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特别策划
2023-06-16 17:34怎么在家务上偷懒的尝试贯穿了整个人类发展史。自从房子成为家的“标配”,做家务就一直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麻烦事儿”——它重复、琐碎、费时费力、还几乎不具有生产力上的价值,除非成为职业的家务劳工。
为了在家务上“偷懒”,许多人绞尽脑汁想了很多法子,也因此产生了一段与技术、社会紧密相关的“家具发展史”。在这段历史中,可以窥见以前的家务有多繁重,以及现在看来十分离谱的家具设计,在那时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与应用基础。毕竟在“车马都很慢”的年代,家务的形容词都是“庞大的任务”,而不是现在所抱怨的“繁琐”、“零碎”。
要拉一条简单的家务发展史,我们需要先借助几个时间点与社会背景。一是工业革命,二是电力系统的诞生,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前两个不必多说,第三条是让更多女性得到了外出工作的机会。
懒人家务简史
就先以地面清洁为例。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家务的“基本操作”,毕竟地面是大多数痕迹的最后归宿,我们不得不清扫地面来维持家里的“体面”。
要知道,在工业革命以前,清洁地毯的方式就是挂起来,然后不断地用竹子编工具来把灰尘给打出来,神似鸡毛掸子。地板的清洁则依靠芦苇或灯芯草编的垫子来吸附灰尘。但只要开始动手,扫地就是一个没完没了的活儿了,尤其是水泥地。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当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提升清洁效率时,率先落地的场景并非家庭,而是城市街道。技术上的原因在于那时的能源供应还不成熟,在街道的场景下,能完成提升效率的最佳能源供应装置只有马车。
顺便一提,人们开始认识到深度清洁的重要性,是因为很多人因为工业革命对能源的加速使用与排放染上了呼吸道疾病。
约瑟夫·惠特沃斯在1843年发明的马拉街道清洁机
一直到了1899年,汽油驱动的地板清洁器才被发明出来。不过当时产品的逻辑并不是吸尘,而是利用机器内的压缩空气把灰尘吹进容器来“吹尘”。并且当时的内燃机体积并不小,要移动内燃机还是得靠马车来拉,所以当时人们清洁地板的场景大致是用马车把机器运到客户家楼底下,再将风口和管子传到家中,开始操作,一次清洁的价格大概在4美元。这种应用场景在现在看来,实在是很“蒸汽朋克”。
一位名叫布斯的工程师在一次博览会上见到了“吹尘器”的使用演示,开始思考起在后世被认为跨时代的问题:它就不能是把灰尘给吸进去么?
回家以后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手帕盖在地毯上,然后开始隔着手帕用嘴吸气,结果手帕上全是灰尘。
于是他发明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真空吸尘器,通过滤布泵所产生的吸力来将灰尘吸入容器。不过,这一设计还是比较朋克,因为这并没有解决装置的大小问题,还是需要马车来运送机器,提供上门服务。
要真说吸尘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家用的,那其实是一战后才有的事情。一战以前的吸尘器尽管能控制大小了,但操作上却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很少有家庭能雇两个佣人),极为不便。而一战让女性外出工作成为可接受的普遍现象,一人即可操作的吸尘器成为社会面上的刚需。
新一波的技术迭代一直等到上世纪末。计算机的智能技术被应用到了家务清洁领域,第一台扫地机器人于1996诞生。这之后发生的故事,我们就都清楚了。
扫地机+洗地机:当代懒人的“随心配”
技术革新到现在,扫地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家中的“基础设施”。不过,有关于扫地机器人的质疑也始终存在。
实际上,这些质疑的声音自扫地机器人诞生之初就有了。最为经典的就是路径规划问题,相关报道认为,瑞士生产的第一台扫地机器人“三叶虫”,停产的原因就在于其“物理碰撞方面存在的问题……留下了未清洁的小区域。”
