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虎嗅注:本文为一个在硅谷实习了一个夏天的实习生的投稿,虽写得有点碎碎念,但还挺真实清新。虎嗅也欢迎更多游历于全球科技现场的学生或创业者,来分享你们的全球当地见闻。
在大学读了两年的电子专业,也在浙大这个浙商氛围浓厚的学校,受到两年创新创业的熏陶。所以我的身边就多了一群爱折腾的人,极客们,抱着技术创业的梦想,从大一这小小年纪就开始读文献做仿真开组会;实践者们,也曾经为了真真切切理解创业,做过教育培训,甚至屌丝的卖起自行车。去年5月份,还在纠结这个暑假是要做一个背包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找家国内公司小试牛刀。一个来硅谷实习的机会,给了所有的答案。投简历面试交流,曾经的硅谷狂想变得顺理成章,终于我的大二暑假交给了硅谷,给了自己一次重新开始找寻自我的机会。
1、简单朴素的建筑风格,平静专注的氛围
漫步加州,你很少会在硅谷看到高屋建瓴,与想象中经济发达,繁华喧闹不同,硅谷普遍地广人稀,像是一个公司集群区,更是极客的圣地。
硅谷的创业者不仅埋下头来做事,更注意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重视彼此的交流和分享。在eventbrite上会看到很多交流分享活动的推送,我也参加过几次,有湾区华人创业者联盟分享会,有美国天使投资人交流会,有浙大校友烧烤聚会,在山景城作为观众观看过创业大赛,25个美国优秀创业项目的路演展示,和学校内的创业大赛相比,这样的路演更真实更有力,因为这才是真正经过市场测试的项目,是经过市场和消费者反映的数据。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自己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一个充满意义组织的诞生——硅谷创业者联盟,这是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华人互助社区,每周都会举办高质量的创业分享活动,聚拢了硅谷湾区这个区域,正在创业或者渴望创业的华人精英们。每次活动都座无虚席,到场的创客,大概分为码农、BD、投资人这些职业,这些高质量的人才聚拢,有助于硅谷的华人创业者们加强沟通合作,这个联盟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圈子,也从中知晓,有人从这个活动中拉来了投资,找到了合伙人。
2、自由宽松的硅谷风格
我实习的公司,是落地在森尼维尔小镇的一家华人孵化器,办公面积不大、空间紧凑,从外面看像一个大大的仓库。开车10分钟车程内,就可以看到微软,思科,斯坦福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孵化器自身员工不多,但公司内部的办公座位座无虚席,大都是各个startup的初始团队,颇有一种”挽起袖子就创业“的气势,没人会在乎所谓的硬件环境。公司孵化的项目大概有20几个,主要均围绕移动互联网行业,大致包括四个方向:移动互联网、移动健康、大数据应用和移动医疗。
作为团队最年轻的小鲜肉,我跟进管理了一些孵化器的项目,发现孵化模式和中国孵化器的思路大不一样。与Y-combinator孵化的逻辑更是大相径庭,孵化器做了6年,孵化数量却并不多。根源在于,孵化器的作用不只是提供办公场地,更重要的深度参与startup的Channel Marketing(渠道拓展)和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发展模式选择),帮助企业对接国际市场。据说在年末将会在以色列和中国落地,因为孵化器的思路是解决商业问题, 利用美国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技术资源,对接中国庞大的市场,做到每个startup的深度参与,入股孵化。
在孵化器公司工作的奇妙之处在于,你不再是一个intern的心态,更是一个创业者的思维。可以看到一个startup慢慢壮大,一个idea的想法逐渐做出demo,不过也会经历一个demo如何死掉。在美国在硅谷,Uber和airbnb是出行和游玩的必用产品,一直很崇拜这样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但往往在国内却死掉了一批又一批,美国市场和资本环境与国内野蛮生长大不相同,美国的信用体系和监管政策更完善,也可以说是政府对新生模式更包容,这也让我想到了兴起的专车市场,被多个城市封杀和堵截的事情,国内和硅谷相比,显然我们还不够包容。
3、“精益创业”的践行者
和说干就干的创业者们待久了,在硅谷你就会慢慢被他们身上乐观执着的特质吸引,在硅谷,任何一个小的idea,都可能成为明天估值10亿的项目,任何创业者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征服投资人,可以摆平市场,这就是硅谷精英们的自信。在硅谷,我开始让自己敢于做梦,甚至也开玩笑的说起项目纳斯达克上市之后的打算。在硅谷,首先要学会释放自己,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技术人员,风投一条街就在这里,互联网巨头就在你隔壁,你需要做的就是专注极致的做项目,然后整合资源把自己推销出去。
在《精益创业》一书中提到了其精髓:
