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1-16 10:33
为什么我不提倡“适应社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原文标题:《在“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选择适应,为何会是一条不归路?》,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为什么不提倡"适应社会"的观念。在一个追求"争当人上人"的社会中,即使你成功地适应了社会规则,你仍然可能面临权力和特权的挑战,使得你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变得脆弱。作者认为,过度强调适应社会只会给下一代带来更难适应的社会。同时,中国式的适应社会往往只强调适应糟糕的环境,忽略了适应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此外,作者还指出东亚文化中强调"人上人"的观念对于高压教育和生育困境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 👥 适应社会并不能保障权利和地位的稳固

• 🔄 过度强调适应社会将使下一代面临更大的适应困难

• 🌍 中国式的适应社会只强调适应糟糕环境,忽视了适应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先假设一个故事吧。


你出身普通家庭,认同“争当人上人”的丛林法则,希望改变命运。你从小学习认真刻苦,靠自己努力考上名牌大学,顺利毕业后选择考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地级市公务员。工作期间认识了未来的妻子,她也是一名公务员。你们有着同样的背景,相同的高学历,工作踏实,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人际关系的复杂,都能妥善面对。后来,你们都走上科级干部岗位,在小城里买房买车,养育孩子。


你们都是老人家眼中最让人放心的年轻人,成熟懂事。你行事谨慎,工作中讲服从和沟通,嘴特别牢靠,性格平和,善于处理关系,总能令人如沐春风。你深信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则,人在其中,唯一要做的就是适应,所以你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希望成为人上人,拥有更多资源,为家人和孩子创造条件。


面对社会问题,你总能将屁股坐在“理性客观中立”的一边,认为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存在问题,未来会越来越好,家丑不可外扬,事情不应该搞大,“刁民”和媒体总是唯恐天下不乱,恰恰是发展的障碍。


后来,你被提拔为处级干部,在普通城市里已足够体面。除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之外,一些隐形福利也让家中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比如孩子可以入读本地最好的小学和初中。孩子也非常争气,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全班第一名,顺利考入了重点高中。


你的人生是小城里的范本,工作体面,有社会地位,家庭和睦,孩子出色。你适应这个社会,一切如鱼得水。今年孩子要高考了,你充满期待,因为孩子只要发挥正常,就是本地的高考状元。


但很不幸的是,你的孩子在高考前夕意外出了交通事故,躺在ICU里昏迷,情况不容乐观。孩子是在人行道上被闯红灯的车子撞飞的,你在心急如焚、痛心于孩子遭遇的同时,也对事后不闻不问的肇事者无比愤慨。你相信一切会有公道,肇事者会承受应有代价。当然,为了让“公道”来得更切实,一向“适应社会”的你跟交警乃至公安的相熟领导都打了招呼。


但事情并不似预期,孩子一直没能醒过来,情况越来越糟糕,肇事者却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大事化小,甚至要小事化了。你义愤填膺时,组织找你谈话,希望你尽量保持淡定,一切以当地大局为重,尤其要管好你情绪崩溃的妻子,确保她别过分情绪化,在网上鸣冤诉苦,破坏本地形象。


在这个时刻,你是否感觉到自己一直努力向上所获得的地位和话语权,其实无比脆弱?你是否会对自己一直适应的社会有一丝真正的质疑?你是否会对以往那些“某些人唯恐天下不乱”的论调有一丝后悔?


很多人会对这个编造的故事嗤之以鼻,因为它有太大的偶然性。我并不否定偶然性的存在,但我要表达的是,在一个“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里,“适应社会”者不管多么成功,都必须面对一个特别无助的逻辑系统:如果你默认“争当人上人”的社会规则,那么就必须承受“总有人比你官更大、钱更多,有可能占有或侵犯你权利”的现实,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比法律更大,使之无法保障你的权利(包括你引以为豪的特权)


如今许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单位分房的时代,将之视为高房价的解决之道。其实,当年的分房同样不堪,背后是权力和关系,谁能分得上,谁分不上,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场战争。这样的规则从未改变,比如孩子入学问题,特权固然存在,但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层级、资历、背景,每一条都可能成为拦路虎,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往上爬。


在一个“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里,个体占有的资源、拥有的社会地位、享受的种种权利(甚至特权),都有可能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多少风浪。即使你能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你的孩子也未必会,因为我一直强调一句话——“一代人越是强调无底线适应社会,就越会给下一代带来更难适应的社会。”


现实中有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观念:只要我成熟懂事,努力向上,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安稳过完这一生,为孩子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大的成功,同时,只要我不惹事不得罪人,就不会有什么大的波折。我并不反对这种自我向上同时与人为善的观念,但很想反问一句:如果有地位、背景都比你高的人,又比你横比你嚣张,又凑巧跟你发生冲突了呢?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并非没有,甚至并不少见。


