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5-26 11:44

承认自己被时代淘汰的中年人,更有可能得到尊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图源:周彧,编辑:二蛋,头图来自:《平凡的荣耀》


明天是儿子的14岁生日,所以想写几句。



不知道儿子有没有印象,我起码跟他说过几次类似的话:


“这个世界始终在变,没有谁能一直跟得上时代,爸爸早就被时代所淘汰,你不要光听我的,要学着自己去探索。


我有这个想法,可能会让朋友们意外,因为很多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不老气也不油腻的人。


其实还有更意外的,我第一次有自己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想法,居然早在2008年,也就是28岁时。当时的我算是相当顺遂,工作稳定,有一定的创意发挥空间,身处的行业还很兴旺,部门是一个很棒的团队,大家不仅能干,关系还亲密似一家人。但有一天,我坐在办公室里,一边随手翻着杂志一边想着一个选题时,突然觉得人生就此定型,时代却滚滚向前,一种无力感突然袭来。


或许有人会觉得,“被时代淘汰”是一个很遥远的词。在他们眼中,只要有一份工作,尤其是体制内工作,还能挣钱养家,平时玩玩手机看看新闻,跟家里老人孩子一样刷刷抖音,就算跟得上时代了。但在我看来,是否跟得上时代,与学历、工作和挣钱多少都没有直接关系,有些人可能读中学时就已经被淘汰了,甚至从出生开始就没跟上。


有意思的是,知道自己已被时代淘汰的我,还常常得到“前卫”“新潮”之类的评价,每当此时,我从不辩驳,只是心里笑笑,毕竟,“了解”真的很难。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社会。一个父亲在家中“说一不二”,至今仍然会被许多人视为“良好家风”。正因为重视权威,所以中国的父亲们普遍不太喜欢认错——当然,这个习惯只限于家里,出去面对领导,认错都会很快。



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原本用于自省的话,在中国家庭的语境里往往变成不认错的借口。长辈骂错了你,说“对不起”的肯定不多,但来一句“我就算说错了也是为你好,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行了”反倒是常态。


这是维护权威的一种手段,尽管很可能是不自觉的,但效果显然不好,或者说只有反效果。中国父母在孩子眼中若是形象不够高大,往往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约束不够,孩子才会如此不听话,其实这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很多时候孩子要求非常简单:一个长辈,能先说“对不起,我骂错了”,再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的形象在孩子眼中就会高大得多,说话也更容易被接受。相反,一个人连跟孩子说句“对不起”的勇气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榜样呢?孩子会觉得你有责任感吗?


承认自己被时代淘汰也不是坏事,一个坦然接受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的父亲,一个不刻意维护所谓“权威”的父亲,更容易被孩子所尊重。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正常人”更值得亲近。


我对一个人是否被时代淘汰的判断标准,主要基于这几点,假设有一条做不到,都属于被淘汰之列:


  • 对文明社会的价值观是否真的了解和认同;

  • 能否跳出从小被灌输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去看待世界;

  • 面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能不能真的尊重别人的“不一样”;

  • 是否敢于让自己变得“不一样”;


在28岁那年,我能做到前两点,能认识到第三点但显然做得不够好,至于最重要的第四点,我知道自己做不到。


事实上,直到11年后,也就是2019年,青春早已耗尽的我才有勇气走出第一步,选择辞职,尽管我心知已经太迟。在只供职过一个单位的17年职场生涯里,我脑海中其实无数次浮现过同一场景:五十多岁的自己,穿得像个阿伯,提着一个老款公文包,继续打卡上班,电梯里有一群年轻人,我看着他们,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他们看着我,又像看着自己的未来。在这个刺眼的场景中,五十多岁的阿伯到底在做什么工作、拥有什么头衔和职级、每个月拿多少钱、在世俗眼中是否“成功”,都变得非常次要。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你是否愿意20岁时就看到自己60岁的样子”,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结果懦弱压倒了勇气。“就这样过一辈子”的“努力适应”,最终成为我人生中唯一后悔的事情。



多年后的今天,我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我真的做到了上面所说的第三点:面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我能尊重别人的“不一样”。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一个人被时代淘汰时,他会本能产生太多看不顺眼的事情,比如“年轻人穿的衣服太奇怪了,不像话”“现在孩子怎么这么难管,哪有我们那么听话”……这时如果没有尊重与包容,就很容易落入一个无逻辑的境地——因为要将自己的“看不顺眼”合理化,就只能抛弃正常逻辑。


比如对“吃苦”的吹捧,就是很常见的无逻辑思维。标榜吃苦,顺便贬低年轻人不能吃苦的人,其实无法遵循正常逻辑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你的吃苦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是不是别无选择?如果是别无选择,那真的值得夸耀吗?你觉得吃苦是最大的财富,但你身边乃至世界上大多数同龄人都跟你吃过同样的苦吗?如果不是,他们为什么也能成才呢?这是不是说明吃苦并不是人生的必须?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希望自己从小过正常的生活,不缺吃不缺穿,享受正常教育和关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希望继续吃苦?


