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马妮,编辑:潘展虹,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旅游业的春天确实要来了。
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期出行人数或将达到5年来最高。
飞猪发布的《端午假期出游风向标》显示,端午假期首日及前一日的火车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端午假期机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超7倍。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西北和西南目的地增速领跑,火热程度高于五一假期。
谁会成为大热门目的地?
芒市可能是“黑马”。
五一假期,腾冲-芒市-瑞丽路线异军突起,五一期间德宏地区的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4000%。
在这条路线中,芒市更多像是赠品:大部分游客只选择留给它半天时间,能加入这条路线纯属因为地理位置上的方便,可以顺便去一下。
但到了暑期,芒市可能要迎来它预计之外的大批游客了。
“这里的冬天不会低过20度,夏天不会热过28度。”当地人阿丽说,五一假期许多地方的天气还不太热,芒市的舒服之处要在盛夏和凛冬中才会更为突出。
她认为,像游客一样来芒市半天没什么意思,毕竟这里没什么旅游资源,没什么打卡点可以分享。
唯一适合这里的旅游方式,可能是住下来,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很像早期的大理
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意味着没人在意你。
当你在路边扫了一部“小电驴”,享受傍晚的微风吹拂时,不过是上下班电驴群中普通的一员。
顶多有人在你兴奋得大喊大叫时,默默瞄上你一眼。
唯一会响应这个有着“自由”味道行为的人,是你那些在格子间里敲着电脑奋战的同事。他们大概率会在微信群聊里发上一大段可以总结为“羡慕嫉妒恨”的话。
当你结束了一天的玩乐,想来顿宵夜犒劳一下辛勤的自己,那恐怕要失望而归。晚8点后,市中心的美食城店铺中,仍在营业的只有寥寥10家。
本地人通常不会在这个时间仍在外就餐,毕竟这里没有密密麻麻的写字楼,以及需要加班、开会、写文档的人群。零星有营业到较晚时间的,多数是连锁餐饮。
这里的店开门也很晚,早上10点半前基本不会有餐饮店铺营业。
假如真有芒市的“旅游特种兵”,大概率也会被当地的节奏拖慢。
按图索骥探店的“当地特色”也是如此:年长一些的服务员、大厨不会说普通话,零星的年轻服务员要照顾好几桌游客。你必须连蒙带比划,才能买走院子里原炉烘焙出来的肉干,因为那原本是为当地人准备的。
△ 当地小餐馆正在晒制肉干 图源:马妮
好吃的特色店都开在某个不起眼的路边,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很难看出这里是当地的“招牌”。
简而言之,这里的餐饮业态做得都是“熟人生意”,没有针对游客的专门开发。
好处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这样,哪里还能吃到10元一碗、光靠调料就能吃饱的牛肉饵丝、10元一碗的水果大杂烩、38元一份的牛蛙以及无数没有因为大众游客口味改造、仍然保留原汁原味的傣味菜式。
当地的住宿也很实诚,在市中心的酒店中,“泼水节房价723元”的立牌就放在结账柜台前,明码标价。
泼水节可能是芒市每年迎来最多游客的时节。
△ 每年的泼水节是芒市的旅游旺季 图源:受访人提供
除了来过节祈福的傣族人,抢完演唱会门票的游客们也会在这个时节涌入。
毕竟他们已经踏破了全国大大小小寺庙的门槛,也很难放过这么一个现成的机会:能拜佛,还能疯一把。
当我准备忍痛掏钱时,对方摆摆手,“泼水节的房价后天才开始,今天只需要220块”。
220块住一间近5星级标准的酒店,整个房间约60平米,大床、电视、浴缸、茶饮、咖啡、零食一样不缺。2.2米宽的大床,大概就是一躺就不想回到一线城市老破小的感觉。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各个咖啡店。
站在芒市市中心打开任意地图APP,2公里以内有8家咖啡店。
咖啡店里有在20来度的天气里穿热裤+遮阳帽、画着精致妆容对着手机不断比划的小姐姐,有随便套件T恤,瘫在椅子上对着电脑眉头紧锁的年轻人,有浅浅品一口咖啡,再望着窗外的夕阳叹口气的,不再年轻也不老的面容。
简而言之,他们的共同点是,一眼就看出来,不是当地人。
一位不愿多聊自己情况的游客说,他觉得这里很像早期的大理:原住民营造的氛围还未消,商业化的各类业态还未入驻。
△ 在山间拍摄的金塔风光 图源:受访人提供
作为世外桃源,还能容他这样的人躺平一阵子。
“芒市的风,可别吹起来啊。”他感慨道。
像当地人一样在地
2021年前,大众对这个城市还属于陌生的状态。
直到一位朋友在电话中感慨:“我的老家,一个不知名的N线城市,芒市,最近竟然有人拜托我帮忙订房间了。”
潮流的转变往往在最细节的地方才能察觉。当年的泼水节后芒市没有像往常一样重归平静,而是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夏季傍晚农田上的火烧云 图源:受访人提供
