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5-11 07:39

该不该,复制淄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李杭,编辑:潘展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没人能想到,淄博能持续霸屏热搜。


两个月连上热搜一百多次,“24人吃淄博烧烤花760元”“淄博大姐留宿12名无房游客住家里”“淄博烧烤不涨价的最大底气”……


△ 淄博在两个多月登上了一百多次微博热搜 图源:网络


任何能跟淄博扯上关系的,都能冲上热搜,比如“男子返乡遇淄博爆火留下卖橙汁”“男子在淄博吃完烧烤直接买房定居”……


“顶流”的实力,逐渐变得直观——淄博一季度GDP超1000亿元。


不少城市都想“抄作业”。


有的直接带队去调研,近距离观察。据媒体报道,4月以来,辽宁锦州、河南信阳等多地的文旅、招商部门,组团到淄博走访。


有的则是复盘研究,学习淄博的成功经验。锦州烧烤协会、河南省南阳市社科界为此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淄博烧烤的“出圈”路径。


但是,淄博的这波出圈操作是否能成为城市营销的样本,尤其是否值得工业城市“照抄”?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先捋清烧烤和老工业城市之间的渊源


落寞的工业,火热的烧烤


中国从不缺好吃的烧烤,更不缺烧烤好吃的城市。


黑龙江的鹤岗、佳木斯,吉林的长春、四平,辽宁的锦州、鞍山、本溪,新疆的巴楚、尉犁,山东的济南、淄博……


从西北到东北再到华东,都有拿得出手的烧烤之城


猛地一看,它们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


不过细细整理,你会发现,在这些城市中,除了新疆、内蒙古等占据先天原料优势,其他大多都是工业城市。


烧烤,为何与工业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赞美一座城市烧烤氛围浓厚时,往往会带上一句话,“在这里,人人都是烧烤师傅”。


在老工业城市里,没人天生就会烧烤。支起这些城市里成千上万个烧烤摊的,背后往往是一段段充满失落与伤痛的往事。


上世纪80年代,对于我国的工业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在当时,我国整个工业领域都开足马力搞建设,办工厂。那是我国重工业发展最激情澎湃的年代,也是我国很多工业城市的辉煌年代。


在那段辉煌时期,大型国营工厂,是最红火的“铁饭碗”单位。在那里工作的工人,则是最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之一。


齐齐哈尔某家烧烤店老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19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下班后和家人、朋友去街边吃点小串,是工厂工人较为普遍的消遣方式。


有消费便有生意。烧烤从此开始在工业城市里生根发芽。


然而,谁都不会想到,烧烤行业在老工业城市的进一步兴盛,也是因为工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上产业结构单一、改革开放促使经济重心南移,不少工业城市的大规模国企破产、改制、重组,很多工人不得不离开工厂。


那个年代,在重工业城市,民营和个体经营企业相对较少,工人多数要靠自己琢磨生路。


烧烤作为门槛相对较低的餐饮行当,成为当时很多人的选择。再者,工厂废弃材料多,为工人改造烧烤装备提供了便利。


比如齐齐哈尔的烤盘,第一代的烤盘就是用工厂废料在车床上车出来的。


90年代末期,这些工业城市街头巷尾的烧烤摊子越来越多。在这些烧烤摊上,烤串的是过去的工人,吃串的也是过去的工人。


他们之中,一半的人靠烧烤维持生计,一半的人靠吃烧烤喝啤酒来排解生活的苦闷,渐渐地把工业城市的烧烤越烧越旺。


△ 在工业城市,以“下岗”命名的烧烤店并不少见 图源:社交网站


这种饮食习惯一直流传了下去,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


街头巷尾的一炉炉炭火,延续了老工业城市里本来燃烧着的熊熊工业之火,承接了一个又一个漂浮在时代浪潮中的工人家庭。


当工业城市变成“烧烤大市”


靠烧烤火起来的城市,淄博并非是第一个。


以锦州为代表的东北烧烤城市,在21世纪初期就已经试着尝试。


和众多工业城市一样,锦州的烧烤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于90年代。


到了21世纪初,作为东北烧烤的扛把子,锦州烧烤已经有了较大的名气,吸引了众多电视节目争先报道。


凭借电视节目的传播,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在当时,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到锦州品尝当地的特色烧烤。


见识了自家烧烤的实力之后,锦州主动出击,不仅成立了烧烤协会,当地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地把烧烤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并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开发相互融合。


从电视时代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锦州也曾搭上过流量的快车。


2016年之后,在《天天向上》《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等节目的轮番宣传下,越来越多游客因为烧烤奔赴锦州。


由此,锦州的旅游收入连年增长,由2016年的174.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44.8亿元。


其他“烧烤大市”也都或多或少像锦州一样,营销过自己家的烧烤。


2017年,辽宁丹东曾举办烧烤盛宴,免费提供7000斤黄蚬子,吸引超过3500名游客聚集;齐齐哈尔在2018年曾举办“齐齐哈尔芭比Q之旅”,以“美食+旅游”推动当地文旅发展。


