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ID:mic-sh366),作者:李昀,编辑:王晨、旧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猜测终于成为现实。
2023年四月,随着各大创新药企业的2022年报和2023年一季度报的发布,恒瑞医药“老大哥”身份将不保的推测一度甚嚣尘上。
推测的基于部分创新药企实现业绩增长,以往只烧钱的核心创新药品,步入收获期。其中,百济神州创新药产品收入为84.8亿元,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净收入达到67.5亿元,翰森制药创新药收入约50.06亿元,先声药业创新药业务收入41.28亿元。
特别是百济神州,2022年创新药收入同比增长达到了惊人的107.3%,成为了“创新药一哥”的最有力角逐者。
今日,在众多追赶者发出喜报之后,恒瑞终于揭晓了公司的2022年成绩单。和大家猜测的一样,这位昔日创新药“老大哥”在长期颓势后,依然没能逆转自身困境。2022年,恒瑞主营业务收入为 212.13 亿元,比同期降低 17.72%。
如果将2022年资本化了的14.6亿元算到开支里,去年恒瑞39亿元的净利润会更加缩水。也就是说,恒瑞2022年的利润差不多只有21年的一半。
更值得注意的是,恒瑞的创新药收入掉到了81.16亿元,被百济超越——这似乎验证了市场此前的猜测。
比起客观的业绩数据,曾经恒瑞“创新药一哥”的称号更多来自市场的主观评价:这其中包括人们对其作为一家有创新能力的传统企业的认可,也包含了对一家企业体量和市值的迷信。而如今,这样一顶王冠在恒瑞头上的摇摇欲坠,也必然涉及到企业自身和评价环境的变化。
创新药企业的座位次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恒瑞这家企业经历了什么?市场看待创新药企业的眼光又是如何变得不同?
一、“创新药一哥”怎么比?
要说起“创新药一哥”这个名头是怎么来的,就要看几年前创新药企业“比”的是什么。
中国创新药发展的行进主线是仿创结合:一方面,这是因为一致性评价政策施加给了药企无法拒绝的转型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医保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前,中国的支付市场依然主要强调药物的价格优势。在这种条件下,一家all-in创新药的公司反而显得水土不服。
而恒瑞“创新药争先,仿制药托底”的综合发展,在当时会被看成是基本盘稳定的接地气。
仿制药收入占比过半这点,也让恒瑞可以和那些“烧别人钱”的biotech不同,可以更无舆论压力地扩展创新药管线规模。恒瑞是中国唯一一家药物研发管线数量超过百项的药企。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规模过百的MNC也不过五六家。
一名投资人称,恒瑞的庞大管线,在市场发展势头较好的时候会被看成是一种“潜力”;但在下行期,就会显得“太过分散,缺乏逻辑,很多研发选择让人看不懂”,从而成为一种劣势。
这把双刃剑也让恒瑞经历了市值上的跌宕起伏。2011年至2020年这十年期间,恒瑞医药的股价累计涨超13倍。然而,自2021年1月,恒瑞医药就开启了漫长的熊市阶段,总市值蒸发超2400亿元。
简单来说,在几年前中国对创新药的all-in式发展并不看好的环境中,投资者评估一家药企时看的还是传统实力:资金的体积和容量、承担风险的厚度、多线发展的综合度。而如今,这种眼光显然变了。
变化之一,是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研发成功并不代表一款药物的成功,不同的创新药能为公司带来的实际收益有着云泥之别。
举例来说:恒瑞医药的马来酸吡咯替尼曾与拉帕替尼头对头临床试验,并延长了11个月的PFS。然而,其对标的三款用于乳腺癌治疗的HER2小分子抑制剂全球销售额仅有6.87亿美元,2021销售额在18亿人民币左右。
而对于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来说,仅对标产品伊布替尼一款产品2021年销售额便达到97.77亿美元。2022年,泽布替尼美国销售额达3.897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倍;而在中国市场,自2020年6月在中国上市后其销售额也快速增长,至2022年达1.503亿美元。
更逆天的是:近日,因为验证性临床试验中未能达到预期的临床获益,艾伯维/强生联合宣布计划在美国自愿撤回伊布替尼的两项适应症。这意味着:在边缘区淋巴瘤(MZL)二线治疗市场中,泽布替尼成为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BTK抑制剂,未来的大市场持续放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样的结果,背后是以伊布替尼为代表的第一代BTK抑制剂,逐渐向以泽布替尼为代表的、脱靶效应更轻、不良反应更小的第二代BTK抑制剂“让位”的大趋势。
由此可见,如今考量一家创新药企业的产品价值,需要交叉更多的向度、画出更多的细节:产品的细分赛道、临床市场、技术迭代、以及竞争者的优势和短板——在这种考量标准下,恒瑞和百济这样以“会选品”著称的公司相比,管线遴选并不精致。
而变化之二,则是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一家创新药企业,并不像一开始所猜测的那么容易失败。
时至今日,百济依然是一个未盈利公司。去年净亏损为136.42亿元,创下近6年来最大亏损额——然而,自业绩公布以来,百济神州股价持续上涨:A股涨3.13%,港股涨7.19%,美股涨3.98%。除了二级市场的热度以外,百济背后还有安进、高瓴等大股东的长期看好和资金投注。
如今,百济神州的PD-1已经反超信达,在肿瘤赛道上小胜一程。而反观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则已经出现环比负增长。由此可见,恒瑞的大体量,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资金流,使得充满风险的创新药业务不至于全盘倒下;但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单个产品的不进则退,则有可能导致另一种缓慢的失败。
在如今水涨船高的市场中,人们所认可的“创新药一哥”面貌有了新的定义:可以亏损、可以遇挫,但绝不能平庸。
二、集采之外,还有其它选择么?
