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虎嗅注:一个好的CFO有多重要?有时候甚至决定公司生死。本文是雕爷孟醒在湖畔大学听了一上午阿里CFO蔡崇信的讲课后写出的一篇文章,字数不多,干货很多。如果你是创业公司,如果你的创业公司还没有CFO,如果你觉得你的CFO不具备本文讲的CFO的三重境界,那你得赶紧了。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雕爷”,原标题为《湖畔十七:<CFO的三重境界>》。
多年以前,我看郭士纳的著作《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其中提到,郭士纳作为一个IT产业的门外汉,却被选为拯救IBM的CEO,临危受命之时,他只带着两个旧班底去就职,一个是与他搭档多年的CHO,一个是与他搭档多年的CFO。
大HR我能理解,毕竟去力挽狂澜,选人裁人都需要有个专业懂行的搭档。但CFO也那么重要么?我当年就有点不以为然……我认为,在当时IT专家可比CFO重要多了。郭士纳就写到,他才入职,就有个IBM老员工给他写了封Email,说“真希望你能挽救IBM,不过你最好先搞懂主板和饼干的区别。”——呃,郭士纳上一份工作是在食品巨头纳贝斯克,生产奥利奥饼干的。
嗯,正因为我那时丝毫不懂CFO是干嘛的,所以后来我个人经历上,吃了很大的亏。
这次很巧,阿里的传奇CFO蔡崇信来湖畔讲课,短短一个上午,就把CFO到底是干嘛的讲得十分透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CFO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其实就是基本功啦。对于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收支平衡,有着充分的认识,然后能够和CEO畅快的信息沟通,辅佐企业运营不在资金这件事上掉进坑里。可以说,大部分活下来的企业,这样的CFO还是具备的。
第二重,立即难了,甚至一多半企业的CFO不见得具备这样的素质:风险管控。咦,听起来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踩刹车”么?CEO踩油门向前冲,CFO帮忙踩刹车,别让财务失控。嘿嘿,这么理解只对了一半,蔡崇信对CFO的高明见解在于:所谓风险管控,最难的是帮助CEO下决心,拿着大筹码去下注未来。
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们恐惧,别人恐惧时我们贪婪。”
合格CFO懂前半句,而优秀CFO在第二重境界里吃透后半句——举个现成例子,我猜美团王兴很可能就有个好CFO,因为当年万团大战时,大家都很贪婪,而美团表现得十分“恐惧”,坚决不乱烧钱。
而团购到了下半场,拉手、窝窝团等纷纷出现险情,大幅收缩之时,美团居然表现得十分“贪婪”,种种举措开始进攻。
“机会成本”——是考验CFO第二重境界的核心。一件事你做不做,不单纯看这件事的收益,还得看“因为没法做另一件事的而导致的潜在损失”,通俗的说就是你娶了马伊琍固然很好,但就不能同时泡姚笛,非得两个人都要,就会损失“好男人”的形象,导致演艺事业大大受损。
在第二重境界里,一个懂得“恐惧”的CFO能帮你“活下去”,一个懂得“贪婪”的CFO才能帮你“活得好”,尤其是机会很多的时候,抓大放小,就成了难题。
通常的CFO是偏谨慎的,可商业的机会,往往是30%把握去做的时候,赢才能赢大的。有50%把握,赢了也就是赢个小的。而80%把握才去做,基本上进去就发现已然红海,不亏就是好事……100%把握?大概这种生意机会只有在梦中才有得赚吧。
帮助CEO去抓30%把握机会的,就是好CFO的责任。万一输了,是否输掉底裤?可如果不赌,是否输掉将来?固然最终拍板是CEO的责任,但没有CFO的种种计算,怕是CEO下决心时也心慌。毕竟,再好的将军也无法在兵马粮草没算清前发起总攻。
在阿里内部有句趣言,当马云做重大决策时,会问两个人,一个是曾鸣教授,当首席战略官说肯定不能做时,就真的不用做了,因为战略上他已想通透;第二个就是CFO,当蔡崇信说可以做时,就可以放手一搏,因为他已算明白,这个风险值得冒,且输得起。
而CFO的第三重境界,则是“资源调配”,这第三重和第二重的区别在于,所谓“资源”就不仅仅是指钱了。人力资源也是资源,物力资源也是资源,影响力资源也是资源,最大的资源(也是最紧缺的资源)则是高管们的注意力。
即使在业务成熟期,甚至守业的部分,也存在着每天需要做决策,哪些仗该打,哪些仗该放手。
举个例子,当年YY崛起之时,腾讯不是没看到,毕竟YY语音所切入的人群是游戏人群,是QQ最核心的一部分业务,且YY也能沉淀出关系链,一般来说是QQ忌惮别人碰的——可为啥YY就在QQ的眼皮子底下成长乃至于壮大到上市呢?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腾讯更忌讳微博的崛起,毕竟微博囊括全人群,也许能直接挑战QQ的关系链,所以腾讯打YY的力量,就不是“集团力量”,而是“部门力量”。
这件事现在来看,不能说腾讯赢,但似乎也没输。毕竟后来腾讯有了微信,丝毫不惧微博的做大。而也许当年忍痛看着YY做大,也是计算明白的事——输得起嘛。丢掉一场战役,但不输整场战争。
不过,如果当年微信输给了米聊,你也知道,那对腾讯可真是毁灭性打击了,整个熟人关系链被他人夺走,是赢得多少小战役也无法弥补的战争失败。
如果时光倒流,我真想回到十几年前我刚刚读郭士纳那本书时,告诉那时的我,“笨蛋!你应该好好学习郭士纳这个正确的方法,每天把多多的时间分配给你的HR及CFO。作为老大,每天冲在业务的第一线固然重要,但如果你不懂资源调配,不懂机会成本,往小了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往大了说一路狂奔后发现你只是个作坊,离真正的企业还差得远呢。”
某种角度来看,一家优秀的企业,是一个CEO+三个COO的组合,除了一个“首席运营官”之外,CHO表面看是人力官,其实也是运营官,只不过是从人力运营角度思考业务运营。而CFO也是运营官,区别是更多站在财务资源分配方面思考业务运营——换个角度,如果企业的CHO和CFO不那么透彻理解业务,可以说这家企业肯定没前途。
真正能成为CEO左膀右臂的CHO及CFO,最重要的能力是像CEO一样思考问题,具体“份内杂活儿“反而干得少,毕竟落地的事找人容易,而具备宏观视野、辅助CEO做重大决策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
蔡崇信最后补充,有些企业在找CFO时很看重CFO与投资人的沟通能力,毕竟初创企业融资很重要呀。但在他看来,这种能力属于“锦上添花型”,有则更好,没有也无所谓,顶多再配个下面的有此能力的人呗。
“雪中送炭型”CFO,说到底是考验上面第二重和第三重境界,投资人最终投不投,还是得回归基本面,而基本面的好坏,CFO实在是能够左右大局、举足轻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