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周刊少年Jump》(以下简称“《Jump》”)是一本由日本集英社发行的漫画连载杂志。《Jump》于1968年7月创刊,为日本发 行量最高的连载漫画杂志,并于1997年每期发行量达到最高纪录——653万册。但在那之后,由于《灌篮高手》等广受欢迎的漫画的完结以及互联网的崛起, 《Jump》的发行量迅速减少至200余万册。
战后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兴盛,而创刊于1968年的《Jump》的发展 则几乎是一部日本动漫产业的缩影。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谈论的大部分日本动漫,例如《海贼王》、《火影忍者》、《灌篮高手》等耳熟能详的作品,均是从 《Jump》上连载并受到广泛关注的。用现在中国动漫行业的用语,这些作品可以被称作“优质IP”,因为它们无一在渗透到动漫产业链的顶端后成为日本的国民级动漫IP。
2015年被业内人士称为对中国动漫产业具有“拐点”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大圣归来》等 动漫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双丰收,互联网、电商的介入又让动漫产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动漫IP产业链正在形成规模,2014年 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达到千亿元级别,尽管这同日本、美国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但中国动漫的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都在迅速提升。尤其是近两年,腾 讯、百度、阿里、乐视等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在积累自己的版权资源,签约并培养大批自有作者,打造独家内容,向整个产业链渗透,依靠包括动漫在内的优质IP在 “粉丝经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
在市场化和产业链形成方面,中国的动漫行业从业者和互联网公司都做得非常专业,而中国的 动漫行业最缺的却是“优质IP”,即使是《大圣归来》这样获得良好口碑的动漫电影,也还是在嚼老梗。在面临缺少优质IP的困境时,很多人会提及为什么日本 动漫行业会出现这么多有着世界级影响力的知名IP。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知名IP几十年前就已经印刷在了《Jump》这本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上。
如果把动漫产业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较的话,那么那些新兴的文化载体(例如戏剧和电影等)可能会需要在这个国家的 传统文化(经过时间沉淀的)中去寻找灵感。而在动漫行业,浮躁的受众和短暂的时间很难沉淀出优秀的作品,但市场可以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筛选出这些优秀的作品。《Jump》杂志的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将作品交给市场筛选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回顾一下《Jump》杂志从创刊到成为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的历程,希望能给中国的动漫从业者一些启发。
创刊:海盗旗飘扬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少年漫画市场,是一条鲸鱼(《少年SUNDAY》)和一只鼹鼠 (《少年MAFAZINE》)的角力场,它们网罗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水准漫画家和作品:《少年SUNDAY》有手冢治虫为首的一批绝世高手,《少年 MAGAZINE》则拥有千叶彻弥与剧本天王这梶原一骑的黄金组合。以海盗旗为标志的《Jump》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闯进了两只海王类的战场。
《Jump》创刊于1968年7月11日,比鲸鱼和鼹鼠晚了整整十年出现。它的不利条件很明显,那就是要从这个已经被瓜分得没什么剩下的市场中存活下来。
《Jump》的母公司集英社以《RIBON》的初代主编长野规挂帅,带领西村繁男等一批年轻编辑,成立了《Jump》的编辑部门。这群后来《《Jump》》后来的资深编辑们直接将“打到《SUNDAY》”作为目标。
编辑部成立后,编辑和漫画家们卯足了劲儿准备好了创刊号的内容,到印刷时却遇到了意外的 麻烦。编辑部联系了当时日本最大的两家印刷公司大日本印刷公司和凸版印刷公司,但这两家公司都不愿意接活,因为印量太小了——《Jump》的第一期印刷量 才10万册。后来编辑部谎称创刊号印刷量共100万册、分多期印刷才在日本共同印刷公司成果出版。《Jump》创刊时是双周刊,发型10万册,实际卖出8 万册。而当周于《Jump》同时出版的杂志销量如下:《少年MAGAZINE》84万4千,《少年SUNDAY》69万1千。
