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6-08 10:08

错位插座——成功的改变,失败的创新!

错位插座,是饱受争议的热门话题。产品源可以在著名的ABB找到。是成功的传播。

错位插座主要有三种言论:
1、简单的创新,终于解决了不能同时插两个的电器的问题,设计是走心的,很实用;
2、普通插座的设计,就是为了避免同时插两个大功率电器,设计师怎么会想不到;
3、强迫证不敢直视,不对称、太难看。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次传播从量上是成功的,其他方面,我们仅从品牌营销的角度,粗略分析,专业理工及业内人士权当一乐。始稷冒着伪理工遭砖头的危险,用这个错位插座,抛砖引玉,为大家分享一下产品开发设计的思路。

原来的设计错了吗?

从专业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错,但无大错。

这几有几个前提:
1、墙面插座,是通过墙体埋线的,可以更换,但相对麻烦;
2、我们的电是220V,10A的墙体插座额定功率是2500W,16A是4000W;
3、一般家用空调、冰箱等10A都够用了,大功率空调、热水器等需要16A;
4、一般直接插在墙面插座上的,多是固定的大功率电器。
5、空调、热水器、厨房,都可以用独立的空气开关。

以上5点结合起来,可以说原来的墙面插座设计没有错。也就是评论中第2种说法是对的。根据不同的功率电器分布,可以选择不同平方的线,分组到空气开关。

那为什么不能同时插两个?大功率电器有两头的吗?

这的确是问题。首先你为什么要买5孔的,而不买3孔的?因为差价相差无几的前提下,那2孔感觉像是白送的。所以,首先这是人观念的问题。其次,国标插头一般都是可以同时插3孔和2孔的,不是完全不能同时插。(三插用公牛插线板,两插用HTC充电器,完全没有问题)

实测5孔插座从上孔最上,到下孔最上约为4.8mm,公牛接线板为5.3mm。确有差距。

既然是有可以插上的插头,那会有三种可能性:
1、部分插座质量有问题,两插三和插间距确实小,设计师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
2、两孔插头插不上,可能是与三孔相加后,大于额定功率,或者插的不是国际头;
3、要么是部分产品插头有问题,如同一个女人总也不怀孕,说不定是男人有问题。

插头应该符合插座的尺寸才对,但是人的意识上是以金钱价值来衡量,插座再贵也贵不过电器,所以普遍会从插座上找原因。

没有大错,是因为一般很少会直接往墙面插座上插插头。处于美观、实用、安全考虑,插座要么高、要么低、要么在沙发后边,插插拔拔很麻烦。接线板更方便、安全、省事。一般5孔的三插是国标,很牢固,两插是小万用,因为侧面插,距离太远两插也可能不牢靠。

既然没有大错,那为什么还会遭诟病?因为其与Windows的问题相似。消费者(用户)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就不应该设计5孔插座,非要设计5孔,要么能控制插头尺寸,像苹果;要么追求通配,如安卓。

错位设计究竟对不对?


从专业角度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对,但不全对。

对,因为三点:
1、挖掘出了逆向的需求:对既有同类的深恶痛绝,新产品等于雪中送碳(详见:道若极三境);
2、错位设计很容易识别,与既有产品差异化明显,有利于传播;
3、留有很大的产品升级空间。

不全对,也有三点:
1、产品一定要有壁垒,换言之,要做品牌下的产品创新,而不是做品类。品类要创造;
2、设计不美观,对视觉驱动的感性决策很不利;
3、很容易被模仿、被超越、被认领。

所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改变案例,同时是一个失败的创新案例。

从产品的维度上讲,插座是边缘性消费品,重复消费频次太低、接触性也很低、价格抗性很高。如若不是安全方面的重大问题,基本上是先入为主,一次选择,不坏不换。

说成本问题,没有数据也可以判断会高于普通插座,组建模具共享化以后会将下来。所以在没有品牌壁垒的前提下创新,最开始的受益者是厂家,之后是业内强势品牌、终端商。

说这个产品,不得不提到手机浏览器。大家都在抱怨搜索框体验的问题,但谁迈出第一步,代码模具化,和这个插座会是一样的结果。

营销的启示。

从使用上讲,手机等移动产品即时充电需求最强,那带USB接口的不是更实用吗?但是关注度和销量远远不如这个错位插座。一是因为价格,二是因为需求。

始稷一直的产品悖论是:要了解消费者需求。消费者不是产品经理,对未来产品没有预期,只能从既有产品中去寻找。找到这种反需求,就能找出“产品三境”的雪中送炭。可以理解为俗话说的:“先打个巴掌再给个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