在日常社会,经常能见到许多人有一种迷之自信。


比如面对经济波动时,有人会说“我们这种夫妻都是体制内的家庭,不需要担心这些问题。”


面对社会不公时,有人会说“都是那些穷鬼在闹事,自己不努力反而怨社会,我们这种家庭不会受到影响。”


面对某些社会现象时,有人会说“也就北方(这里可以用东北、河南等地域代替)才这样,我们珠三角长三角就不会这样。”


事实上呢?如果地方经济真的出了问题,体制内也会受到影响(尽管仍然是相对最稳定的);如果遇到不公,你的体制内身份反而会变成你的弱点,组织会不断施加压力,希望你“大局为重”;至于地域差别,它当然存在,但仍然脆弱,我的一些上海朋友就深有感触,他们至今仍然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


至于“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显然太过唯心,因为事物的发展和完善,前提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坐享其成只会倒退。有些人的智识水平实在让我发笑,比如我曾听人说,珠三角长三角就是标杆,其他地方的公务员都会慢慢向这个高水平靠拢。我不否认珠三角长三角是标杆,但同化往往是“就低不就高”。现在哪里的人最喜欢考公务员,又特别听话肯干容易升官,未来的标杆就在哪里,因为这背后是那个地方的风气、传统、思维认知,还有他们得以升迁的方式。很显然,答案不是珠三角长三角。


我一直对中国式“适应社会”有所保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它像“情商”等词汇一样被完全异化。


什么是适应?就是适应世界的发展和不同的环境。这当然没有错,但中国家庭教育里提到“适应社会”,往往只将之极端化和片面化,或者说是“只适应低标准”。不信?你想想中国家庭提“适应社会”时都是什么语境吧,最常见的是不是“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你都应该学着适应”“这个社会就算有再多问题,你也要学着适应”“哪里都有好有不好,你要适应,要学着忍受”……


你看,都是在强调面对糟糕的环境时学会适应,有几个家长会跟你说“尊重自由、尊重个人权利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你要学会适应”?他们只会先把“自由”曲解为“为所欲为”,将“个人权利”曲解为“自私”,然后将你对自由的渴望歪曲为“你想为所欲为”,跟着再告诉你“没有绝对的自由”,还要指控你的个人权利意识纯属自私。


又比如家长让你赶紧结婚生孩子,就会告诉你这是社会主流,你要学会适应,要懂得按部就班。可是你要是告诉他们尊重个人婚育自由才是世界文明的潮流,而且这个潮流已经有了一二百年,早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常识时,他们可不会让你学会适应,只会说你这是异端邪说,是被洗了脑。


人工智能来了,有几个家长会跟孩子说“你要关注这个,在哪些哪些学科上加把劲,多看看什么什么期刊,留意一下什么什么讲座,以后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他们反而很可能会告诉你:“这些都是没谱的事情,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你好好学习,毕业了赶紧考个编制旱涝保收安安稳稳。”


所以,中国家庭教育里说“适应社会”,本质上就是“无底线适应”,只强调适应社会糟糕的那一面。说白了就是“你掉进粪坑了?那不要想着爬出来啊,你这是不适应的表现,你要好好在粪坑里呆着,学会在粪坑里呼吸、吃饭和生活,这才是适应。”但是,正常人的适应社会,不是应该努力从粪坑里爬出来,呼吸正常空气吗?


至于第二点,则是在“无底线适应”的氛围下,社会规则注定是畸形的,所以每个人要想获得更多资源,就必须用各种方式向上爬,“争当人上人”。


近年来,韩国连连刷新全球最低生育率纪录,近邻日本更是早就不生了。传统上最重视儒家伦理、代际传承的东亚地区,居然遭遇了生育困境,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


日本和韩国的例子,也印证许多人将生育归咎于经济问题是站不住脚的。毕竟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日本是高度发达国家,韩国则是中等发达国家。无论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收入,都是不错的,而且日韩人口基数不小,所以“平均数”的含金量不低。


说到底,还是一个“累”字,养孩子累,孩子也累。为什么东亚教育习惯将孩子逼得那么紧?因为东亚教育的本质就是“把别人挤下去”。


这一点显然跟传统的等级观念有关,东亚文化特别强调“人上人”这个概念,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所以强调“人上人”,是因为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你不“争当人上人”,日子就不会好过。


你生下一个孩子,从入学到找工作,每一步都印证着社会地位与关系的重要性。随便在街上找个人随机采访一下,他肯定痛恨走后门,但八成也会说“傻子才不走后门呢”。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他身处社会所决定的。


所以,“争当人上人”与“无底线适应社会”一样,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世俗要求,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懂事”的关键。


但这条路永无止境,因为不管你如何爬升,脚下都是万丈悬崖。你脚下确实有无数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悬崖之下,但你和他们并没有本质不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