“开发—测量—认知。新创企业的基本活动是把点子转化为产品,衡量顾客的反馈,然后认识到是应该改弦更张还是坚定不移。所有成功的新创企业的流程步骤都应该以加速这个反馈循环为宗旨。”
简单讲,为了加速这个闭环的反馈调节,身边的创业者们都是拿一个不成形的demo去pitch,上线拉来第一批用户。也许这样的做事流程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会无法接受,但是身边很多个例子告诉我精益创业的模式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可调制性。
4、硅谷传说中的”牛人们”
老板经常和我们intern说,要沉下心来做事,敞开心扉聊天。的确,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工作闲暇时,我喜欢和公司内的真正创业实干者聊天,主要都是在海外留学的华人创业者。其中不乏有从斯坦福MBA辍学的真的“猛士”,也有从密歇根、费城来孵化器学习“真经”的创业者。有满腔热情,初出茅庐的创业者,有沉着大气的海军陆战队退役军人,更有头发花白、却依旧全神贯注做事业的老人。最令我动容的是一个刚刚辞职打算创业的香港朋友,四十有余,我问他为什么会想创业,他会说都活四十年了,是该认真的为自己而活了。
除了斗志昂扬的创业者外,我也有幸结识了斯坦福的华人教授张首晟,在物理领域获得了几乎所有的至高荣誉,目前在做丹华资本,用”第一性原理“做风投。不仅是科研领域的领头羊,更是用物理理论进行创业投资,主要投资斯坦福的学生项目。我等小辈在交流过后,频频感慨张教授能够兼具科研和商业思维,是对普通人智商的碾压,我等小辈人傻只能多读书多经历。
两个月的时间见到了这么多未敢想象的人和事,感觉接触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非凡的,都是不走寻常路的。也很感谢能在大二这个年纪,就遇到了这么多未知精彩的东西,感受到了硅谷这个牛人圈子里迸发的激情和专注。
5、美国人的规律生活和原则性
在美国,很少会看到周末加班这种犀利的存在,周末的谷歌会显得冷清,苹果的大门也会紧锁,门可罗雀,包括startup也不例外,创业者也会利用周末陪家人,和朋友烧烤聚会,去教堂做礼拜,去海钓去登山去跳伞,亦或自驾出游吹海风。
自己也体验了下一号公路的自驾旅途。由于对美国的很多交通细则颇为生疏,出现了多次被从身旁疾驰穿过的美国人鄙视和竖中指的情况。比如遇到stop要停三秒,遇到行人需要果断减速避让等等,发现自己的驾驶习惯的确太野蛮,经常会去触碰美国的做事原则甚至法律。美国的公路车速你可以肆无忌惮的开的飞起,也不必担心从岔道口冲出来辆车,因为每个公民都能遵守规则,这也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公民信任。还有住宿的时候打算5个朋友拼一个双人标间,结果被酒店人员发现后,不仅被罚了款还险些被清出去。美国人做事的原则性,可能在我们很多人看来过于死脑筋,不够圆滑通融,但这正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坚守规则的践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一个好的规则设计和制度制定,会让每个人可以在公路上争分夺秒,效率大大提高。同样在创业领域,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制订良好的政府政策、营造社会大环境,以打造一个健康的创业环境。
6、我眼中孵化器的几种运作模式
国内孵化器,大多是以提供场地为主的,像北京的车库,杭州的福云咖啡,服务主要体现在周到细致和专业化的物业服务,注重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分享;以投资为主的,则主要的孵化目标是帮助企业快速增值,实现价值回报,完成变现。而市场,基本是所有初创企业的最大痛点,很多startup只有技术壁垒,却很难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同时市场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会导致大量初创企业无法直接有效对接市场,而我所在的孵化器就是这样的切入点,整合资源,深入孵化。
对于美国的孵化器,每一家的运营模式也大不相同。像孵化器的始祖Y-Combinator(以下简称YC),在融资后必然要扩张,如今存在的意义更像是一家筛选器,简单的讲,YC会从成百上千的团队中筛选出几十个最好的团队,组成创业训练营,进行所谓的实战筛选,最终的展示日据说更是风投的集聚,因为他们相信了前期YC的筛选能力,所以YC的发展已经有些违背Paul Graham的初衷,筛选效应已经远远大于孵化效应。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家开始做投资,但我相信孵化器这样的落地孵化、深度参与的形式是一种更健康的生态环境,无论最终孵化项目成功与否,对于真正的创业者而言是受益匪浅的,不仅是一次创业孵化,更是一次创业指导,中国的创业环境需要更多的资源整合,对于年轻创业者而言,有的是时间,缺的是资源和经历,缺的是企业家气质和视野。
大二这个夏天,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人,接下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