还有一类问题与使用场景高度相关。很多用户会觉得,有时只是局部有脏东西想清理一下,为什么扫地机器人还要把全屋都扫一遍?这太不人性化了。
于是,洗地机出现了。
结合测评区博主们的观点,扫地机器人与洗地机所替代的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扫地机器人想要取代的是人,也就是打扫干净屋子这件事,而洗地机替代的则是“拖把”。因此,扫地机器人主打的是“全面清洁”,而洗地机的目的则是应对更为碎片化、场景化的清洁内容,可以做到用完就放回。
譬如端菜时不小心把汤撒出来了,打游戏时可乐直接被打翻在地,宠物掉的毛逐渐形成的一坨一坨的毛团,乃至家里小孩在画画时把颜料整的满地都是……
产品在设计时往往会面对提升清洁力就势必会增加机体重量的两难问题,为了解决以上的糟心场景,以往的洗地机不得不做出取舍,也就得到了一些较为负面的声音:产品较为笨重,自清洁不到位,清洁力还有待提升。
所以在目前,市场上需要一个具有“样本意义”的洗地机产品。
云鲸S1:真正解决痛点的洗地机
相较而言,云鲸在这一话题下具有发言权。因为在多种意义上,云鲸都成为了行业的“推动者”。
从第一代产品云鲸J1开始,云鲸就没有仅局限在扫地机器人的定义上,而是开创性地设计了扫地与拖地的混合功能,并实现了拖布的自清洁。为了实现这一点,云鲸开创性地引入大基站形态,在产品中内置水箱,实现机器人精准识别基站位置并回去洗拖布,解决了用户需要手洗拖布以及拖地不干净的痛点。这在业内尚属首次。
而云鲸的二、三代扫拖一体机器人也更进一步实现了“解放双手”这件事。云鲸的J2则实现了自动上下水,直接推动了这一功能在业内的普及,并搭建了上门安装及养护服务体系,引领行业进入“服务时代”;J3更是推出了“鲸灵托管”模式,独创的“DirtSense污水检测系统”,可以通过对每次清扫产生污水的量、时间等数据,来判断家中哪些地方更脏,需要更深度的清洁。
可以说,云鲸之前三代产品提出的开创性方向,确实都是在减轻人们在家务上的参与程度,云鲸也在设计产品中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与经验材料,深度了解了当代年轻人、老人做家务时面临的痛点问题。
也正是有着这三代产品的经验,云鲸的洗地机S1才更具代表性。
先是清洁力的问题。在测评中,大家对于洗地机的功用称赞最多的是“省力 ”。这是从使用传统拖把到使用云鲸洗地机S1后最直接的感知。拖地时要用身体的力量向下压,才能让拖把得到足够的力量将地板清洗干净,这是牛顿第二定律在拖地时的“经典复现”。于是腰肌劳损,是做家务时难免的“职业病”。
云鲸S1也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来自于S1强大的“清洁力”,测评博主橙红在使用中发现,家庭中的基础灰尘、毛发、颗粒物,只用一遍就可以搞定,即便遇上较难解决的油污,在开启云鲸“MAX强化”功能后,来回不到一分钟也能够清理干净。
而当遇到沙发底、床底、茶几底这种需要变化身体姿态才能够覆盖的地方,传统的拖把更是难以使上劲儿。云鲸S1所具有的底盘铰链设计给了用户左右旋转63度的扭动空间,再加上“躺倒”功能,家庭中绝大多数地面空间都可以在不费力的状态下得到清洁。
可以看出,“省力”这件事儿上云鲸是专门花了心思琢磨的。云鲸在产品设计与实验时专门对身体的腕、手臂、胯等肌群进行了肌电监测。几乎拖地的全流程(行走、驻足、下蹲、推、拉、扭、提)都在云鲸的考察范围内,因此,S1具有的轻量化、低重心、低扭矩铰链等设计才几乎所有人都感觉轻松省力。
同样,在面临“成为清洁工具的清洁工”这一问题上,云鲸给出了目前来看最为省心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在滚刷的清洁上,云鲸采取了离心+热烘的双重清洁模式,使得滚刷、管道、滤网都可以较为高效地得到干爽+干净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污水箱的清洗上,云鲸也拥有较为不错的表现。S1首先会根据水箱的水量以及机内的脏污程度来进行智能计算,得出更具体而非更敷衍的自清洁策略,其次,它的除菌效果也值得一提,S1采用了过流式电解水的除菌功能,让机身的除菌率达到了99.99%。最后,S1对垃圾干湿分离的处理设计,更直接地减少了人们对于洗地机的“排斥程度”,毕竟谁也不想面对所有垃圾混作一桶的“壮观场面”——而这正是先前人们拒绝使用洗地机的原因所在。
