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5-06-26 21:43

【作 · 嗅】神州、Uber酣战间隙,我们采访了埋伏在滴滴快的里的作者“举个栗子”

上一期,我们扒了具有虎嗅“何以琛”之称的林华老师,而这期,就在神州、Uber酣战间隙,我们采访了埋伏在滴滴快的里的作者——“举个栗子”。各位不要激动哟,往下看。


第六期专访作者:李丽凯举个栗子,虎嗅二星认证作者,滴滴快的公关总监。工作简直太繁忙,但也会抽空想想发点啥。一切都是那么随意。


作者自我介绍:个人经历比较复杂,从媒体到企业到自媒体,带过几十人团队,现在企业任职,兼职写写字。最近三年都在涉猎O2O行业,一边学习一遍思考一边写作。有点严肃,甚至拘谨,不太会逗比,不太会喷。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写三个月之后看到会鄙视自己的文字,不做以后无法讲给子孙的事。(微信公众号:case-case )


----------------------正式作·嗅分界线------------------------


嗅:说一说“举个栗子”的由来吧。


作:曾经做过媒体,离开业内很多年,打算开自己自媒体账号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用自己的本名了。几个朋友就帮忙取名字,选哪个风格的调子,大家都希望能“举个例子”,后来就直接叫举个栗子了(是脑洞大开的丁鹏童鞋取的)当时也希望能做一些跟案例相关的内容。后来才知道有个互联网品牌也叫举个栗子。然后我的账号就被各种脑补了,其实真没啥关系。


嗅:平时喜欢看科幻小说吗?有什么好的推荐?


作:科幻类书籍和电影都看,不过不太多,跟风看《三体》,看了2遍,顺便追了刘慈欣的其他小说。基本网上能找到的都看了,就当了解科技世界了。


墙裂推荐刘慈欣,有时候我觉得他是穿越过来警醒世人的。跟风看书真不是啥美德,但我没时间开拓新的,也希望大家跟我推荐。


嗅:在虎嗅发表的17篇文章中,大部分与O2O相关,是个人兴趣还是与你从事的行业有关?


作:与工作经历相关。2012年开始进入O2O行业,算比较早的一批,亲身经历过公司的从零开始的各种努力,各种试错。曾经有一个阶段的数据非常好,但最后还是倒闭了。当时懵懵懂懂跟着走,随后在做自媒体的时候,不断在复盘当时的情况,从业务、商业甚至资本层面都进行各种维度的思考,于是就写了很多O2O稿件了,因为自己对这块比较熟,找采访资源也最容易。


嗅:如果你现在是一名O2O创业公司的大boss,你招兵买马的标准是什么?理想的团队运作模式又如何?


作:人品一定是第一位的。我认识一位外企公关公司的高管,她说每年经手过亿元费用,但每个流程都很完善,很少会出现贿赂,客户送的礼品价值超过2000元就得报备。反观互联网公司像一台快速飞奔的机器,没时间制定详细的流程,公司内的腐败、浪费其实都很惊人,但正是这种野蛮和粗犷可以爆发强大的生命力。


在传统概念中,做一个大的营销活动可以调研三个月,制定计划两个月,执行一个月,(在一个软件公司,关于一件事,我按照BOSS的不同需求,做了50万、30万、18万、10万、1万等多个版本的PPT,最后做了个几千块钱花费的媒体见面会,现在想起来都在泪流满面,然后还得交一个详细的结案报告T。T)互联网速度不允许这样浪费,必须小步快跑,迅速试错,那就只能招人品过硬的人,管理者在大的层面了解结果,了解过程,操盘全局,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理想的团队运作模式可以快速学习、沟通分享、弹性补位。跟PC时代的产品独大相比,O2O很多工作之间都是紧密关联的,而且工种和工种之间,即所谓的线上线下之间鸿沟很大,互相了解对方领域的知识是沟通的基本前提,学习、了解更多才可以互相补位。毕竟一台机器需要分分钟钟向前走,即使一两个人不在岗位,其他同事也可以迅速补位确保不掉队。


嗅:最近滴滴快的、Uber打车软件这么火,为什么加入快的?


作:鉴于之前的工作经历,跟做一个外围观察者相比,我更希望能陪着公司一起成长。入职之前,一位做投资的师兄说,滴滴和快的将来有可能合并。我的判断是一个打到另外一个服软才会合并,当市场上合并消息纷飞的时候,我还觉得应该是谣言,当时还想写个不可能合并的稿子来着。事实证明当局者迷,幸亏没做傻事。


虽然确定合并消息的时候我非常诧异,不过合并确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合并之后双方的对接磨合不能说没有,但确实比想象的好很多。一位负责专车事业的同事说,一山不容二虎,那是因为山不够大。当一个公司的体量足够大,资源足够分类,要做的事情足够多,其实是没时间磨合与内耗的。


这也让我反省资源短缺的时候就会发生很多战争,当一起合作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候,争斗就少了。在处在增量市场的时候大家各做各的,比拼发展速度,当到零和阶段就需要死磕打硬仗,直到达成新的商业妥协。落到底还是资源和分配,现在和未来的问题。


嗅:关于滴滴打车发垃圾短信,总被吐槽的问题,怎么看?


作:这个不回答啦。。


嗅:打车软件是在养司机吗?


作:淘宝用免费打败Ebay这成为互联网史上经典案例,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免费已经没有吸引力了,而是比拼补贴。把之前花在广告上的钱直接补贴给用户和司机,其实也挺好的(跟看广告比起来,我还是愿意1分钱顺风车,9.9看电影,1块钱自助餐的)


作为需要平衡司机和用户的一个平台类产品,补贴就是“有形的手”,补贴司机来提高司机在线率,让用户的需求可以及时得到满足,补贴用户为了足够多的订单,让司机不要在街上空跑。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随时查看起起伏伏的运营曲线,通过补贴调整来调整出行的“超吸效应”。


但是,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通过补贴来完成的,所以补贴只是阶段性手段,而非最终目标。随着产品完善,时间线推移,补贴驱动边际效应会越来越低,基于需求的驱动会越来越高。司机也会逐渐区隔,需要以此为职业的专业司机,弹性的兼职司机,为了路上解闷的拼车司机等不同需求会得到不同类型的满足。


嗅:58同城出了一个“货运版”滴滴打车,主攻同城货运租车业务,有前景吗?


作:没仔细研究“货运”滴滴,只要能够更加高效的匹配信息,都是好的。不过,做大平台的机会已经过去,跟滴滴快的这种C端应用相比,货车这种B端更加垂直,更加低频,不可能太大的体量,但这个项目更容易成为“小而美”。


嗅:对于昨天神州专车广告神一般的营销,怎么看?


作:我觉得营销分三个层面,第一个是传播力,第二个是美誉度,第三个是影响力。从传播力来说,神州的神营销绝对是满分作品,一整天都在刷屏,以此延生出很多关于营销的讨论。另外其主要宣传诉求也达到了。比如,很多人看到神州专车这个品牌,以及,传递了安全这个概念。第二个美誉度是负分,舆论一边倒在骂神州,网络上也定性为失败营销。第三个影响力,这次营销我觉得对神州专车的用户和订单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反而会给其所针对的Uber带去品牌认可和美誉度。至于说营销失败与否,这个得分人群,在科技圈内的评价肯定是失败的,但在泛大众层面,还是实现了高频次品牌露出的。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