这时连编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够和上面两本杂志平分天下了,甚至连成功存活下去也成了 问题。但她们并没有放弃,在完成创刊号的出版后,编辑部根据市场情况制定了一套清晰的内容方案。总编辑长野规最大的信条就是认为编辑必须了解读者,能够看到读者的面孔,无论是思想还是心里,“甚至是钱包和口袋里面都必须看到”。由此,长野制定了《Jump》内容的“三要素”,即友情、努力和胜利。
友情、努力、胜利
60年的日本少年杂志很少刊登漫画,而是以战争、武器和军装等题材为主。长野当时是《少年BOOK》的主编,他抱着身 为出版工作者的良心,对这种对战争的狂热的现象心存疑惑,于是他在杂志上针对青少年做了一个“战争调查”。调查的结果让长野松了一口气,结果显示日本的青 少年只是对机械和技术感兴趣,而且都很明白战争的悲惨与和平的重要。
另外,长野还从调查中得出了日本青少年的如下价值观:最打动内心的词是努力,对自己最重要的是友情,最喜欢的词是胜 利。这一基于读者喜好的调查结果被长野应用到的《Jump》的编辑方针中。“全部漫画的主题都要拥有这三个要素,就算没有全部三个,也要至少拥有其中的一 个,”长野这样对编辑们说。
同时,《Jump》还力求拥有区别于其他漫画周刊的特点,除了广告、预告、目录等必不可少的内容外,其他页数全部都是 漫画内容。当时的周刊除了漫画外,还会有其他的诸如体育报道等内容,而《Jump》则把这些内容都做成了漫画形式。在漫画页数方面,《Jump》也比 《MAGAZINE》和《SUNDAY》多了30%。这就是长野敢把杂志的定价定得比这两本杂志高的原因了。
在这样一个以读者为导向的编辑方针的指导下,《Jump》杂志1970年的最后一期销量终于突破100万册大关,仅用两年时间就与当时的行业巨头《MAGAZINE》和《SUNDAY》一样成为“百万销量俱乐部”的一员。
专属契约制度
《Jump》在市场上的受欢迎,还得益于这本杂志的编辑制度——也就是一个编辑负责一个作者,只有在漫画集在创作原作连载或者新人出道时,才会出现一个编辑负责多个作者的情况。这个时候编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掘一个能走红的漫画家了。
60年代日本的漫画家和读者比例完全不相称,甚至可以用僧多粥少来形容,因为画漫画这个 行当在当时可以说得上是不务正业。这是个大杂志社最急于做的事情就是巩固漫画人才使资源不至流失。而《Jump》的总编长野规则发明了一套方法:专属契约 制度。也就是一种防止漫画作者在将漫画连载至一半时转跳其他杂志社的做法方法。
第一个和《Jump》签署这份契约的事《Jump》的招牌漫画《孩子王》的作者本宫广 志,在那之前《Jump》的另一部招牌漫画《破廉耻学园》的作者永井豪同时也在《MAGAZINE》杂志上连载这部漫画,让《Jump》蒙受了不小的损 失。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Jump》要求本宫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专属契约。根据这份契约,在《Jump》上连载的作者不得在其他杂志上同时进行 连载,契约时间为一年。契约时间结束后,编辑会和作者商量是否更新契约。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Jump》杂志上当时与本宫签订的协议详细规定如下:
漫画家本宫广志和《少年JUMP》编辑部签订专属契约后,不得在《少年JUMP》以外的杂志发表作品。
《少年JUMP》编辑部每年支付漫画家本宫广志契约费240000日元,其中不包括稿费。
漫画家本宫广志在契约规定时间内,不得再与《少年JUMP》以外的杂志进行契约到期后的执笔谈判。
这种专属契约制度被长野规延续了下来,知道2000年的《Jump》杂志上,读者还能在漫画的边页小字上看到这样的提示:只有在《Jump》上才能看到XX老师的作品哦。
虽然这种做法保证了《Jump》的发行量持续增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当时,这种制 度被漫画作者们指责为对编辑部过于有利,因为它没有给漫画家任何保障,也就是说对被中断连载的漫画家没有补偿方案,一旦作品被中断连载的时间在契约规定之 内,那么即使作者画了新连载也无法在其它杂志上发表。很多漫画家甚至用“奴役”来形容这种制度,这也导致了很多漫画家都对《JUMP》敬而远之。其次时当 一个漫画家是长时间地被一个编辑部限制住,会导致故事风格和画风变得固定和死板,让年轻作者与社会脱节,从而使他的创作变得艰难。
虽然此举让杂志的名声变化,但至少编辑部不用再担心作者一稿多投的情况了,杂志的销量也稳步上升。现在该做的就是引入淘汰机制,让作者都产生紧迫感,迫使作者画出更受读者欢迎的作品。这样就有了《Jump》的另一个著名编辑方针。
调查表至上主义
所谓调查至上主义是指在漫画家的作品连载开始时首先以连载10回为第一阶段,根据连载到 第5回时的读者调查,得票数上升的话就继续连载,下降的话就以10回为完结。那时这个方针还只有雏形,还有几招更加狠得留在后面,比如连载数目增加后的 “末位淘汰制”。调查表至上主义的残酷性,从它设立以来一直很明显。那就是不体谅作者的状态起伏,一味要求作者熬干全部精力,每周都强行制造出能受读者欢 迎的场面,并且明明作者已经想结束,剧情发展也到要结束的时候了,但只要在调查表上还是排在读者投票的前列,那编辑部就不管漫画家愿不愿意,都逼着它们继 续画下去。
