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原标题:推出AR/VR手机,会让二线手机们上演绝地反击吗?
《浪潮之巅》写道:有些公司有意无意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可是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尤其是错过下一次革命浪潮的转换期,前夕辉煌尽付东流水。这样的情形发生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也频现于几十年间的科技爆炸时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隐藏的是末路英雄的挣扎和无奈。
如果说华为、OPPO、小米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幸运儿,那中兴、联想、诺基亚就是过气的产品明星,守着残留的市场份额不时地蹭点技术潮流的热点,但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的一场作秀,很难形成自我的竞争性优势。
2017年的CES大会上,中兴Hawkeye(鹰眼)企图凭借眼球追踪技术引发关注,而华硕ZenFone AR则以启用Tango技术且支持Daydream技术的手机定位亮相,看似都搭载了炫酷的前沿技术,可实际上真的能够成为绝地反击的机会吗?所谓的AR/VR手机是不是一次名不副实的商业营销呢?
第三方和手机商的一场相互实验
从近两年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来看,排名前十的手机品牌早已成了定局,曾经的“中华酷联”除了华为,其他的已经难以和OPPO、VIVO、小米和魅族抗衡,可以说早就不在同一层次上。
除此之外,据工信部统计,2013年已备案的国产手机生产企业超过700个,可目前市场在售的手机品牌却不到20个,仅2015年就有136家手机品牌死去,而且2016-2017年还将有品牌手机会在中国市场被洗牌出局,其中不乏知名品牌。所以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兴、联想、华硕等二线品牌除了扩展海外市场,还需要谋求新的道路来应对残酷的市场淘汰制度。
可是选择搭载谷歌的AR/VR平台系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妄图寄希望于第三方技术成果而提前占领未知市场,不管当下还是未来都只是一场美好愿景。而且AR/VR技术尚未成熟,与智能手机的性能结合更是勉强越过起跑线,所以追根究底对谷歌和手机品牌厂商来说,更像是一场双方并未点破的应用性实验。
众所周知Tango是AR平台,利用谷歌认证设备创造AR用户体验,而 Daydream 是安卓系统内建的VR平台,可支持VR应用程序,两者一贯秉持了谷歌的开放性特色,也就是说即使是不兼容,也可以通过与谷歌合作开发兼容自家品牌的新系统,况且谷歌一直致力于研发能够兼容大部分手机品牌的AR/VR平台。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有利益共同点,谷歌可以和任何企业签署搭载平台系统的协议,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华硕还是联想都不可能凭借兼容谷歌Tango和Daydream系统形成独有的竞争性优势。
退一万步讲,借由新技术潮流,提前实现AR/VR技术与手机融合的手机厂商在这块市场上占据了先天优势,这种差异化特色就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可不能忽略的是,核心技术是掌握在谷歌这样的第三方手里,这就等于被外人摁住了命门,随时都要面临着撤销使用权的风险,除非未来可以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
兼容第三方技术成果终究是锦上添花,内在性能才是固本求原。
我们究竟需不需要AR/VR手机?
凯恩斯经济学派常讲,需求决定供给,通过发现顾客需求,并生产出相应的产品来满足它即可形成市场。而在智能手机性能和市场都渐趋饱和的状态下,AR/VR手机真的会成为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吗?如果没有相应的需求,这种兼容是不是只会沦为谷歌提高AR/VR技术的试验场?
