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根据电影专资办数据:2016年Q3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累积成绩108.6亿元,同比2015年同期的125.6亿元增长-13.5%;总场次排映达2017 .6万场,同比2015年同期的1444万场增长约39.7%;总观影人次达33445万人次,同比2015年同期的36592万人次增长-9.4%。
还记得我在写Q2季度观察时的标题是“接不住这三招,接下来的市场只会跌的更惨”。额……这个真的就尴尬了,Q3的票房增长率从Q2的-4.5%变成-13.5%,果然跌的更惨。如下图所示:Q3的同比下跌,主要源于7月和9月的单月票房没能守住阵地,均比去年同期少了10亿元左右。
复盘Q3单月票房,看看市场是如何一步步下跌的
通过近两年7月同期电影TOP10对比发现,2016年该月票房下跌源于三个方面:
一、没有像去年《捉妖记》和《煎饼侠》那样的爆款和话题性较强的大制作电影撑场;
二、去年7月影片在档期布局上从月中就开始发力,最大程度的挖掘了该月的市场潜力,而今年7月中旬《陆垚知马俐》和《快枪手》的票房失利,让本月的腰没有挺起来;
三、去年尽管有也有几部电影评分较差,但《大圣归来》豆瓣评分高达8.2,爆款《捉妖记》、《煎饼侠》亦被观众认可,反观今年的7月TOP10,仅有《寒战2》的豆瓣评分达到7分以上,主力影片低口碑伤害的是整个市场,观众在经历一次较差的观影体验后,再去看其他影片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而同比今年8月票房略有提升,通过下图可以看出,也是源于今年八月初《盗墓笔记》和月中《使徒行者》的意外爆发,充分激发了主流观影群体的消费,《爱宠大机密》和《冰川时代5》又及时的把家庭观众拉回了影院,而去年8月仅有《滚蛋吧!肿瘤君》和《终结者》两部主力电影撑场。
至此,2016年整个暑期档结束,整体而言,7、8月份青春片口碑票房双输,简单的卖粉和情怀已经套路不住观众,若想重新赢回市场就一定得提升影片质量;《盗墓笔记》的电影开发就市场表现而言还算差强人意,此类影片仍旧是未来国产大制作突破的重要方向;《使徒行者》的意外爆发,既源于其港剧的超高人气奠定的观众基础,也由于其整体制作突破了传统港片只在香港或东南亚兜兜转转的思路,进行了如好莱坞系列片一样在全球各地打架的升级,相信这次的意外爆发,会为今后的内地市场带来超越《窃听风云》和《寒战》的又一热卖的港片系列。
9月份的市场同比下跌了近12亿人民币,观察君也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一、受市场寒意的影响,国庆档影片没有一部敢和去年的《港囧》一样提档一周上映,导致9月下旬有四天单日票房在3000万线徘徊是同比去年下跌的主要原因;
二、内地市场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就是特别爱扎堆,宁肯扎进节日死,也不愿退一步海阔天空。中秋、国庆各有四部大片挤一起,但是九月上旬和下旬却几近真空,甚至没有一部票房超过5000万级别的国产片上映,导致了整月的市场萎靡;
三、之前提过暑期档主力影片极差的口碑,会波及到整体市场和其他品质较高的影片,比如获得金马奖七项提名的《七月与安生》和《追凶者也》这样的口碑电影亦没能走出长线,为影市增添应有的力量。
瀑布曲线&只卖三天的第三季度
通过第三季度主力影片的票房曲线可看出,除了个别影片外,几乎都成瀑布状没有起伏一路下泻,所以观察君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瀑布曲线”。
一部影片的观影群体基本由基础观众、随机观众和口碑观众三部分组成;一部大制作影片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空间,主要是因为主创、主演、类型和制作自身会吸引一定的基础观众来观影,加上随机观众的选择,构成了一部影片首日的主要票房。
而后随着影片推向市场,通过购票网站评分、观众评论、社交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方面的交互影响,对后续观众是否愿意购票观看将起着主要作用(根据伟德福思数据2015年观众研究报告:网络口碑和影评已成为决定观众观影选片的首要因素)。
而大量瀑布曲线的形成,就是因为影评在消费完基础观众后,没能带动口碑观众的消费,只剩下随机观众消费的结果。
而这种只剩下基础观众和随机观众消费的情况在2016年第三季度单日票房曲线图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如图所示,整个第三季度表现出一种周一到周四门可罗雀、五六日只卖三天的局面。
复盘Q3的内地院线电影市场,通过和很多终端院线、影院经理对行业的探讨。大家认为,电影做为大众娱乐的一个组成部分,相比较游戏、综艺、剧集、直播等其他竞品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独特的大银幕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体验,这一点是观众通过别的娱乐方式无法得到的。
08/09年后,伴随者3D、IMAX、巨幕等电影技术革新的浪潮,被震撼到的观众重新开始走进了电影院,但我们用综艺栏目和质量都不如电视剧的电影滥竽充数,还期望观众能持续上当,不会的,市场是最公平的,欠下的债总得还。
作者:高卫峰
本文首发:娱乐资本论(yuleziben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