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4-14 08:52

没有人是平庸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题图来源:《德雷尔一家》剧照


有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


可能许多人就是普普通通的人,非常平庸,没有什么一技之长,那么对于这些普通人,有什么本钱能够让自己更自信呢?


这位读者是非常善良的,本意也很好,不过,像这种思维,其实可能陷入了一个误区。


什么样的误区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数能够创造历史、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毕竟我们不是伟人,也不是大科学家、大企业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和影响是有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99.99%的人都是“普通人”。


但是,真的每个人都只是“普通人”吗?


我想用今天这篇文章,来探讨这个问题。



开宗明义:把人分成“普通人”和“不普通的人”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区,是根深蒂固的单向思维。


什么是单向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世界上只有一条路径,一个终点,一种评判标准。不论你的目标是什么,你都必须走到这条路上面,前往同一个终点;也不论你长成什么样子,你都必须被放到这个评判标准里面,符合就留下,不符合就筛掉。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就很容易催生出一系列的观点:


  •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必定是因为他具备某种特质,只要我们具备这些特质,我们也能成功;

  • 一个人做成了某件事情,必定是因为他采取了某些行动,只要我们去复制这些行动,我们也能做成;

  • 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指标来衡量,只要达到了某个指标,就可以取得我们想要的效果……


这些观点对吗?实际上,它们都是一种简单归因:真实世界中,一切结果的原因可能都是复杂的,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但这种做法,则是简单粗暴地把它们归结为少数一两个原因。他们会告诉你:世界上的因果关系就是简单而直接的:你做了A,就会得到B;你想得到B,就得去做A。


但真实世界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当然不可能。实际上,这只是为了迎合大脑的“节能”需要,对世界所做的一种过度简单化的抽象建模罢了。


同样,所谓的“普通人”这种说法,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思维。


我们总是很容易把人二元划分,分成“优秀”和“普通”。似乎只有满足某个世俗的标准,才能成为优秀的人。反之,不满足的就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一无是处。


但实际上,这种划分方式只是强行用单一的标准,去替代了所有的标准


只要存在“优秀”和“普通”这样的二元划分,就必然需要一个评判标准,而这个评判标准必然是线性的 —— 它必须把所有的因素统一到同一个参考系里面,用同一套打分方式来评判,才有意义。


这套打分方式,在幼年的时候,可能是“听话”;学生时代,可能是“成绩”;而到了社会上,可能就变成了“收入”。


无论你长什么样,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特长,具备什么能力,喜欢什么,性格是什么……你的一切特质和属性,都会被放入这套统一的评判标准里面来评价,而不管这套标准是否适合你。


一切声音都在告诉你:你必须去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套外在的评判标准,适应这套规范和约束。如果你不适应,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这或许就是造成我们诸多痛苦的来源。



事实上,这种做法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把所有的人排成一行,然后强迫我们把视野拉远,强行让我们从远处去观看。于是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是否“整齐划一”,是否“出类拔萃”。


但只要你把目光拉近,真正去关注每个人,那么其实并不存在平庸,也不存在“普通人”。


原因很简单: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每个人在同等的时间之下,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积累。这些积累又因禀赋、性格和环境的不同,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形态


因此,从微观来看,每个人都是全然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是没办法放到同一套标准里面去评判的。


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每个班一定会有对应的“优等生”和“差生” —— 但那些成绩不够好的同学,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肯定不是的。他们或许有的心地善良,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充满奇思妙想,有的富于观察力……只不过,在“成绩”这套统一的评判标准里面,这些特质完全被压抑和掩盖了而已。


同样,走上社会之后,许多人也会有自己的选择和取向。他们或许做着没有很光鲜亮丽的工作,没有很高的收入,可能也没有特别出众的社会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平庸”或“普通”。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近,真正去观察每个人的生活,会发现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丰富多彩的,而每个人也必然有自己比其他人更杰出、更“优秀”的地方。


随便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有的人可能特别善于绘画,能够画出惟妙惟肖的作品;

  • 有的人可能特别善于讲故事,总是能够有极富创意的点子;

  • 有的人可能永远是 KTV 里的麦霸,是活动和晚会的暖场;

  • 有的人可能亲和力爆棚,总能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 有的人可能阅读量广泛,对诸多领域和话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 有的人可能精力充沛,总是热情洋溢,对什么事物都有旺盛的行动力;

  • 有的人可能会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里面,不断为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支撑……


甚至,更极端一点,哪怕有一些人,每天下班之后什么也不干,就是玩游戏、刷手机、看剧,那么日积月累下来,他们在游戏和影视剧上面,必然也会有超出常人的积累。


这些积累毫无用处吗?不一定。一旦跟别人聊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他们也许会立刻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 这时他们所感受到的快乐,同样是真实的。


在时间的累积下,每个人都必定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关键只在于:这些擅长的领域,能不能体现到日常生活里面,为你带来快乐和反馈而已


所以我一直都说,优秀是跟自己相比。而跟别人比较时,只有多元,没有优秀,更没有平庸。


因为在每个人自己的参考体系之下,每个人都可以是最优秀的。



说白了,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没有人是平庸的”这个观点,只在于一件事:


许多我们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无法直接转化为价值 —— 用大白话来说,没法挣到钱。仅此而已。


但是,挣钱跟幸福这两者,真的是具备必然性的吗?其实不一定。


金钱当然能带来幸福,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积极心理学这几十年的发展,其实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不一定只有金钱能带来幸福,其他许多事物也能带来幸福。


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讲过:幸福感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意义,你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审美感受,能否从事自己擅长和热爱的工作,是否有一个愿意长期去投入坚持的事业,能否从行动中得到足够的成就感,是否拥有融洽而和谐的友谊……


