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1月14日消息,未来论坛2017年会暨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在论坛中提到,在创新方面对中国有三个问题比较担心:
第一,教育太千篇一律;
第二,人文教育严重缺乏。如果整个社会都没有人文教育的话,那会很糟糕,因为这对于整个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全面了解能不能有批判思维、能不能思考、能不能挑战权威、能不能有创新意识都是有很大关系。
第三,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国人重视别人怎么看,缺少自我内心的追求,包括急功近利、浮躁,还有就是非常单一、非常实际的价值观,比较少地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比较多地喜欢追求物质上的东西。
以下为发言速记:
汤超: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汤超,在美国待了三十年,五年前全职回到北大,我回来之前是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教授,我本人原来是学物理的,后来做跟生命科学有关的问题,交叉研究吧。
我在北大现在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名字就叫交叉。我从很早开始就经常回国,和国内的同事合作,所以我实际上是看见了在过去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的大学科技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觉得变化相当大。
举个例子吧,现在我们在北大招年轻教授,我们的竞争力是相当强的,我们可以和美国很好的学校竞争,有相当一批年轻人觉得北大、清华以及其它学校给他们提供的科研创新环境,包括我们的资助、包括我们的待遇,都相当有竞争力,他们愿意回来,我们现在可以和美国前20名的学校竞争,和最好的学校竞争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变化还是相当大的。
刚才好几位提到了经费的评审、使用,这些东西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确实也在改,改的力度也蛮大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有解的。
还有一个有解的问题,我们需要改的,方方说我应该讲一下从技术研究到创业创新,我们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有很大的任务,或者说倾向,我们希望把科技成果推出去,推给产业。
现在有两个比较主要的问题,一个就是创新的文化在大学里面还不是特别浓,一个原因在于大家还是不了解,不知道我的技术到底能不能转成产业,刚才丛京生说了,如果VC能进来的话,跟大家聊聊,经常交流,可能就能改变这种文化。
我觉得大家可能有些想做的,找不着北,不知道怎么开始,也不知道我这个东西到底现在市场是不是合适还是不合适,下面我应该怎么做,这是应该了解的问题。
还有,虽然现在政府非常鼓励科学家创新,但有很多规则还没出来,特别是下面很多学校不敢做,我们北大还是鼓励的,虽然北大鼓励,但很多具体规则还是要出来。我们知道美国的学校规则非常清楚,比如我原先所在的加州大学,五天之内你有一天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儿,去公司也可以、去创新也可以,去做Consulting也可以,规则也很清楚,你可以去,但不能做CEO,规则定得非常细。所以规则要定细,但我觉得这也是近期内可以解决的。
回到我比较担心的问题,刚才陈先生提到日本,日本在过去十几年拿了十几个诺贝尔奖,这和他们战后大批投资科研、投资教育有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做事很认真,他们可以把一个事情做得非常非常好,他们能沉得下心来,刚才说了,现在我们很大的问题,“雾霾”是浮躁,日本的这个“雾霾”基本没有,或者是比我们小多了,有一批科学家安下心来一直做,他也不是很在乎别人说他做这个东西有没有意思,社会对他怎么评价,他就是能够沉下心来做。
但说句老实话,我个人认为日本不是个创新大国,而且我也不看好日本在20年、50年以后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创新大国。这个我们可以往下再看。
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中国在20年、50年甚至100年以后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大国,在基础科学和技术上面都是能够在世界上站得住脚的,创新变了新常态,能不能做到。
我其实比较担心,我有三个问题比较担心:
1、教育太千篇一律。刚才有位谈到人才多元化的问题,我们完全是千篇一律,应试教育,基本没有多样性,其实多样性对于创新是很重要的。
2、人文教育严重缺乏,我们基本没有人文教育,大家可能觉得人文教育不是听听音乐、欣赏一幅画,素质高一些吗?其实远远不只是那些,并不是所有能够创新的人才都必须有人文教育,但如果整个社会都没有人文教育的话,那会很糟糕,因为这对于整个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全面了解能不能有批判思维、能不能思考、能不能挑战权威、能不能有创新意识都是有很大关系的。
3、社会文化大环境,刚才张老师也说了,中国人重视别人怎么看,缺少自我内心的追求,包括急功近利、浮躁,还有就是非常单一、非常实际的价值观,我觉得中国人的文化里面还是比较实际的,比较少地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比较多地喜欢追求物质上的东西。我可能比较悲观。读书也是为了学而优则仕,读书不是为了达到精神上的满足,而是能够出人头地、能够做官、能够有Title,缺少对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
所以我比较担心这三个方面,大家有不少做投资的,如果做投资的话,这是长线投资,回报也是最大的。
好,我就讲这些。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