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6-19 16:17
深圳,正在拼命建大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原文标题:《全国最强市,正在拼命建大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无大学,不强市。



这座超级经济强市,正在扭转“高校荒漠”的尴尬。


日前,媒体透露,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设将于6月完工,校园从破土动工到完成建设,历时5年。


自此,中山大学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校区5校园的布局,而深圳在哈工大(深圳)之后,正式迎来第二所985高校。



与此同时,就在几天前,深圳一所高校完成了从“学院”到“大学”的跨越,深圳又多了一所本科高校。


6月16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正式从专科高校升格为本科高校。



一边引进985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边扩大本土高校实力,另一边深圳还在拼命建设新大学。


作为本土高校的代表,深圳海洋大学预计2023年7月底开工建设,2025年7月一期工程部分建成投入使用。


根据规划,深圳今年还将推动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开工建设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


而根据十四五规划,深圳将加快推动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建设,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外,再添一座世界百强高校。



过去10年,深圳几乎以1年1所的速度,疯狂建大学。


以1984年深圳大学建成为起点,历经近40年,深圳终于改变了“高校荒漠”的局面。


这些年,借助南方科技大学的突围,深圳完成了双一流大学“零”的突破,且聚集了以哈工深、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代表的知名高校。


在不远的将来,这座经济强市,有望跻身教育大市之列,但教育强市仍旧道阻且长。



一线的经济产业,三四线的教育。


作为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深圳GDP总量早已赶超香港、广州,科技竞争力与北京不相上下,工业增加值超过上海、苏州,位列全国第一。


但在高等教育上,深圳不仅与京沪穗港相距甚远,甚至不及中西部省会城市。


这些年,通过拼命建大学,深圳高校虽然不再“荒漠化”,但仍旧与一线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共有1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约为19万人,与20年前相比可谓进步巨大。


问题在于,这些高校,多数都是分校,真正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只有8所。


如果不考虑分校,完全于本土诞生乃至成长壮大的高校,仅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


在顶尖高校方面,深圳与北上广乃至南京、成都、西安、武汉之间的差距更为巨大。


根据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北京、上海、南京分别有34所、15所、13所双一流大学,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都是7所,而深圳仅有南方科技大学1所。



不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分校的存在,让深圳有了一争之力。


如果看在校大学生及在学研究生数量,深圳在全国更是处于垫底水平。


根据《大学生最多的30座城市》一文统计,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7城在校大学生破百万,而深圳仅有19万人。



从含金量更高的在学研究生数量来看,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等城市超过15万人,而深圳只有3~4万人。


可见,虽然深圳早已跻身一线城市之列,但在高等教育上,仍是不折不扣的三四线城市。



经济强而教育弱,这几乎是所有新晋经济强市的“通病”。


一个城市,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布局产业,只要路子对了,十多年就能成事。


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却非一日之功。


深圳能在短短几十年创造全世界都极其惊叹的经济奇迹,“谁是下一个深圳”之说唱响东南亚,但在建大学上,却没有速成之路。


中国内地高校的城市矩阵,北京、上海、南京作为第一梯队;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作为第二梯队;天津、长沙、杭州、哈尔滨、合肥等齐头并进的格局,可谓存在已久。


不难发现,这些城市几乎都是传统大区中心,要么是直辖市,要么是省会城市,没有一个计划单列市或经济强市的身影。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高校格局是历史遗留的产物,且受到行政主导力量的不断强化,集全省资源一体的省会自然成了最大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轮高校大调整,奠定了如今的大学“势力”布局,让一众省会得以跃居为高校强市。


  • 第一次是19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部分大学院系被撤并,一众新的工科院校诞生,传统大区中心成了最大受益者。


  • 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基于备战和均衡发展的需求,大量高校、科研单位、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迁移,这一时期,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成了受益者。


  • 第三次是京校外迁。1969~1970年,基于当时特殊形势,包括中科大在内的13所在京高校外迁到安徽、陕西、河北、湖北、河南等地。


与之对比,深圳、苏州、佛山、无锡、东莞、南通、泉州等万亿级强市,虽然经济后来居上,但高等教育却一直难以跟上。


这些经济强市,一开始就以发展经济和产业为重点,没有省会集全省资源为一体的优势,且一开始对教育医疗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如今高校实力相对孱弱的局面。


但每一个经济大市,都不会止步于经济,没有强大的教育和医疗,很难称得上真正的强市。



深圳,靠什么拼命建大学?


与中西部省会相比,作为经济强市,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三个字:不差钱。


2023年,深圳将1000多亿元砸在了教育支出上,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5,总量超过广州,位列全国第三位。



这些钱,相当一部分用在了高等教育上。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深圳重金投入了近千亿元,来拼命建大学。


今年,作为深圳两大本土高校,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教育经费分别高达57亿元、36.3亿元,超过一些中西部的985高校,在地方高校中位居最前列。


深圳的第二大优势在于政策,虽然名校异地办学被叫停,但与港澳合作办学仍在开放之列。


日前,教育部发文禁止跨省异地办学,但仍留下了两个出口。


一个是在京部属高校向雄安新区迁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4所双一流大学首当其冲。(参阅《不只是央企总部,211大学也开始外迁了》


另一个是鼓励港澳高校在珠三角开设分校,这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考虑。


在此基础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先后建成,而香港大学(深圳)、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也在筹划或建设之中。


深圳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产业,有产业就有人才吸引力,即使没有名校,仍旧挡不住全国大学生的涌入。


孔雀东南飞,深圳是全国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也是过去10年大学生增长最猛的城市。


根据七普数据,2010年~2020年,深圳的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才,从83.3万增长到258.1万人,猛增2.1倍,增速位居各大城市之首。



要知道,深圳高校不多,来自高校扩招的贡献微乎其微,几乎都是外来的高学历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的外来人才中,来自中西部乃至东北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尤多。


根据高校毕业生去向来看,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毕业生,超过1/5都来到了广东,而深圳是主要目的地所在。


未来,深圳能否从经济强市变身教育大市,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