客观的说,云鲸S1当然还没有办法做到人们对智能化家务清洁的“终极想象”(就是自己什么都不用干),但至少在现阶段,云鲸对于家务清洁的痛点考察以及解决方式都提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在技术迭代上,你很难看到云鲸的“炫技感”,而是更为踏实地用技术解决痛点问题,让用户感到更为“丝滑”。
当然,如果一个产品只停留在功能研发,而没有将产品提升至美学层面的野心,以现在的消费观来看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在工业美学这方面,云鲸的态度是“反功能主义”,一个可以佐证的案例是,连续两年都得到了德国红点设计奖的认可。
有一种产品设计理念认为“形式追随功能”,并不是厚此薄彼的关系。云鲸的产品正是这一理念在现实中的映射。云鲸在S1整体的外观设计上下了相当多的功夫,整机的体量感、比例、线条都有着“数易其稿”的经历。他们还和结构工程师一同想办法压缩内部堆叠的空间,确保每一寸空间都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从根本上保证机器在没有妥协功能的前提下,做到体积比同类产品要小许多。
而一些小细节——这往往更能体现出产品设计者的偏执——也印证了云鲸产品的美学理念。云鲸将S1的主机身放置在了握杆下方,这几乎与市面上其他洗地机的设计都不相同,这极大地缩小了“视觉体积”,而这一设计也反哺了功能的创新:“躺倒”功能就是这样实现的。这也大大减小了用户使用时的费力程度。
同时,云鲸还加入了很多斜切线的设计,将机身的视觉效果在纵向上拉长,这不仅凸显了S1的极简感,也再次让视觉体积得到了缩小。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小设计”,云鲸S1最早的设计里是没有整机的提手的,在横向的比对中,我们能发现占据这一部位的往往是一块较大的只有显示功能的屏幕,几乎不承担机身控制的交互功能,因此,云鲸先是决定将大屏取代为小屏嵌入在手柄里,紧接着云鲸团队的设计师提出了一个让大家从未想过甚至觉得毫无必要的设计:增加一个提手。但在不断的测试中大家发现了提手对于洗地机场景化使用的重要性:这就是随拿随用的物质性体现。
可以看到,云鲸对于产品小细节的“偏执”确立的产品较为独特的气质,那就是兼具“科技感”与“温和感”。云鲸的团队一方面不断地对产品的外观细节“抠”到极致,另一方面也在极力地让每一处设计在使用上并不突兀。
以上的种种设计,都是云鲸对于产品理念的表达。他们希望通过产品在用户心中留下“品牌认同”,这样的认同需要企业在每一代产品的设计上做相当多的功课,且必须要保证前后调性的一致。在云鲸的理念中,如果在每代产品的设计上左顾右盼、南辕北辙,是不利于沉淀品牌气质的。
云鲸对于品牌气质的追求与野望就在于,就算抹掉了产品logo,也能看出是云鲸的设计。
最后,当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家具如何改变家庭时,不论是历史资料、测评视频、经验分享,都让我开始渐渐意识到了家务,以及家务用具在影响家庭生活质量上的重要程度。
历史上,家务这种事情很少被真正视作“生产力”而被认真对待,而这更导致了女性在家务劳动中的始终在场,以及男性的缺席,很多家庭的争吵往往都是源于家务活的琐碎与分工。女性虽然在一战后得到了外出工作的社会支持,却还是不得不在家务这件“隐形劳动”上继续工作。洗碗机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发明家约瑟芬·科克伦为了减轻女性在家务中的费力程度发明的。
至于现代,家庭的概念则越来越“流动”:独居者、养宠物的年轻人、带孩子的家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组成方式,家务都永远存在。技术的进步当然谈不上会让家庭生活品质得到直接的升华,但至少在减轻家务的费力程度与参与程度上,应该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云鲸的品牌主张,“用创新科技产品将人解放,让人类过上更自由、有所热爱的生活。”其实也是在塑造一种更新的家庭生活模式。云鲸的产品因此也出现在了一些分享日常生活的博文之中,这些博文并没有刻意要凸显出“精致感”,而是在云鲸的助力下,更好地喜欢上生活。
或者至少是让人们感到“家务似乎也没那么糟糕”,也就足够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