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5-05-27 17:05

高歌猛进300亿背后,中国电影却掉进唯GDP论的陷阱

文/中国艺术研究院 孙佳山


在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直奔世界第一的征途上,中国电影本身其实深陷在唯GDP论的陷阱。从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开始,每逢辞旧迎新之际,津津有味地数一数今年全国电影票又卖了多少钱,就成了我们讨论中国电影的规定动作。当然,比如我们以刚刚过去的2014年为例,这种做法也确实并不是那么没道理。


2014年国内上映影片388部,观影人次8.3亿,总票房296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了36%。中国电影票房从100亿到接近300亿,仅仅用了4年时间。在国际上,自从2013年超越日本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坐稳了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交椅,要知道2014年全球电影的375亿美元票房,只比去年增长了约4%,全球75%的票房增量都由中国贡献,中国电影仅凭一己之力就托起了全球电影市场。或者换一个数字来形容会更贴切,2014年我国银幕总数是2.36万块,单新增银幕就有5397块,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是连续好几年,一年增加一个法国的节奏。


千亿级的愿景和GDP意义上的桂冠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否认这种弥漫在中国电影界已经持续了5年左右的洋洋自得的乐观情绪。甚至曾有人以最理想的方式计算过中国电影票房的天花板,也就是如果按照美国人的人均屏幕数和韩国人的观影频次来计算的话,我国电影票房的天花板封顶应该是2010亿人民币,银幕总数应该是18.43万块。那么就是说即便打个对折,中国电影也将有着千亿级的愿景,也难怪有业界人士迫不及待地宣称,中国最快将在2017年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票仓。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电影能否摘得这些GDP逻辑意义上的桂冠,对于已经对各种高增长产生了疲倦感的中国人来说,这点数字就像影院里的影像一样,早已不能引起任何震惊体验。问题的焦点在于,对已经陷入数字增长迷狂的中国电影行业来说,即便仅仅停留在数据分析层面,近5年来持续高增长的中国电影,也依然难言乐观,实际上正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首先从票房入手


2014年一个极其光鲜的数字,就是有66部影片票房过亿,那么以这66部影片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是否赚得盆满钵满呢?


按照目前的分账比例,影片的制作方绝不会拿到超过票房35%的分账——这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一部影片如果有4000万的投资,那么若想收回成本,就必须票房过亿——那些看似如烟花般绚烂的过亿票房,其实已经成了中国电影的刚需。而4000万的投资成本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属于什么量级?中小成本影片。连中小成本影片都面临如此大的生存压力,更何况那些大制作的大片?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再聚焦一下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些所谓的高票房?


在2014年,一线城市票房下滑至23%,三、四线城市票房上升到25%,三、四线城市的票房总额首次超过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票房虽占有52%的比例,但其所占比例也还将继续下降,让位给三、四线城市。在可预见的未来,全国三、四线城市将逐渐占据全国票房的大头。可见,这种高票房,其实只不过是复制了所有GDP逻辑的老路,高票房依然不过是通过放大渠道来增加市场规模的产物。


那么被放大的渠道是否在这场GDP盛宴中分到了一杯羹呢?


中国电影在2014年的上座率仅为15.82%,这个比例通俗点说,就是100个座位的影厅,只有不到16个人进场看电影,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低之又低。从2007年开始,单个银幕的平均上座率其实就没有太根本的变化,上座率的长时间低迷,不过是在印证急速膨胀的影院扩张早已经进入到了发展的瓶颈期。在制片领域危如累卵的中国电影,在放映领域依然举步维艰,二者在整体上都是在杯水车薪的艰难运营。


以上只是从内部看中国电影,如果从外部的视角来审视,形势恐怕更加严峻


2014年,海外分账影片的总票房达到了111.4亿元,比起去年的68.5亿元增长了62.6%,是近几年增幅最高的一次。除了《变形金刚4》以19.79亿元的成绩,打破了《阿凡达》的记录,拿下了国内票房冠军之外,票房突破4亿的海外分账影片已有11部,而票房破亿的海外分账影片更是多达25部,也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无论是11部还是25部,这都在2014年过亿票房的66部当中,所以留给中国电影的空间还有多大?


随着当年对WTO协定所承诺的过渡期限的临近,通过行政力量来强行保护中国电影的思路早晚都会被淘汰,那么到了那时中国电影该怎么办?到了2017年,也就是被认为中国电影票房将赶超美国的节点,海外分账影片的配额势必还将进一步扩大,甚至全面放开的趋势从长时段来看其实也已经不可逆转。


国内资本联袂海外制片方围猎本土票房


而且更悲哀的是,“敌人”不仅来自外部,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在这场高票房的宴席中恐怕还将腹背受敌。在今年的海外分账影片中,华谊和中影的名字已经赫然列在了《狂怒》、《第七子》的投资方,这恐怕是对中国电影最为辛辣的讽刺。无疑,对于资本而言,只要盈利就好,只不过由于好莱坞健全的电影工业体系和有效的商业模式,中国电影资本在走出去之后,倒是造就了这样的结果:中国电影由于它的高票房,其自身却反将面临着更为残酷的围猎。


因此,在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直奔世界第一的征途上,中国电影本身其实深陷在唯GDP论的陷阱,一旦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增速也就是产值增速,落后于影片和院线数量这些产能增速,那么中国电影势必会在这场票房的饕餮中内外交困、不堪重负。从这个角度来看,每年一次的票房喜报,不过是一次次警钟,但愿这些长鸣的警钟,不会成为最后默哀的丧钟;也但愿中国电影别倒在黎明前,别葬送在它的春天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