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一、
影院终于又开始热闹了,昨晚我在家附近的影院看了《美国队长3》,许久不见的影厅座无虚席的场面竟让我有些激动兴奋,更令人惊异又欣慰的是一个老奶奶也看完了《美队3》,观众仍然热爱影院。
60余天清冷影市还是靠好莱坞大片终结了。
过去三年银幕数的增长率分别是39%、30%、34%,受去年440亿票房、49%增幅的激励以及“小镇青年”崛起论调的引导,相信今年的银幕增长速度还会继续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
简单的说,一旦影院门可罗雀的话,最撑不住的是重资产的院线和影管公司。
所以,2017年进口片分账配额若进一步扩大,国产片的制片公司当然会叫苦不迭,但院线、影院则一定是热烈欢迎——并不是说影院经理偏爱好莱坞电影,而是作为经营者,有更多产品选择更有主动权,三四月若不是《疯狂动物城》《奇幻森林》《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相信影院经营的局面将会更加被动。
二、
韩国导演的中国电影又一次沦为烂片,不管是从导演到演员都韩意十足又是续集名义的《我的新野蛮女友》,还是姚晨李晨领衔的《梦想合伙人》,以及去年的《第三种爱情》——都是烂片,票房惨败,评分惨淡。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观众不傻,但投资人、制片公司傻。
南橘北枳的典故不细说了,经过韩国本土市场千锤百炼且屡有佳作的韩国导演,到了中国怎么轻易就拍出了烂片——当然不是韩国导演不行,而是我们自己的整个产业机制不行,轻易让这些导演就“学坏”了。
不妨试试,让一个爱排队守秩序的英国绅士来中国,天天见识和参与一下中国人排队,不出一个月马上开窍,插队一学就会,至于回国后是否还能变好,就看插队会受到的惩罚了。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如今让春秋鸿成为业界笑柄的《杨贵妃》,项目最早是韩国导演郭在容,拍过什么佳作就不赘述了,结果被剧组炒了,还不是被制片人干掉的,竟然是被女主演逐出。
谁不专业不言自明。生产创作系统的权力错配恐怕也是一种中国特色,郭在容没能为钱妥协。赢了名声,但也就失去了在中国赚钱的机会。好处是,没有添上烂片的履历。
中外合拍理论上是提高国产电影质量的好方法,但水土不服照样会结出烂果子。你说是种子的问题,还是水土的问题?
三、
对于过去两个月影市清冷的原因,有一句正确的废话就是,主要是国产片自己质量不行。
实际上,国产片质量基本上就处于一直不行的状态,但自2009年以来,票房37%的年复合增长率,不止是给资本壮了胆,简直是磕了药一般地完全无视基础差、工艺差这个硬伤,特别是最近两年发现IP这条捷径之后,更是几近癫狂到对产品质量无所谓。
IP天价,明星天价——都是由于追逐的资本太多,公司、基金、热钱陷入集体无意识地盲动,愈演愈烈到沾上IP的电影就敢豪言票房超10亿甚至20亿,当然还有最近流行起来的上市公司斥资上亿到上十亿收购收购明星壳公司。
资本投机求快,但——剧本打磨得是慢工出细活,还有人才培养绝非朝夕之功,资本等得了吗? 这就是中国电影为什么仍然烂片不断的原因,虚火根本无法令产业有扎实的基础,跟好莱坞永远棋差一招的不是钱不够,是工艺不够,人才不够。
金融的功能就是实现跨时期的稀缺资源配置,通过金融工具的应用,来用远期的可观收益率吸引当下的资金进行长期的投资而非短期的投机,既解决贷方的生产/创作长线计划所需,也满足借方持续的逐利追求。
谁能擅用金融工具以驾驭资本、管理艺术?应是专业的制片企业。譬如好莱坞的六大就能驯服华尔街,而精明的华尔街在洛杉矶不仅很难占到便宜还屡屡受挫。反观我国,有的大制片公司已志不在电影制作,倒是在资本的把戏上花样翻新,还有喜欢在一个类型上一条道走到黑的,有资本故事比电影故事讲得还好的,还有的国有老牌电影企业尽管经验老道却轻易就被快鹿的“创新”撞了一下腰。
《美队3》力挽狂澜或许只是偶然,韩国导演水土不服或许也只是个别现象,三四月市场的清冷也许马上就会因为暑期档的火热被人遗忘,但国产电影要如何长期保持高水准却是中国电影制片企业总要面对的课题也是难题。
如何把求快的资本驯服,哺育须慢的剧本创作和人才养成,就看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