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作品《死水》有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用这句诗形容当下的创新层,虽有夸张之意,但也不无道理。
创新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原以为市场热盼的分层制度能带来一丝曙光,没想到短暂的“骚动”后仍旧跌入黑暗。按理说创新层企业在盈利能力、成长性、市场估值等方面整体优于基础层,理应得到市场更多关注,但其实不然。
除了与整个资本市场冷冰冰的环境有关外,与创新层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关系。
创新层有953家企业,相比新三板整体的比重为10%左右,体量较大,这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投资者筛选标的信息成本还是很高;第二,“僧多肉少”,即使进入创新层也不见得能吃到肉。
更为关键的是,分层之后,相关配套红利政策并没有跟上,这是导致分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重要原因。
流动性之殇
大的方向看,新三板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非常严峻。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想从二级市场轻易退出并不简单。
10月28日,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陈永民在讲话中提到,新三板开户数只有30万,日活仅1.67%,这意味着在二级市场退出很难找到对手盘。无奈之下,许多投资者只好选择“割肉”离场。幸运的话,可以通过被A股公司收购实现退出,但某些收购案只针对部分大股东,小股东只能“割肉”。
更有甚者,实控人把融资的钱成立基金反过来定向高价收购大股东,小股东还是只能“割肉”。还有一些令人不耻的行为,比如,通过报单“引诱”“韭菜”接盘。殊不知,乱象背后,流动性不足才是罪魁祸首。
不仅如此,在流动性不足的大背景下,还衍生了不少新问题。
第一,优质企业纷纷转投A股怀抱。统计显示,截至今日,新三板接受上市辅导的企业有256家,而分层之后新增57家,去年同期只有17家。受证监会“IPO扶贫”政策影响,这种“跳槽”的趋势势必会加强。
第二,市场的疲软,造就了“停久必跌”的宿命,做市制度遭到“嫌弃”,不少股票选择做市转协议,比如停牌中的九鼎集团。因为一旦做市复牌,九鼎集团千亿市值的“帝国大厦”有可能顷刻崩塌。
第三,融资遇冷,企业另辟蹊径。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分层至今共有257家企业终止或撤销了股票发行计划,而分层前的2016年一共只有225家。另一方面,股权质押数量攀升,分层后有668家企业的1286名股东做了股权质押,而分层前的2016年只有628家企业的1237名股东做过股权质押。
尽管分层是为了股转公司方便进行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还是给予了其改善流动性的预期,而从分层后的表现看,令人颇感失望。市场有声音认为,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是与分层比例过高有关,市场无法聚焦。
所以,有业内人士建议,应该在目前分层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层,设置更高的财务门槛,筛选出一个类似于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这样的市场,成为新三板的“镇店之宝”。
创新层改革迫在眉睫
援引今日《证券日报》的报道,监管层拟对创新层相关制度进行改革。据介绍,一是创新层交易机制的优化与改革,其中包括优化协议转让、推出盘后大宗交易等,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创新层企业适当引入价格竞争机制;二是放开定增发行35人限制,定向发行可以突破35人限制。
另外,据某自媒体报道,在新的创新层方案改革中,“股东分散度将成为重要考核标准”。
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如果基础层企业保持2016年中报业绩的增速,当明年5月份进行创新层名单调整时,粗略估算,将有584家基础层企业满足“标准一”的要求,有466家企业满足“标准二”的要求,去掉重复的,有954家基础层企业符合创新层标准。这个数字仅比目前创新层的数量多1家,也就是说,如果不对创新层方案进行改革,则明年活生生再造一个“创新层”。因此,创新层方案的调整势在必行。
创新层方案调整部分猜想
先看股东人数的调整。下表对目前创新层企业的股东数量做了统计,如果以“合格投资者人数不少于50人”为标准,那么有520家企业达标。如果以2015年11月推出的分层草案“标准一”中要求的股东人数不得少于200,那么仅有170家企业符合标准,占比17.84%。如果股东人数超过400的话,那只有50家企业符合要求。
下表是对潜在创新层企业股东数量的统计。有117家企业股东人数超过50人,5家企业超过200人,400家企业超过4人。可见,如果股转将“股东人数”作为筛选标准,将有众多潜在创新层企业落选。
一般而言,股东人数与股票的流动性是呈正比的,即股东人数多流动性就越好。如果监管层想改善的是整个创新层的流动性,那么采用“股东人数”这个指标是具有争议的。股东人数少、流动性不好的股票更希望获得“创新层”标签,如果没有这个标签,那会导致不少好的企业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如果监管层只试图让部分流动性好的股票进入创新层,那么这种方式的效用要大打折扣,因为流动性好的股票无需“创新层”再为其代言。
第二种方法是提高财务门槛。假设将标准二中近两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提升到80%,且近两年营收年均收入不低于4000万元提升到6000万元,那么已进入创新层的企业将有149家被“下放”到基础层,而上述潜在的创新层企业会被剔除269家。可见,相比把“股东人数”作为筛选标准,财务指标带来的波动性要小很多。
综述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做了三点总结。
首先,分层之后,流动性继续恶化,创新层企业对整体的带动效果尚未显现,而保持现有创新层方案的话,明年将新增潜在创新层数量为954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创新层方案一成不变,那么创新层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则与基础层就没有分别了。因此,调整创新层方案成了当务之急。
其次,如果单纯采取某自媒体报道的“股东人数”为筛选指标,那将对眼下的创新层带来巨大波动,势必引起市场骚动,且能否改善创新层的流动性还需打个问号。
最后,据《证券日报》从权威人士处独家获悉,针对创新层的改革方案不会引起创新层剧烈变动,创新层公司不会大幅变动。我们认为提高财务门槛是比较稳妥的手段,一是阻力小,二是波动小,三是更令市场信服。
我们期待,创新层浴火重生,王者归来。
作者:洪小任,洪三板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