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图为Lifestage的19岁开发者Michael Sayman
上周六(8月20日),Facebook推出了一款新的iOS社交应用:Liftstage。这是一款专门为21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开发的应用,它的开发者年龄也只有19岁。
Lifestage是一个只针对年轻人的分享平台,用户可以看到同一中学的其他同学发布的视频、日记,自己也可以用它制作一些表达自己爱恨喜好的视频跟别人分享。
为什么Facebook突然推出一款针对中学生的应用?
首先来看一个案例。新型社交和内容发布平Branch网站的CEO约什.米勒,最近在博客文章《10年级学生科技潮流》当中写到,当他问自己15岁的妹妹是否还在使用Facebook时,他的妹妹给出了如下的回答:
“他们的回答是年轻人那种典型的答案”,约什说到,“我们开发了一款社交相册产品,在发布之前,调查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部分人表示他们不喜欢其中的一点是,这个产品需要Facebook的账户支持。”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再来看一组调研数据:
这是Forrester’s在2015年开展的一项调查。可以看到,在12-17岁的年轻群体中,以Youtube为首的视频平台,和以Snapchat、Instagram为代表的短视频社交应用,已经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最“酷”应用,而Facebook只排在第七名。
事实是,Facebook正在被青少年用户迅速抛弃,可以说青少年对于FB已经“厌倦”了(对Twitter也一样失去兴趣),这点即使FB自己也承认。
同时,在另一端,Snapchat、Instagram等成为年轻用户社交的“新欢”。这些应用用事实证明了社交网络已经变得多么的年轻化,更重要的事,它们进一步展示了,年轻用户这个群体成长空间的巨大,具有不可限量的商业价值。
青少年是社交网络和社交工具的主战场,这点不言而喻。而Facebook目前面临的局面是,很多垂直领域的应用,拿着小刀正在一刀一刀的从FB上把用户割走。年轻用户的流失将会直接让FB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业务受损。
因此,FB推出了Liftstage,寄希望于做强这款APP,跟垂直应用们“死磕”,重新夺回年轻人市场。
是什么原因导致年轻用户逃离Facebook?
原因一:“长辈们都在FB上面,我感觉被监视了”
年轻人在Facebook上面公开的消息,很容易被父母、老师或其它长辈看到,这让他们感觉很没有安全感。通常,只有发表跟家族相关的內容,和任何会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动态时,他(她)们才会使用Facebook。
从上图的年龄比例可以看出来,Facebook的年龄整体“偏大”,35岁以上的人群在Facebook上的比例高达63.2%,而这部分人通常都是低龄人的父母、长辈,这让年轻人看来,FB更像是一个“中老年乐园”。相反,在Snapchat上,35岁以下的人群占比达到了76%,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在上面。
原因二:FB更像是“媒体”,而不是“社群”
在Facebook上,大量的“朋友”把FB当成是一个自媒体或者自我宣传的渠道,使用者在尽量维持在上面的正面形象,否则各种评论的压力会让人喘不过来气,这也是许多年轻人转而投向Snapchat的原因,因为他(她)们只想跟愿意聊的人聊,不想过多在意别人的眼光。
Snapchat之所以能够成为成长最快的社群工具,是因为它能够实现像LINE一样的通信功能,但任何发出的信息、视频都会在10秒钟后自动删除,不留任何痕迹。因此,大家都可以在上面发表一些自己真实的想法、内容,更私密、更自由,打准了年轻用户的痛点。
推出Lifestage就能解决问题么?
FB在做应用方面没有多少成功经验
Facebook做的群聊工具Rooms、有阅后即焚功能的 Slingshot 、以及社交新闻 Paper 等,都在推出不久后就被砍掉。FB模仿Snapchat最像的一款产品Instagram Stories,也被年轻用户不停吐槽,甚至差点毁了Instagram。
已去年年底,Facebook 鼓励员工开发新应用的“创意工作室”也已经关闭。此外,FB还推出过Poke、Camera、Moments等应用,但最终也都不了了之。
这些应用的推出,虽然在方向上和时机上都是合理的,但都没有好的结局。也就是说,虽然FB能够适时的发现自己在竞争中的威胁,甚至找到应对的方法,但是通过设计并推广产品的方法来解决的话,效果都不好。目前来看,Lifestage也属于这种情况。
品牌调性不搭
Facebook篮白相间的格调,对于广泛的大众用户来讲已经深入人心,但对于活泼、另类、性格鲜明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老套、无聊、单一。即使Lifestage的运营是独立的,也很难摆脱FB强大的品牌“渲染力”,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很难改变年轻用户心中对FB的定位和看法。
由于Facebook的用户构成十分分散,因此在采取商业动作时不得不兼顾各方,所以在功能设计方面就显得很分散、不聚焦,从而导致facebook的品牌调性开始变的模糊不清、过于大众化,很难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去描述它。而年轻用户关注的,不是大而全,而是够不够酷、够不够潮、是不是有个性,这才能迎合他们的心理和使用习惯。
Snapchat虽然对于大众群体来讲可能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但是对于年轻用户来讲却很“独特”,这也正是这些细分应用能够捕获年轻群体的原因,正所谓“缺陷就是美”。
在大平台基础上另起炉灶很难
事实证明,大型平台做小众产品,历来就缺少足够的“基因”。从APP的排名榜上就可以发现,大平台推出的应用,很少有能够挤进头牌的。对于大平台来讲,切入细分市场最有效的方法,是收购具有发展潜力的应用,然后借助它们来“精确打击”。
如果自己做产品的话,除非创立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玩法或者商业模式,否则很难另辟蹊径。目前年轻人的各种需求,基本已经能够被市场中现有的产品所满足了。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20岁左右中学群体的需求盲点很难再被发现,市场空间基本已经被现有的各种应用所挤占,处于追随者地位的Lifestage,也并没有什么杀手级的功能让它鹤立鸡群。
总而言之,Facebook推出的这块针对中学生的应用Lifestage,很难在市场中有所作为,难以逃脱以往产品沉沦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