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有一张照片,被称为战争报道史上最大之谜。那就是被誉为“最伟大战地摄影记者”的罗伯特·卡帕(1913-1945),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拍摄的《倒下的士兵》。这幅照片抓拍到一名共和军士兵在一个山坡上刚刚跃出战壕即被子弹击穿身体、步枪脱手而后仰倒地的“死亡瞬间”,被认为是改写摄影报道历史的杰作:
凭借这张照片,当时默默无闻的卡帕,也因此一跃而成为时代的骄子,他的那句“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也成为了后来许多战地摄影记者的座右铭。然后,这张冲击力极强的照片,同时也是摄影史上被争论不休的作品,多名摄影师、学者及传媒业内人士质疑照片实为摆拍,但是因为战乱的原因,卡帕遗失了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大多数照片底片,而其本人又在越南战争时期在越南战场不幸误踏地雷身亡,因此也就丧失了自辩权。
缺少了当事人的声音,一切质疑都有些“唱空城计”的意味,毕竟指着一张不会说话的照片进行指控,是一件太过简单的事情;而“质疑”本身,是无法产生“结论”的,《倒下的士兵》在摄影的艺术殿堂里,也从未真正的被扣上“伪作”的帽子。
直到一名日本摄影记者泽木耕太郎的出现。他正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受到关于罗伯特·卡帕的事迹影响,最终成为了一名和卡帕一样的摄影记者,而他在这个专业领域里,用了足足20年的时间,与日本NHK电视台合作,追逐遗失的底片踪迹,使用最先进的CG技术对《倒下的士兵》现场进行还原并进行全面的分析验证,最终得到了这张著名的摄影照片实为摆拍的可信结论,揭开了新闻摄影史上这一最大的谜团。
这才应当是质疑的逻辑,即“谁主张,谁举证”,而不是捕风捉影的去从话题传播性上着手,寻求最大的“噱头”。质疑的分量应该很辛苦,口号本身绝非质疑。
比如再次陷入舆论风波的360,对于这家公司(及其创始人)的报道和评价永远是两极分化的趋势,用纯银的话来讲,就是“不是逆境中创新出位崛起的勇者,就是邪恶的人人得而诛之的魔兽”。“创新性破坏”或是“破坏性创新”等词语,在存在着都是非常暧昧和含糊的指向,经常一边说免费模式让巨头们无法继续凌驾于用户头上进行垄断经营,另一边说免费带来的是对用户触网模式的全面接管形成了另一种“指哪打哪”的垄断,看似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其实根本就是分别都搭不着边儿的自问自答。
而且,出于利益的关系,隐藏举证来源或对举证内容进行注水处理,也成为了很多传播者的“习惯”。360言辞激烈的反击《每日经济新闻》的《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一文,认为后者在没有采访360的情况下,以大篇幅引述对360持反对态度的对象言论,毫无公正性可言,但是360当初做过多个专题打击竞争对手,页面上通篇都是典型用户或者摘录媒体报道中对百度提出批评和指责的内容,也从来不会放置竞争对手方面的自辩。
甚至很多时候连你来我往的流程都做不到,两拨人马分别在两个球场上挥拍击球,然后在得不到回球时共同宣告自己的胜利。“独立调查员”及媒体揭示360的安全隐患,有一些很重要的论据被360发现纰漏,并进行了澄清,而这种澄清,永远不会在“独立调查员”或是媒体那里得到响应和审视。而当360作为击球方时,它曾以百度“医疗搜索结果偏差严重”为切入点来推广自家标榜“绝不接受医疗广告”的搜索引擎,但是百度被吓得转向与国家药监局合作、直接提供从药监局的数据库中索引的搜索结果后,360也绝对不会向它的用户告知百度的这些新动作。微博上的很多大佬在吵架时也都会“选择性失明”,屡屡从评论中挑选表示支持的内容,无视需要回应的条件,你去任何一边的微博上观看,满屏都是单边获胜的热烈气氛。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互联网战争”都会迅速的从专业领域滑向娱乐领域的原因,质疑者牵强举证,自辩者信口雌黄,原本还希望从中挖掘出是非对错的用户终于被磨光了耐性,并且心生惧意,看谁都像是流氓,出于自我隔离的心理机制,将事件想象成为一场“狗咬狗,满嘴毛”的戏剧。
罗永浩讲方舟子的质疑战术就是不断的抛出问题一二三,不等被质疑方回应一二三时就再抛出问题四五六,接下来继续抛出问题七八九,最终呈现一种被质疑方“处处都可疑”的形象,韩寒就是被这种战术伤得不轻,而方舟子也依赖于此“从来就没有错过”。罗永浩比较聪明,他识破了方舟子这种战术的一个漏洞,那就是它只能离线问答,而无法支持双方对话——因为一旦建立起同步的对话,你问一个问题,我回答了,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也必须回答,这种局面对方舟子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他在打架行业是“常胜将军”,却从鲜会出席任何一场与被其质疑的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节目——他为多家视频网站录制过科普演讲,可不是一个口齿愚钝的人。
