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奇点网,作者:王建秀。
这段时间,身边民营医院做市场的朋友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医联体带来的压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医院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一个背景,医院的市场部绝大多数采用地推的方式,到基层寻找医疗资源。
他们通常采用义诊的方式给患者做科普、做检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希望留给当地患者一个好印象。当然,有的义诊是实实在在的义诊,有的义诊属于诱导性义诊,今天我们要说的重点不是这些。
其次,我们也必须了解正规民营医院如何与公立医院差异化竞争。在不降低医疗品质的情况下,民营医院会尽量将自己的服务人性化,比如有班车接送,比如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和细节服务水平,或者通过价格差来赢得患者的关注。
它们当中很多都有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资质。这些民营医院也会深入到基层去,对技术落后的地区进行对口帮扶和双向合作,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自愿、自主合作。
第三,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给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年初的时候,很多医生朋友在微信群都谈论这件事,多地城市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量在逐渐下降。举个例子,根据《南方日报》3月26日的报道,在2015年11月和12月期间,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量下降了大概9%。
过去,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吃肉,县医院吃菜,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喝汤。可是分级诊疗越来越厉害,基层医生的实力也慢慢在增强,病人逐渐留在基层,公立医院老大哥不能干等着喝西北风,分肉吃总比没肉吃强。
于是,大型公立医院开始一窝端地托管基层,建立紧密型的医联体
大型城市公立医院把自己的科主任、财务科人员派驻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当副院长,当然也会派驻自己的医生,形成了几乎接近于垄断的双向转诊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上级公立医院托管下级医院。
在这种紧密型的医联体里,患者被统一“打包”,只能转诊给固定合作的公立医院,医保已经介入了这层关系,当患者越过网络,到别的公立医院或民营医院看病时,医保不报销或者只给报销一少部分。
一位亲自在下面跑义诊的同仁这样说:
“我们遇到过一个复杂性骨折的患者,给他做过预算,大概是6-7万的样子。到了省部级公立医院,价格大概是在12万左右。这个患者最后因为医保的原因,不能在我们这里做手术。什么原因呢?现在大城市公立医院都托管了县级医院,加上派驻的主任都会在县级医院查房,患者有问题就自然转到了城市公立医院。另外,县城内只有县级医院有转诊资格,他们在写转诊单的时候就只写给托管和几家固定合作的公立医院。没有转诊单,患者医保都报不了。”
不止一个人反映这个问题。“比较成熟的民营医院都能感觉到生存压力,那些刚刚开了一两年还没有站稳的医院,一下子就被打垮了。”一位院长这样说。
在公开的宣传和报道中,我们大都看到医联体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就医更加方便等非常正面,却缺乏数据的说法。然而,对于医联体中公立医院的扩张是否抑制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竞争,医保是否应该被限制等问题,依旧值得疑问和探究。我们接下来会继续关注。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标明:本文为奇点原创文章(公众号:geekheal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