更重要的是,“吃苦”并不等于挨饿,不等于物质的极度匮乏。从这一点来说,辛辛苦苦读书十几年,经历无数考试,然后每天工作996,回到家辅导孩子作业,还要在微信群里随时被领导要求在家继续加班的年轻人,很有可能比老一辈更能吃苦。


作为一个中年人,我必须承认,年轻人和孩子们喜欢的明星、游戏,还有各种时尚,我有许多都看不懂,但我不会嘲弄,更不会试图教育和指点他人。


中国人一向强调经历,但又因为逻辑缺失,总将这些概念极端化。比如将“吃苦”等同于“经历”,却不知道经历的苦难越多,就意味着错过了同样多的正常生活。所以我经常会反问一句:当你在吃苦并以为那就是经历时,你的许多同龄人经历的正常生活,包括拥有许多玩具与童书、早早得以启蒙的童年,正常的求学之路,对兴趣爱好的开发,通过博物馆美术馆话剧歌剧培养审美,与社会脉搏的贴近,你又经历过吗?如果没有,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承受过的才叫经历,正常世界的正常生活就叫“没经历”呢?


我之所以不愿意对孩子讲“经历”,正是因为每代人的经历各自不同,即使同一代人,生长环境不同,认知和人生也大大不同。许多人喜欢将“我也年轻过”挂在嘴边,作为对孩子的教训,可是扪心自问,你的童年真的跟孩子的童年一样?你的年轻时代真的跟孩子的年轻时代有可比性?仔细想想就明白,别说物质生活了,思维想法都截然不同,所以这句“我也年轻过”不仅仅傲慢,而且荒唐。


中国家庭也一直强调经验,“听人劝吃饱饭”和“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都是人们从小听到大的话,很多同龄人从小到大走的都是父母安排好的路。但问题是,我们的子女会像我们当年那样按部就班和听话吗?我们这代中年人真的有规划孩子未来的能力吗?


何谓成长?按照中国社会的固有思维,脱不开成家立业、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这样的字眼。但在西方世界观里,从早期希腊神话到现实教育,成长二字往往被等同于对父权的颠覆。当然,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这种行为被视为“叛逆”。


不过从人类演进的历史来看,社会之所以进步,往往是因为下一代人不太听上一代人的话。每一代人都将老去,见证自己话语权的一步步丧失。为了捍卫话语权,他们会告诉你“听人劝,吃饱饭”,会刻意强调经验的作用。但社会的发展显然并不认同这类说法,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对过往的颠覆。


这本是老生常谈,按照过往规律,像我这种中年人,正是掌握话语权的好时候,只需享受红利,然后坐等自己老去,到时再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之类的话教训一下儿女,过过嘴瘾便是。但在这个经验大面积崩塌的时代,这条人生路径也出现了变化。当我们这代人正在为了孩子的教育军备竞赛、父母老去和中年危机等问题发愁时,还会遭遇一个新问题:我们在子女眼中早已不再无所不能。


在信息闭塞、经验至上、教育相对单向的年代里,长辈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维系着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他们不但是真理的化身,也是知识的来源,还是做人的榜样。记得小学时,许多人都说自己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妈妈,即使他们多半是错将畏惧感当成了崇拜感。可放到现在,还有几个孩子会这样说?


对于当下这代从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无数资讯的孩子来说,父母身上的那层光环太容易被打破。换言之,我们这代中年人,在孩子面前保持“无所不能”形象的时间越来越短,可能连四五岁的孩子都糊弄不了,一个十岁孩子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术手段,可能已经远远超过父母,我们掌握话语权的“红利期”非常有限。


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能让孩子骄傲的地方。当年儿子在学校做编程游戏或PPT时,常常需要查找资料,许多文字往往出自我这个父亲之手,让他很是惊喜。我出了新书,他会放在书包里带着上学。但我深知自己的各种弱点,也明白他终将看到我的所有笨拙。这一点其实跟所谓的“事业”无关,老实说吧,一个每天西装革履、交际广阔、张嘴闭嘴大道理、崇尚权力和金钱的男性,在下一代眼中更有可能被划入“油腻”之列。


说到底,不是我们这代人不够强大,论教育程度与见识、论时代变革中的接受能力,我们都远远超过普遍未能接受系统教育的父辈。但问题是,我们面对的是更强大的孩子,他们会轻易发现父母的无知与脆弱。


这并不是坏事,勇于承认即可,最糟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被淘汰的事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图源:周彧,编辑:二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查看更多评论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