在行业人士看来,集采的冲击是这种困境的最大成因。恒瑞曾经被看作“创新药一哥”,也是因为它一度被认为“最懂中国市场”,而近两年它却因为集采,在本土市场战役中频频失误。
恒瑞最新发布的2022年报显示:2021年9月开始陆续执行的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个药品,2022年销售收入仅6.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2.6亿元,同比下滑79%。
在2018~2021年,恒瑞在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共丢标10个品种,其中最严重的是:在第五批全国药品集采中,公司碘克沙醇注射液出局造影剂集采。
失去了销售额几十亿的造影剂重地,也成为周云曙卸任、孙飘扬复出的众多原因之一。当年,这一块市场是靠着恒瑞的销售铁军一家家医院谈下来的,而在集采中的报价失误,则让原先的努力一次性付之东流。
今年3月10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表示,普那布林在国内的新药上市申请未获批准。在2021年末普纳布林被FDA拒绝之后,这一消息无疑让所有对这一药物抱有希望的投资者心情跌到谷底。
2021年8月,恒瑞医药宣布引进大连万春的创新药普纳布林,并承诺将支付2亿元首付款,同时耗资1亿元入股大连万春。然而,据一名投资人称:自引进伊始,恒瑞就没有在资金和人力等资源上给予管线太多支持,产品目前也没有后续研发计划。
“如果只是创新药本身的研发失败率问题还好说。数据有问题,及时做调整都还有机会。但难就难在恒瑞现在内外交困,做成一款药对它困境的解决也没有本质性帮助,所以缺乏动力。”上述投资人说。
如果说恒瑞的创新药业务发展是渐进的,那么集采对仿制药的影响则是突变的。当渐进的发展,遭遇突变的后退,那么进步的速度也会一点点地被拉慢。
在这种危机之下,恒瑞率先想到的一个替代性方案是首仿出海。
碘克沙醇丢标后,恒瑞立刻向美国FDA申报了ANDA申请。根据美国竞争性仿制药疗法法案,碘克沙醇作为首仿,将获得180天市场独占期。公司的另一造影剂品种钆布醇注射液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
首仿药定价可达原研药价格的70%左右,且180天的独占期足够让处方覆盖美国80%以上的市场,这对企业吸引力很大。然而,在180天之后,仿制药价格将出现急剧下降并陷于“价格战”,直接和印度等其他国家强敌进行竞争——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和集采殊途同归。
去年公司造影剂营业收入27.3亿元左右,比上年递减了16.54%。也就是说,出海带来的增量并没有怎么弥补到集采带来的下滑。
以前,市场对于恒瑞创新药转型力度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每一年,这一比值都创历史新高。为了维持研发费用,恒瑞在去年上半年甚至将销售团队减少了2300余人,销售费用从77.6亿元砍到了50.4亿元。
而22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并没有太多变化,恒瑞也只是做到了没有缩减研发而已。换句话说,恒瑞的转型力度大,转型得很艰难。
从公司给出的业绩来看,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双双下滑:2022年 11月开始陆续执行的第七批集采涉及的5个药品销售收入9.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2亿元,同比下滑48%。而阿帕替尼、 吡咯替尼、硫培非格司亭、瑞马唑仑、氟唑帕利、海曲泊帕等多款创新药医保销售价格平均下降 33%,致使恒瑞的创新药销售收入也从2021年的一百多亿掉到了81.16亿元。
百济在国际化上相对有一个好的出路;另一边,百济因为没有盈利的压力,在推广费用这块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但拿掉这些因素之后,恒瑞和百济同样面临国内支付端的挤兑,而二者在创新药上的放量速度差,不由得让市场对恒瑞在商业转化上的担忧。
三、“旧王”何去何从
其实,“一哥”这个名头总归只是观众们去排的一个座次。是不是“一哥”对于恒瑞本身公司的发展来讲不重要。
一季度数据出来后,市场对恒瑞同比和环比均扭正的情况还算欣慰,但54.9亿的营收相比2021年的基数来看仍然算不上乐观,至少可以说明创新带来的增量并没有弥补上传统业务下降的缺口。
恒瑞此前是靠着销售能力来弥补创新统治力的不足,支付端政策严逼之下,销售这个环节被不断压缩,原来的“销售能力”成为效率拖累,恒瑞在21年销售团队的基础上,又裁了4000人,如今基本和一梯队药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好在恒瑞押注“创新”押注得早,如今创新管线,“重磅程度”高不高我们放在一边,至少丰度拿出来还算有竞争力,覆盖领域相对较广。
肿瘤不是医药的全部,自免不是医药的全部,新技术、新靶点、新分子都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作为一家药企,它能在多广的领域里解决掉多深的问题,这个乘积决定了这家药企的规模。而综合、稳定、纯粹,这是没有超级大单品来撑业绩的恒瑞的一个相对优势,也是未来重回“一哥”的一个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ID:mic-sh366),作者:李昀,编辑:王晨、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