“质疑”从来不会有重量——它有的只是声量,真正具备重量的,应当是证据。除此之外,独立判断的价值永远高于预设立场,还是引用纯银的一句话:“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有一些立场属于‘政治正确’的范畴:1、微信是神,2、360是流氓,3、百度是哈士奇。”我接触过一位供职于某巨头公司移动战略部门的产品经理,客观的说,他是少有的对学习有着狂热集中力的一个人,他动辄讲到微信在产品体验上多么牛逼和完美,几乎可以流畅的背下张小龙的全部语录甚至后者做的PPT细节内容,在微信4.0推出之前,他无数次讲到微信在用户沟通上的“点对点”闭环设计,绝对不会和微博一样支持“点对多”的广播系统。当微信4.0版本推出朋友圈功能之后,他……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盲目的相信,与盲目的质疑一样,虚张声势居多,底子里头仍是空的。柴静讲过她的一次采访经历,失去土地的一群农民,找到媒体声泪俱下的痛诉开发商逼人拆迁的暴力行径,而媒体在成稿时,也有意没有去探听开发商那边的声音,一篇立场准确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的报道洋洋出炉,最后把开发商送进了监狱。事后,在监狱里见到那名开发商时,才知道事情背后更大的隐情:政府在卖地时事先收了开发商的钱签订了土地转让协议,却不为群众所认同,政府出于自保考虑就对开发商说“暂时拖着吧”,而开发商的投入却是从银行贷款而来,拖得越久,利息越重,无故承受着真金白银的损失,不得以之下找了当地的“黑社会”解决事端,最后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而那群“失地农民”在后来的调查中也露出了本来的面貌,本是一群小流氓,希望敲诈更多的钱,在遭遇大流氓势力时抵抗不住而向媒体背诵了“强拆”的故事。
至于质疑的逻辑里,最需要排除掉的,就是“动机论”。360反击批评信息有一条不变的说法,那就是对方是“腾讯/金山/百度等”收买的对象,金山百度们在招架不住时,抛出的脱壳之计也是控诉对面是“水军”。这些都是深谙国人心理的招数,一个男人救了一个落水的女子,值得鼓掌喝彩,可如果他是出于垂涎女子的美色,这番举动就值得怀疑了,要是这个男人还曾对爹妈不孝,前一天才被人看到在读“政府鼓励见义勇为可获赠房产一套”,那这女子搞不好就是被他推下河的哩。
最后我要说的是,无法举证的质疑,应该支付相应等级的代价,“文责自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我再讲一个故事,在好几年前的BBS时代,有一名富二代,大概是出于希望向追求的姑娘展示自己高尚人格的目的,买了数箱文具,开着跑车到一座以贫困闻明的县城,向当地的小学学生免费发放,回头发了自己靠在载满货品的豪华跑车旁被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孩子团团围绕的照片到了一个论坛上。有网友在底下回帖,破口大骂,说是“带着炫富的扭曲心态,赤裸裸的向贫困孩子展示巨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云云。富二代担心自己心仪的姑娘看到后影响自己形象,连夜又跑了一趟县城,找到那群孩子,说自己给他们送东西还遭人骂,孩子们主动在本子上写了“XX大哥哥对我是真好,我有了新的铅笔盒和书包,非常高兴,也没有难过”等句子。富二代拍了下来再发到论坛上,继续被那名网友撵着喷:“拒绝悔改,反倒变本加厉,强迫小孩子为其辩护”。富二代有点恼怒,回帖说自己接下来会跑第三趟县城,“不择手段”的要把孩子接到城里接受测谎,证明他们说的是真话而非教唆,而这个过程才是会真正对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除非那名网友在12小时之内发帖道歉,否则他一定实践自己的计划,已证清白。到了此时,整个论坛的风向开始发生180度的转移,原本跟着那名网友斥骂富二代的其他网友,都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纷纷劝说富二代冷静,并责成那名不断质疑的网友站出来道歉,不要真的让一个贫困县城的无辜孩子被迫到城市来接受测谎。过了十一个小时,那名网友上线,回帖道歉,随即找管理员注销了自己的帐号,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质疑不能做到有理有据、举证得当,那么对于质疑造成的后果,质疑发起方应当承担责任,尤其是掌握公器的媒体和覆盖大量用户信息接收渠道的企业,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可惜的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从来不乏热闹,但是从来没有“揽责”的规矩,口水战吸引的往往是一时的注意力,盖棺定论的却不是对错,而是时间带来的淡忘。
我亦不太赞同“围观改变中国”的说辞,围观是漫无方向的举措,围观的力量越大,倘是南辕北辙的方向,最后与真相的距离也会越远。苏格拉底在当众受审时被围观群众一致赞同判决处死,他们之中真有人掌握有苏格拉底的罪行么?我看不然,全因质疑的逻辑败坏所致,影响之恶劣,至今仍在玷污民主的名声。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没有了苏格拉底,而彼时雅典那群公民的影子,却似乎仍然在网络上摇曳不息。
(本篇文章的缘起,其实是出于在写了《自媒体广告系统,新浪微博的自我救赎?》一文后,被一些评论弄得有些无语。在文章主题之外,我提了一下关于新浪内部自己制造上亿僵尸粉并对外承销的不靠谱,说这是一个严重的指控,如果要坚持主张,必须坚持举证原则来证明论点。有人反诘“你为什么不举证证明新浪没有自造僵尸粉呢”,这种“世界上不存在蓝精灵”“你又不能证明蓝精灵不存在”式的对话模式让我深感无力,于是稍微写了这篇文章,来表达一下我所理解的常识。)
作者微博:@阑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