这些,跟金钱其实都没有很强的关联。


实际上,物质收入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一条抛物线:只要达到或超过某个阈值,再往上走,金钱能够带来的幸福感就不是特别强烈了。


在这个基础上,更高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什么呢?你的意义感、目标感、成就感、价值感、支撑感。


而这些,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它们只取决于你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在保障自己基本温饱的情况下,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做着并不讨厌的工作,虽然忙碌但依然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新东西,有着可以吐槽和倾诉的三两好友 —— 这就已经足够幸福了。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恰巧工作还是自己所热爱的,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有一个理想并且能够坚持去实现它,有着志同道合的知心好友或伴侣,有能够消磨时间的爱好……


我想,这样的生活,可能已经很难找到遗憾了吧。


真正的财富自由是什么?是欲望和能力的权衡。我们的痛苦并不来源于缺少物质,而是因为欲望远远超出了能力,这种落差才造成了痛苦。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把欲望很好地控制在能力边界之内,那么其实对于他而言,他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长处无法转化为物质财富,令你感到自己“平庸”,那么不妨想一想:你的物质状况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吗?在你的需求里面,哪些是必须的基本条件,哪些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的事物,而哪些,是被外界所规训和灌输、出于优越感和虚荣感的、并非必要的欲望?


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重视你自己的生活,那么还有谁能让它变得有意义呢?



前面讲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关键只在于,这些擅长的领域,能不能体现到日常生活里面,为你带来快乐和反馈


那么,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找不到自己能够发挥才能的空间,那该怎么办呢?


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建议就是:走出去,跟这个世界接触,跟更多的人碰撞,去建立联系。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都有自己的供给和需求。如果你长时间待在一个单向思维主导的环境里面,一直被要求用同一套评判标准和参考系所规范,那么你只会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平庸”。


因为在这个环境里,多元化是不被允许的,不同是不被鼓励的。


但一旦你走出这个环境,多跟其他人建立联系,多去接触不同的生活方式,你也许就会发现:


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还有这么多“不同”的人,原来我所知道、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为别人创造价值的。


举个例子:我接触过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但他们也并非什么都懂,同样有一些一无所知、非常幼稚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他们跟其他人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高人一等的地方。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因为当他们需要的时候,他们能够去找到对应的人,整合资源,借助别人的知识和力量,去创造价值,解决问题。


从某种程度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张网络,而每个人就是一个个节点。一个节点能够发挥出多大的价值,跟它所处的网络、所连接的其他环路是密切相关的。


把一个节点放到更大的网络里,让它产生更多的连接,它才能够交换和传递更多的信息,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妨试一试:加入主题社群或线下组织,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在网上分享你的经验,了解不同的领域和行业,认识和接触更多的陌生人……慢慢地,搭建起一段又一段的“弱关系”。


不用费心去维系,也不用带着太强的目的性。你要做的,是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和参与的心态,把自己投放入一片更大的海洋,让自己跟别人互相联系,跟这个世界互相碰撞。


你也许会发现,你正在打开一片更大的世界。



最后,简单分享一下: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很平庸,找不到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分享几个小技巧,帮你更好地建立自我认知。


1)跟别人闲谈的时候,问一问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


比如:


  • 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 如果你想向别人介绍我,你会怎么介绍?

  • 如果你想花钱购买我的时间,你希望我能帮你做什么?


这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你在别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往往也就是你跟别人交往过程中,最直觉、最下意识表现出来的特质。同时,也可以反映别人对你的评价,帮你了解别人对你能力、长处、优势的认知和判断。


当然,可以不用如此直接,而是应该按照场合、气氛,“适当地”去询问,这就需要考验你的沟通能力了。


2)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完成任务,还是业余爱好,不妨多试着跳出来审视自己,问一问自己:


  • 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是愉悦,还是无聊?

  • 我对它是否有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还是只是公事公办、毫无兴趣?

  • 我在做这项任务的时候,是感到很流畅、很舒服,还是非常艰涩,需要经常停下来思考?

  • 我能很自然地进入心流状态里,还是特别容易分心和走神?

  • 别人对我的成果是什么样的评价?是往往都能一次过,还是经常需要微调和修改?


这可以帮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适合什么,想要什么。


3)平时不妨有意识地积累别人对你的肯定和夸奖,尤其可以着重记录下:


  • 别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夸奖我的,具体的点是什么?

  • 我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是什么样的,这些夸奖我认同吗,为什么?

  • 在这些点上,别人一般的水平是什么样的,我是不是真的做得比别人好?


这可以帮你了解自己在别人的评价标准和参考系里面的位置,帮助你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最后,总结一下:


我们总是很容易把人二元划分,分成“优秀”和“普通”。这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思维。这种划分方式只是强行用单一标准去替代了所有的标准,强行让我们从远处去观看,于是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是否“整齐划一”,是否“出类拔萃”。


只要你把目光拉近,真正去关注每个人,那么其实并不存在平庸。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一定会在时间上有自己的积累,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是全然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必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长处,是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更优越的地方。优秀是跟自己相比,而跟别人比较时,只有多元,没有优秀。


许多时候我们所着眼的“平庸”,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长处无法转化为物质财富。但物质跟幸福感并不等同。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权衡欲望和能力的平衡,比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更重要。


如果你觉得自己擅长的领域无法得到反馈,不妨走出去,跟更多的人建立联系和碰撞。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和参与的心态,把自己投放入一片更大的海洋,找到能够满足他人需求的地方。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你一些力量,帮你扫除一些困惑。


不要忘了,没有人是平庸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同时也是不普通的普通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