因某些原因,国内旅游被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关注,以往的打卡式和地标式的旅游城市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出游的需求了。尤其是新变化的出现。
同程研究院与TMI联合发布《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显示,2023年旅游的四大新趋势是: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
虽然特种兵在五一抢去了许多风头,但大多数消费者的旅游模式,正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转变为“去有风的地方”深度体验当地生活。
广东人老邓是这里最早的“深度游客”。在自己的咖啡店开业仪式上,老邓穿了一条傣族基隆“一种围裙下装”,脚上踢着一双当地特色的象牌人字拖。
在拖鞋被吐槽“不够正宗”后,老邓赶忙表示,一定趁“赶集”淘到一双真正的傣族拖鞋——芒市城区的丙午街在一个较大的傣族村旁,保留着每五天一次的赶集传统。
与这里的餐饮业态一样,这个集市不是为游客准备的购物点,而是当地真实的生活业态。傣族的织锦、经文、各类竹编除了能让游客作为纪念品带走,也是这里的人生活的真实刚需。
更何况在市集中,还有占据一大块的肉菜市场,售卖新鲜的山货。市集早上 9 点左右开始,中午 12 点左右基本上都收摊了。毕竟过了 12 点,就不能叫“新鲜”的山货了。
△ 芒市当地的农贸市场 图源:马妮
理论上,在“深度在地”这件事上,没有比像一个当地人一样生活,更体现在地性了。
在芒市从业20年的媒体人张先生说,民族特色节日、能代表德宏州的特色小吃和体育赛事构成了芒市游客的流量入口。但芒市现在缺乏足够的旅游基础设施来承载这种流量。且与往常相比,“人流量在不停的增加”。
“芒市的旅游业态主要还是围绕机场去构建。相比之下,高铁火车、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是缺失的。”
围绕机场的旅游业态意味着,主要客流可能来自于那些希望得到完全不一样生活体验的一二线城市人们。
但对于成熟或者说完备的旅游市场而言,周边游及特色旅游也是对市场必要的补充。
只有旅游多样性完备、能够一定程度上平滑客流量,旅游的业态才能够构建起来。
风起
已经有一批先知先觉者在芒市“下手”了。
老邓来到芒市已经一年。在距离机场不远处,他带领团队在85天内建起了一座咖啡生豆处理厂,并开设了一家“广场式”的咖啡馆。
帐篷下的咖啡桌前,是一线城市咖啡馆难以想象面积的翠绿草坪。
老邓他分享了一个在广州和芒市都观察到的现象:在他广州的餐厅中,经常有年轻人只点一杯咖啡,就坐在店里,和朋友聊天,或者刷手机,或者很单纯地,发呆。
从事餐饮行业多年,今年新开的餐厅是一家富有情调的 bistro。
老邓觉得,在业内来说,他新开的餐厅无论从装潢、菜品的品质及口味、还是服务来说,都对得起人均 80 元的价格。
但是,事实完全与想象相反。在用餐时间,餐厅并没有如老邓所愿排起长队,反而是下午 2 点到 5 点的下午茶时间,年轻人占据了大半的餐厅。
△芒市当地特色美食中,蘸水扮演了重要位置 图源:受访人提供
“他们不去咖啡厅喝咖啡,不知道是咖啡厅没位置了,还是我们这比较漂亮好拍照。”老邓说道。
不过,老邓也发现了新的商机:年轻人可能没钱了,但是他们有时间、有闲。
据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芒市山间小道的云雾与朝阳 图源:受访人提供
按照这个数据计算,今年五一假期人均旅游消费约540元,而2019年同期则约为645元。愿意出游的人多了,但兜里的钱,尤其是年轻人兜里的钱,确实少了。
在日本经济学家三浦展观察到的4种消费时代中,第三消费时代,消费主体由家人转变为个人,要名牌,追求质量。而第四消费时代则是返璞归真、性价比、个人化、服务化的消费业态。
随着整体经济增长的放缓,前些年铺天盖地的“消费升级”,一切品牌化、打卡化的消费业态已经偃旗息鼓。
据三浦展的观察,那些更能回归生活本身的商业在第四消费时代会崛起。讲究性价比的巨头会异军突起,而在垂直领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意会做得有滋有味。
沿着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这四个角度画一条线,芒市无论如何都会在那个交汇点上。
集天时地利于一身,芒市只差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这种基础设施不单是指桥路房子,也是商业业态能否逐渐聚集。
在老邓看来,旅游始终是旅游,前来旅游的游客所追求的在地性是“以自己熟悉的方式,体会不同的风光”,最终追求的肯定是品质高和享受的生活。
另有先知先觉者与老邓有同样的判断,在芒市中你甚至能找到著名的公路车品牌Trek的专卖店,这个牌子的自行车与闪电一起,成为一线城市中产追求的目标:稍微上档次的公路车,叫价都在3万元以上。
当骑着小电驴在芒市道路上飞驰时,总能看到旁边全副武装、一身装备价格超过5万元的公路车爱好者飞驰而去,远远地把你甩在身后。
如果要对芒市现在的旅游业态做总结,大概就是:这里很像早期的大理,早起的种子人士与商业业态已经萌发,正等待着与逐渐完备的基础设施一道起飞。
芒市的这阵风,迟早要吹起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马妮,编辑:潘展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