常消费都可以视为社区O2O的体量。
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现在的社区O2O一个普遍的想法是把小区周边的小摊小店利用起来,让它们信息化,从而实现移动订购+配送。那么问题就来了,首先小区周边的店铺,顾客群应该是相对固定的,就是小区内的居民,即使实现了网上订购,线下配送,那只是把线下的生意搬到了线上,并没有增量,而且还多了很多复杂的环节,诸如商品存储、配送等问题。这真的好吗?
一种是本来没有需求的,社区O2O让你产生需求。比如说美甲,我本来需求不大,但是有可能因为小区里多了这么一项服务,我也许会去试试。这些服务的特点是:非刚需类的。但是这种服务体量可以有多大,需要思考一下。当然,话说回来,每个创业者都想找一个体量够大的行业切进去,但也许小而美的才更容易做起来。
另外一种则是把消费场所进行了转化,我本来在商场买的东西或者享受的服务,移位到了社区里来。比如买菜,买日用品等。不说对商户的需求,单从用户角度讲,这个是要改变用户消费习惯的。如果有足够好的服务能跟上,也不是没有可能。
还有一类是最依托社区的,比如物业费缴纳,家政保洁之类,但这一类的频率是相对固定的。物业费水电煤缴费不用说了,社区O2O肯定主要不能做这块。家政保洁做好服务,也许可以让用户提高频次。
还是那句话:垂直行业是个切入点,但最终是要提供综合服务的,生态圈建立不起来,碎片化的方式都不会真正解决用户对生活“更方便”的需求。
成本控制:低客单价与规模化
社区O2O要解决很多问题,小区的信息化问题(周边小店的信息化,物业管理的信息化),物流配送的问题等等。这就涉及到成本控制。比如我足不出户买包烟,本来去小店买20元,现在因为要配送要加收我5元,那消费者还愿不愿意跟着你O2O,这是个问题。
再比如如果每天只有5个订单,还需要配送,那么连配送员的工资都不够发。所以要考虑需要多少的订单量才能把成本覆盖掉。
还有就是教育成本,你要让周边商户和你一起玩,甚至让小区内大妈开的杂货店跟你玩,这都需要很大的教育成本。看看餐饮O2O行业发展了多少年才到今天的地步,就知道信息化的进程并不容易。
速度:烧钱加速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越来越快。以前更多拼的是团队,有一个好点子,组织一个团队,吭哧吭哧埋头苦干个5年8年,终于有了一点成果。现在就不一样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备,也经历了几波淘金热,土豪也多了,资本市场也明显地往这个领域倾斜,所以渐渐的寡头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拼速度,就是快速的占领市场。比如像滴滴和快的这样的,一旦资金到位,哗啦一下子用几个月就占据了市场。
当然良性的市场,肯定不是一家独大,而是有很多小而美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领域上。但是社区O2O这个市场,远还不到这个阶段,现在正处于拓荒的时期,需要的是野蛮生长的力量。说的直白点,就是还是得有点钱。
2014年双12,支付宝不撒钱任性一把,能让社区的大妈们都用上手机支付吗?
顺丰嘿客几千个店已经入驻社区,京东快点也在大力布局,都在用各自的优势圈占势力范围。没有点钱,这水还真不是谁都能趟的。
用户体验:线上的繁复操作真的能比直接线下生活方便吗?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营销方式在发生很大的改变。在用户普遍接受了互联网的基础教育后,对用户体验,也就是对产品的要求也在变得越来越高,这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很重要的力量:用户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他的选择性越来越多。而对于社区O2O,我想问的是: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增加多少额外的环节?注册、登录、挑选、询价、购买、支付、确认、等货、路上确认、签收……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让消费者失去耐心。而这还只是目前最成熟的电商购物的环节,至于其他如物业方面的O2O,我还不能想象比直接去趟物业或者打个电话更方便的O2O模式。
虽然这两年O2O很火很热,预示这一种天翻地覆的商业模式的来临。但不管是社区O2O还是整体O2O的大环境,依笔者看来都还处在一个“蛮荒”时期,都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就像美国西部牛仔的拓荒时代。虽然我不否认2015年会是一个关键的一年,是O2O竞争加剧和洗牌的一年。但是即使今年能看出市场格局,那也只是O2O真正成熟的开始。而这篇文章也只能算是书生意气的纸上谈兵,那些在路上的O2O创业者们才是真正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