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7-14 07:40
美国CPI又降了,但美联储还是不会放弃加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伦周刊 (ID:barronschina),作者:巴伦周刊,编辑:郭力群,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美国劳工部7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美国通货膨胀放缓幅度超出预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低于5月4%的涨幅,也低于经济学家预计的3.1%。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的放缓幅度也超出预期,6月核心CPI同比涨幅为4.8%,低于5月的5.3%。 


环比来看,6月CPI涨幅为0.2%,低于5月的0.1%,核心CPI涨幅为0.2%,低于5月的0.4%。 


通胀放缓至2021年初以来最低水平,引发了美联储可能即将结束加息的预期,此外,美联储发布褐皮书称,美国经济自5月底以来略有增长。受此提振,标普500指数和纳指周三收于15个月来最高水平,二者分别收涨0.7%和1.2%,道指收涨0.3%。ICE美元指数在通胀数据公布后降至100.55,为2022年4月20日以来最低水平。美债收益率周三创下六周多来最大跌幅。


通胀放缓幅度超预期对美联储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坏消息是,美联储抗通胀的工作还没结束,而且从现在开始,这项工作的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大。


6月CPI同比涨幅降至202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


美联储抗通胀正在取得进展


数据显示,6月几乎所有领域的价格上涨速度都出现了放缓,更能衡量潜在通胀趋势的核心CPI环比仅上涨0.2%,创下2021年8月以来最低单月涨幅。机票、酒类产品、汽车租赁和医疗保险等类别的价格均环比大幅下降,食品杂货价格环比持平。 


不包括住房的核心服务业价格是美联储重点关注、衡量物价是否会持续放缓的关键指标,该指标也出现改善。其中医疗保健和娱乐服务价格环比持平,交通服务价格环比小幅上涨0.1%,教育服务价格环比下降0.3%。 


整体而言,6月通胀数据突显出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正在取得成效。在这轮紧缩周期中,美联储已连续10次将利率上调至5%~5.25%的水平。 


William Blair宏观分析师理查德·德·查扎尔(Richard de Chazal)评论说:“这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的较为鼓舞人心的CPI报告之一,说明美联储抗通胀的工作正在取得进展。” 


通胀下降“最后一个百分点”难度大 


不过,美联储接下来仍面临挑战。把通胀率从目前的3%降至美联储2%的目标,要比通胀从9%的峰值降到3%难得多,也将给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更多痛苦。经济学家指出,要想让通胀下降“最后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必须上升,经济增长必须放缓。 


因此,美联储可能会在7月25日至26日的会议上再加息25个基点,投资者也在为此做准备,通胀数据公布后,投资者预计美联储本月晚些时候再次加息的概率高达92%。 


EY-Parthenon首席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达科(Gregory Daco)评论说:“能源价格快速下跌、食品价格涨势降温以及核心CPI缓解带来的反通胀作用现在基本已经消失了,从现在开始,只有核心服务价格环比涨幅放缓,才能带来额外的反通胀力量。” 


美联储的工作正变得越来越难,部分原因是住房等类别的价格上涨具有“粘性”,也就是进一步下跌的速度较慢。6月住房价格环比上涨0.4%,为整体通胀上涨的贡献率超过70%。虽然经济学家仍预计未来几个月住房价格上涨速度会慢下来,但该领域通胀压力缓解持续的时间可能比他们此前预计的更短暂。


与此同时,不包括住房的核心服务业价格也仍保持在高位,要想降下来,可能需要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走软,这意味着裁员和失业率上升。RSM US首席经济学家乔·布鲁塞拉斯(Joe Brusuelas)估计,失业率需要从目前的3.6%上升至4.7%至5%之间,才能使通胀回落至目标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是,同比基数较高是6月整体通胀显著下降的原因之一,2022年6月天然气价格飙升,通胀达到峰值,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基数效应”。此外,由于去年7月物价上涨开始放缓,因此在今年剩余时间里,“基数效应”将变得不再那么明显,这甚至可能意味着通胀同比涨幅会开始再次上升。 


Bianco Research分析师吉姆·比安科(Jim Bianco)在题为《轻松反通胀的终结》(The End of Easy Disinflation)的报告中写道:“此次公布的数据是通胀大幅下降最后一个机会窗口,6月过后,CPI同比涨幅进一步下降将变得更难。”


只要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劳动力市场继续扩张(如6月的情况),美联储就可以放心地再次加息。至于7月会议之后会发生什么,到那时还会有更多数据和美联储官员讲话来帮助投资者寻找线索。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伦周刊 (ID:barronschina),作者:巴伦周刊,编辑:郭力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