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徐元,头图:《棒!少年》海报
01
没有意外,戏里,强棒少年队在美国输了。
没有意外,戏外,《棒!少年》在影院里也输了。
1.1%的排片比、2.9%的上座率、1.2万的观影人次、50万的日票房,这就是2020年评分最高国产片的首映日成绩。
到了上映第二天,虽然上座率激增为7.4%,可排片比也掉到了0.4%,《棒少年》的影院之路,基本走到了尽头。
其实,这个结果早就注定了。一部纪录片,而且还是一部儿童纪录片,宣发关键词里,更有“爱心”“公益”这类字样,当然很难得到市场的青睐。
年度最高分华语片上映两天,在影院只有0.4%的排片率
说来令人骄傲而又心酸的是,中国影市就和头条、抖音一样,是完全的需求导向,消费者口味左右着供给品的生死。
现如今,一次“看电影”消费通常还包括了餐饮和购物,货币成本及时间成本都不菲,再就大环境而言,吾国国民又相当欠缺高雅文化的修养及需求,所以,“艺术电影”没有大众市场,是一个无可争辩的现实。
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市场逻辑。对所有的“非商业电影”来说,这个逻辑是异常冷酷而致命的。
《棒少年》所遭遇的,其实也就是《气球》《一秒钟》以及更早的《百鸟朝凤》《闯入者》……《三峡好人》所遭遇的。
影片讲述了一群孤儿和问题儿童在机缘巧合下开始打棒球,并在前国手和70岁的传奇教练的带领下,参加世界顶级少年棒球比赛,书写人生新篇章的故事,图为影片的主人公马虎
02
《棒少年》质量上乘,不仅有相当扣人心弦的剧情,又举重若轻地触及到了相当丰富、相当敏感的社会话题,而且还在更普世的创作层面上,探讨了文明与驯化、性格与命运等等深远厚重的议题,确实是放之于中国纪录片及中国电影范畴内,一部难得而可敬的佳作。
在制作品质上,《棒少年》也有别于一般印象中的独立纪录片,视听出色,节奏明快,完全不亚于考究的商业故事片。简而言之,该片不但“好”,而且“好看”。
然而,回到“中国电影市场”这个冷硬的庞然大物面前,电影的质量好不好,与票房卖得好不好,每每关系不大——更何况,甚至于“质量好不好”,也是极难界定的。对绝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刺客聂隐娘》《地球最后的夜晚》都是骇人听闻级别的骗钱烂货。
可是,即便《聂隐娘》和《地球》,也都能靠着“动作武侠”和“浪漫爱情”的类型标签,以及大部头明星卡司、高规格的宣发投入“哄骗”到相当多的观众。而对于大多数如《棒少年》或《气球》这样的“小片”来说,却完全缺乏商业卖点和广告投放,所以注定了炮灰命运。
虽是纪录片,但本片的好看程度不亚于扣人心弦的商业体育片,值得去影院一看
03
确实,一到诸如费里尼、侯麦回顾展或日本新电影展、欧盟新电影展,又或者是First、平遥、北京、上海电影节之时,文艺青年总是能在开票第一分钟,就“秒光”所有的影票。
这时我们难免会产生错觉,觉得艺术电影的消费需求非常旺盛,艺术放映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好买卖。
而再到《棒少年》《气球》乃至《一秒钟》,评论界、传媒界和电影圈的讨论、点评、推荐,也是显得汗牛充栋、无日无之。
具体如《棒少年》,真的有非常多的明星大导,在社交媒体上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推荐语——而且,不难看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远比平常彼此新片上画时的“商业互吹”要真挚用心得多——原因也很简单,《棒少年》确实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
可是,这些圈地自萌的喧哗热闹,完全左右不了影院经理和普通观众的选择——他们其实看不到,而且也不在乎。
影史第一名的《教父》,在腾讯视频上线五年多的播放量,不过是还需另外付费、上线才一周、口碑断崖的《冷血狂宴》的1/4
“文艺小片”在任何国家都是电影市场的小板块,这是大前提。而具体到中国来说,电影市场粗放生长了17年,至今也没有分区、分线、分类之区别,所有的大片小片,都以“月”为周期,面向全国所有影院影厅发行,甚至连定价也毫无差别,这就更加加剧了市场里的马太效应。
呼吁多年的“艺术院线”,至今不过是一个松散乏力且受制于官方的机制,除了承担了一部分艺术影片的放映之外,完全看不到长期的有效地推广、宣传艺术电影意义作用的动作,也看不到短期的招徕观众的有效办法(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文化上的)。换言之,“小片”的目标消费者不但数量稀少,还严重缺乏引导、缺乏组织、缺乏培养。
04
以法国为首的艺术电影大国,执行的是一整套从立项到制作到发行的全方位扶助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劫富济贫的一套办法,让美国大片和公私电视台这样的大户,掏出足够多的资本和资源来补贴艺术小片。
而反观中国,巨额的进口片票房,留存为中影公司的利润,巨额的电影专资收入,留存为主管部门的家底,虽然也有了一次次的改革改良,可是显然它们对于“小片”的扶助极其有限而且极其苛刻的。至于“都是一个系统”的国营电视台,更是完全置身其外了。
文艺片的发展在我国得不到政策上的支持,很多时候都要指望一些人的理想主义
这就是最吊诡的局面,对于中国的“艺术小片”来说,市场和政策都不是朋友——前者可能只是冷漠,而后者不要说扶助了,甚至经常还会“毙掉”你。
当然,如果要拍的是“歌颂”“弘扬”一类的题材,那么不但主管部门,甚至于各级地方,都有大量的资金为你所用(典型如河北某县那4000万城市宣传片层层转包为130万的丑闻)。不过,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05
现实就是如此。可是,生活还要继续。强棒少年队输了比赛,擦干眼泪,还是要再训练、再出赛。
不管市场表现如何,《棒少年》《气球》《一秒钟》都算得上的2020年的中国电影的脸面。只是希望院线窗口期结束之后,民营的资本、民营的视频平台,能够再给它们续上命。
总之,对这些影片来说,拍出来,比卖得好更重要。
未来,或许这样的电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而无可奈何的是,这就是我们全民共同导致的后果,也怨不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