最有名的受调查表至上主义迫害的故事,还是本宫广志的。有一次《孩子王》他实在画不下去 了,就到截稿前夜匆忙赶出一个最终话,原稿最后一页的最后一格上写了大大的“完”字,然后跟女朋友逃去外地度假。但他的责任编辑西村繁男一看原稿,二话不 说就拿出涂改液把“完”字擦掉,然后打电话到本宫的工作室去,逼问助手得到本宫度假的地址后,连夜坐车赶去,逼着本宫在旅店的桌子上重画,把这一话整个改 过来。
设立奖项选拔新人
前面我们介绍过《Jump》通过专属契约制度让漫画作者不至于流失,又通过调查至上主义 让作者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创作出更受读者欢迎的作品,那么《Jump》还缺少什么呢?事实证明他们缺少的是选拔和提供新作者的能力,因为《Jump》的 工作强度实在是太大了,很多漫画作者会很快精力透支,不能继续创作。后来当上《Jump》第三任主编的西村繁男感慨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漫画家是一种消 耗品。我当初在下层的时候看着漫画家实在是太辛苦了,也不希望他们辩称消耗品。可是当我升上去做主编了,才知道哪怕他们再辛苦,杂志也得这么做,所以没办 法……”果然是一副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
到了1971年,杂志刚创办三年时间,就已经有不少漫画作者画疲了,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还 是本宫广志。当他的《孩子王》连载到一半时,他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只能停止更新并住进医院,杂志也由于这部招牌漫画的停更而导致销量下降回100万册以 下。此时的《Jump》主编长野规发现如此过度依赖某一个作者,一旦他们有个三长两短,杂志的销量就难以保障,这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让杂志能够及时补充新的优秀作者,长野规想出了一个没有前人尝试过的方法,那就是仿照出版社设立的各类文学新人奖项来设立一个漫画新人奖。
1971年和1974年,《Jump》杂志上分别以两位著名漫画家的名义设立了“手冢 奖”和“赤冢奖”,分别用于发掘优秀故事漫画作品和优秀搞笑类漫画作品。虽然手冢治虫和赤冢不二这两位知名漫画家与奖项的渊源不大,但也为这两个奖项提供 了极为可观的权威性。而这也让那些希望投身于漫画行业的年轻人提供了不少将梦想付诸实现的机会,在他们投稿时,两位“漫画之神”的名字无疑是极其具有吸引 力的。
《Jump》也趁热打铁,借着获奖作者名气和热情都还在的时候让他们签署契约,让他们拼命为自己的杂志连载漫画。如果我们查阅《Jump》上连载过的作品名单的话,会发现有很多优秀作品都曾获得过这两个奖项。
辉煌与衰落
在编辑部以上的编辑方针和奖项的驱动下,《Jump》杂志的发行量不断提升。大家应该还 记得,1968年《Jump》的创刊号发行量为10万册,这一数字在连载完《破廉耻学园》、《厕所博士》和《魔神Z》等漫画之后的1971年变成了100 万册。整个70年代,《Jump》还连载了《乌龙派出所》、《前进!!pirate》和《眼镜蛇》,这使得杂志的发行量在1978年突破了200万册。到 了1980年,杂志的发行量达到了300万册,此时编辑部将重点放在了少女登场人物的作品上,《阿拉蕾》、《停止!!云雀》、《北斗之拳》和《疯魔小次 郎》等作品依次登场,这使得杂志的发行量在1985年达到了400万册。80年代下半叶则涌现了一大批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七龙珠》、《城市猎 人》、《圣斗士星矢》和《暗黑破坏神》,到1989年,杂志发行量突破500万册。
90年代,杂志连载了《灌篮高手》、《幽游白书》,并取得了极为强烈的市场反响。 1991年,杂志发行销量突破600万本,当年连载的作品有《花的庆次》、《灵异教师神眉》、《忍空》、《幸运超人》、《浪客剑心》、《热斗小马》。 1995年的3-4号杂志销量达到了653万册,成为最高纪录。1996年27号《灌篮高手》连载结束,杂志销量开始下滑,到1997年减少至约230 万,也被称作《Jump》的黑暗期。在这段期间由《浪客剑心》、《封神演义》等作品支撑整个周刊的销售量,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另一方面《ONE PIECE》、《猎人》、《火影忍者》等热门少年漫画开始连载。
这些作品背后的漫画家在杂《Jump》辑们的“压榨”下不断攫取脑中的灵感,为日本漫画 产业贡献了不少市场表现良好的“优质IP”。虽然互联网的崛起让杂志这一载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压缩,但互联网也正在成为动漫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时光飞逝, 改变的是故事的载体,不变的是作者创作优秀作品背后的驱动力。
本文由创界(公众号:ChuangDaily)原创
欢迎关注创业第一新媒体创界微信:Chuang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