这些“操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让这些地方的烧烤有了名气,但是都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现象级传播,也没有在短时间内吸引全国游客“蜂拥而至”。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烧烤界“老大哥”都没能完成的事情,被淄博这个烧烤界“小弟”完成,并且是超额完成。


从数十万大学生“进淄赶烤”,到连续登上热搜榜两个月,淄博真真正正成为了“顶流”。


这之后,网络流量迅速转化成了文旅的“留量”。


3月以来,淄博火车站日均发送旅客1.9万人次、到达旅客2万人次,连续5次打破近三年来该车站单日到发旅客数新高。全市1288家烧烤经营业户日均接待人数13.58万人。


“留量”又转化成了消费,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淄博的经济发展。


据淄博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淄博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57.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


其中,淄博消费市场复苏势头强劲。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6亿元,同比增长8.3%,分别高于山东全省、全国2.7个、2.5个百分点。


如此亮眼的成绩,引来了不少老工业城市的目光,让它们猛然发现,工业城市转型,似乎也能用这种“很轻”的玩法。


产业转型,是众多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像淄博一样的老工业城市。


对于这些老工业城市来说,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一种思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也是一种玩法。


淄博的想法是从2013年开始。那会,淄博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努力以服务业跨越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从那时起,淄博试着在文旅营销上花力气。


2013年初,淄博市开始有意识的与淘宝、途牛、同城等多家OTA合作,同步进行景区门票和线路及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还和搜索引擎网站合作,把淄博作为“旅游目的地”,从网络上开始推广。


2015年,淄博把文化名城建设的地位与“工业强市”“生态淄博”并列,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文化名城建设的突破口;2016年,淄博在各区县相继启动“百万市民游淄博”活动,到山东省内16城市“安利”自己,以此开展旅游巡回促销。


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积累,让淄博政府有了能够承接住流量的能力,也让当初定下的“把丰厚的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的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今年“五一”假期,淄博成功跻身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创下近10年来的客流量最高纪录。


当地知名打卡地“八大局便民市场”登顶全国景区排队榜单;淄博站累计发送旅客超2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8.5万人次,增幅55%。


淄博的成功,让很多老工业城市忽然明白,工业城市向“轻”转型,效果也还不错。


老工业城市,不止“补烤”


巨大的流量,让淄博正在撕掉“工业城市”的标签,转向“旅游城市”。


年轻、友好,正在成为淄博新的关键词。


比如发布烧烤地图、定向发放烧烤消费券、设置高铁烧烤专列、新增21条定制烧烤公交专线、在全市34家A级景区推出“免费开放日”活动等。


淄博以烧烤的名义,重新出现在外界面前,很多城市赶来“补烤”。


从近期组团到淄博调研走访的信息能窥出端倪:


4月16日至18日,锦州市凌河区赴山东淄博张店区和临淄区,考察调研烧烤产业发展情况;


同月24日至26日,锦州市太和区赴山东潍坊、淄博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活动;


还有河北省定州市、河南省信阳市商务局、天津市河北区等,分别到淄博进行考察招商和学习调研。


但问题是,老工业城市该“照抄作业”吗?


以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城市为例,直播、烧烤,甚至是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热闹,并没有为经济带来直接影响。相反,人口外流、房价低反倒是当地城市出圈的代名词。


“其实,文旅只是淄博转型中很小的一个方向。淄博这么多年也在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一系列新经济和新产业。”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是所有老工业城市可以向淄博借鉴和学习的。


把时钟的指针拨回2018年。当时,淄博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既有产业结构偏重偏旧的难题,也有新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局面之困。


淄博的做法是,“出清”水泥、钢铁、陶瓷等传统产业,“上新”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氢能等新兴产业。


近五年时间,淄博已经没那么“重”了。


目前,淄博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36家,省级瞪羚企业13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0家,数量居全国第六。


但是,要解决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困境,还得从自身出发。


“从长远来看,像淄博这样的老工业城市不可能只靠烧烤、餐饮和文旅行业,因为它没有像张家界、九寨沟和武夷山这种特色景点,所以未来它还是要靠创新。创新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人才是城市的发展内核,有了人,创新的种子才能在城市内部生根发芽。


“对于老工业城市来说,想要成功转型,急功近利是万万不行的,还是要靠通过设立大学,培养人才,从而驱动城市创新发展。”丁长发认为。


在丁长发看来,工业城市想要实现转型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内生驱动,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就像匹兹堡作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在经济衰退之后,主要靠的是当地的大学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靠人才来进行创新,内生驱动。”他说,淄博也可以学习这种方式,建一个好大学,逐步培养人才,从内部爆发出新的动力。


而今,有了“热情好客”的城市名片,淄博揽才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据报道,近日,淄博市名校人才直通车赴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展人才招引。三场招聘活动共有45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累计超千名学子到现场咨询洽谈,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91人次。


这次,工业城市或许能先从这开始“抄作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李杭,编辑:潘展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