首先应该了解所谓的AR/VR手机有什么样的差异化性能。从AR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方面来讲,以都搭载过谷歌Tango技术的华硕和联想为例。ZenFone AR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室内导览、3D地图以及环境辨识的体验,同时还会有35+款Tango增强现实应用登陆该手机,包括虚拟家装APP以及其他一些应用和游戏。拿虚拟家装来讲,通过手机扫描室内环境,这款APP中的任何一款家具可以跃入手机屏幕,从而查看是否适合室内装潢。另一些基本应用就是虚拟事物的显现,比如通过简单的操作可以看见一只不存在的猫在室内行走。
同样支持Tango技术的首款手机联想Phab2 Pro,早在今年6月份首先在美国面世,它与华硕ZenFone AR的增强现实体验大体相似。尽管拥有这样的性能,这两款手机还是不免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争议中,最终可能没法成为现象级产品,这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消费者为AR/VR体验花钱的意识还没形成;二是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购买需求还停留在外观大于性能的水平上。
GFK的《2016中国VR零售市场报告》很好的说明了VR技术的尴尬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AR/VR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即使是很了解这些产品的用户反而不愿意为其买单,这是因为他们知道现有硬件和内容还不足以满足对AR/VR技术的想象。那这样愿意消费VR硬件设备的人大部分只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用户,他们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会产生购买意愿,可是仅限于廉价的VR头盔,这从中国VR硬件零售市场的平均价格在200元以下就可以看出。
然而能够支持谷歌VR/AR技术的手机价格基本上会在4000元左右,再加上额外的VR头显和AR设备,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是高端机的价位了,而且目前AR/VR手机的应用场景有限,很少人会为这项尚未成熟又尚未普及的体验动心。
另一方面,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中国手机消费者需求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移动用户购买手机的需求考虑中,外观和品牌最受重视,甚至外观以最高比重占据消费者的首要需求。相反搭载了谷歌AR/VR平台的手机在外观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笨重和臃肿,尤其是和OPPO、VIVO这些主打时尚潮流的品牌相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品牌上,华硕和联想更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反而是华为凭借在全球的影响力更有可能扩大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体验范围。
从这两方面可以总结出,VR/AR手机要想实现突破性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VR/AR技术本身硬件设备的广泛认可和内容的进一步丰富,要不然仅从智能手机单方面下手并不能改变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AR还是VR?这是一个问题
AR能够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叠加到真实世界里,而VR能让使用者沉浸于内容中所呈现的景象,与现实所处的环境无关,仅仅从这个基本区别也可以了解无论是技术门槛还是应用前景,AR要比VR更具挑战性。然而即使是所谓的VR元年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惊喜和进展,随VR公司倒闭、裁员等一系列负面消息,很多人甚至怀疑这个新兴产业已经提前进入了资本寒冬期。
其实相比AR技术,VR产业在2016年已经伴随着这一概念的火热吸引了大量互联网企业涌入,其中不乏拥有过硬技术和雄厚资金的巨头支持,但为什么在这样利好的情形下非但没能保持齐头并进的趋势,反而逐渐陷入半死不活的局势?
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户缺乏黏性的问题,据调查,PlayStation 4 官方公布的销量已经达到了 5000 万,而支持VR Ready的PC数量是1500万,但实际上这些满足VR硬件需求的PC用户中仅有6%购买了VR头盔,除此之外,在游戏分发平台Steam上存在着大约1500万的用户电脑配置达到了VR的要求,但这其中购买VR头盔的却只有3%。
简而言之,适配限制不是阻碍VR硬件普及的主要因素,VR头盔本身的性能还亟待突破。当然还有内容吸引力和丰富度的问题,很多从事VR应用开发的人都表示利润太低、成本太高,长期的亏损使开发者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何谈能研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呢?
基于VR元年的整体态势,也许谈论VR爆发还言之过早,这项新技术的进程毕竟涉及技术难关、消费需求两大难关。同时也正是这些预见性障碍使得重点研究AR技术的公司少之又少,即使是硅谷科技巨头微软和谷歌也没能在今年研发出现象级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而且谷歌更是因为Magic Leap的造假风波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家初创企业曾经以高达45亿美元的估值为人熟知,现如今却因为迟迟没有研发成品而被讽刺为“PPT公司”,尽管其高管竭力否认和澄清,但在没有惊艳产品亮相之前,谷歌和Magic Leap还要承受多方质疑。
正是在如此形势之下,众多消费者对联想或华硕的AR手机保持着很大的质疑态度,他们普遍认为,连技术难度稍低的VR设备都没有实现重大突破,又有什么理由购买一款性能还没得到认可的AR设备或者手机呢?况且从此前发布的搭载谷歌Tango或Daydream系统的其他手机来看,很难对这款手机抱有乐观态度。
据外媒报道,较早支持Daydream的谷歌自家两款手机Pixel和Pixel XL,在运行VR程序15分钟后出现了过热的情况,而且屏幕还弹出了相关的安全警告提示,用户只能中断VR程序待设备冷却后再次使用手机。而联想Phab2 Pro在面世之初就受到了科技媒体Techradar的消极质疑,它指出,“如果第三方应用不能够提供有价值或者令人愉悦的用户体验,则Tango手机将会以失败告终。”
所以在经历了智能手机产品事故的冲击之后,消费者对安全的顾虑会大大增加,运行Tango或者Daydream程序所带来的隐患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移动端VR/AR的进一步研发。
总之于双方来讲,这实质上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尝试,谷歌需要手机厂商来实验Tango或Daydream平台在移动端的运行效果,手机厂商则需要搭载AR/VR系统来增加亮点,但结局绝不会如他们所想的那般美好,因为现实的光辉还没照进这片未知的领域。
歪道道,科技媒体人,互联网分析师。微信公众号:歪思妙想(neihangaoxiao)。禁止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